跳到主要內容 :::
:::

創設農學會於廣州,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 detail

:::

創設農學會於廣州,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

Download
0 times
Click
166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興中會的成立
Title

創設農學會於廣州,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十七年

Sexagenary cycle

乙未

AD annals

一八九五年

Old calendar month day

八月十八日

New calendar month day

十月六日

Age

30

Abstract

時軍事計畫已定,由各人認定任務,分途進行。先生與楊衢雲擔任最多。當時劃分任務為二  大部:一香港後防由楊衢雲、陳少白、黃詠商、鄧蔭南擔任;一廣州發難,先生親率鄭士良、  陸皓東任之。先生至廣州,以醫術納交於當時之達官顯宦,頗受推重。先生高談時政,放言無  忌,雖語涉排滿,聞者僅以狂士目之,絕未介意。旋租得雙門底王家祠雲崗別墅為會所,創設  農學會以掩飾外界耳目,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書中有云:「說者徒羨其國(指泰西諸國)  多善政,吾則謂其國多士人。蓋中華以士為四民之首,此外則不列於儒林矣。而泰西諸國則不  然,以士類而貫四民。農夫也,有講求耕植之會;工匠也,有講求製器之會;商賈也,有講求  貿易之會。皆能闡明新法,著書立說,各擅專門,則稱之曰農士、工士、商士,亦非溢美之  詞。以視我國之農僅為農,工僅為工,商僅為商者,相去奚啻霄壤哉?欲我國轉弱為強,反衰  為盛,必俟學校振興,家絃戶誦,無民非士,無士非民,而後可與泰西諸國並駕齊驅,馳騁於  地球之上。若沾沾焉以練兵製械為自強計,是徒襲人之皮毛,而未顧己之命脈也。惡乎可?」  又曰:「某也,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弱冠負笈外洋,洞悉西歐政教,近世  新學,靡不博覽研求。至於耕植一門,更為致力。誠以中華自古養民之政,首重農桑,非如邊  外以遊牧,及西歐以商賈強國可比。且國中戶口甲於五洲,倘不於農務大加整頓,舉行新法,  必至民食日艱,哀鴻遍野,其弊可預決者。故於去春,孑身數萬里,重歷各國,觀察治田墾地  新法,以增識見,決意出己所學,以提倡斯民。……今特剏立農學會於省城,以收集思廣益之  實效。」(註十四)當局不知底蘊者,亦多列名贊助。爰設分機關二處:一為城內雙門底聖教書樓後禮  拜堂,一為東門外鹹蝦欄張公館。其餘儲物及招待之所,省河南北無慮數十處,小輪亦購有二  艘。(註十五)東、西、北江同志,往來如織。先生與尢列長駐「雲崗別墅」,諸事悉由先生指揮。
先生所撰之農學會緣起書,亦為先生察觀西方國家之經驗以求救正中國教育之缺點。此一思  想,與去年五月上李鴻章書中所提出之「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之四大  綱,可謂一脈相承。近代經濟學家所提出之「教育、人力資源與經濟成長」(Education  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殊亦不出先生之觀點與原則也。論者謂先生所主張之  「無民非士,無士非民」之教育理想,亦即今日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所追求之目的也。(註十六)

Comment

(註十四) 「國父全集」第四冊,一二──一三頁,中央黨史會編訂,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版,臺北。
(註十五)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一),一七頁;「革命逸史」第四集,一○──一一頁。惟陳少白稱
     鹹蝦欄在南關而非東門外,似以陳說為是。見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革命先烈先進詩文選
     集」第三冊,總一二七二頁,中央黨史會編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版,臺北)。
(註十六) 參閱黃季陸:「一項珍貴的贈與──蔣廷黻先生對教育與國力的看法」(「傳記文學」八卷五期,民國
     五十五年五月號)。

Related names
尢列李鴻章益之陳少白陸皓東黃詠商楊衢雲鄧蔭南鄭士良
Related place names
中國北江河南香港廣州
Related proper nouns
農學會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088-0089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八月十八日(十月六日)創設農學會於廣州,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
   時軍事計畫已定,由各人認定任務,分途進行。先生與楊衢雲擔任最多。當時劃分任務為二大部:一香港後防由楊衢雲、陳少白、黃詠商、鄧蔭南擔任;一廣州發難,先生親率鄭士良、陸皓東任之。先生至廣州,以醫術納交於當時之達官顯宦,頗受推重。先生高談時政,放言無忌,雖語涉排滿,聞者僅以狂士目之,絕未介意。旋租得雙門底王家祠雲崗別墅為會所,創設農學會以掩飾外界耳目,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書中有云:「說者徒羨其國(指泰西諸國)多善政,吾則謂其國多士人。蓋中華以士為四民之首,此外則不列於儒林矣。而泰西諸國則不然,以士類而貫四民。農夫也,有講求耕植之會;工匠也,有講求製器之會;商賈也,有講求貿易之會。皆能闡明新法,著書立說,各擅專門,則稱之曰農士、工士、商士,亦非溢美之詞。以視我國之農僅為農,工僅為工,商僅為商者,相去奚啻霄壤哉?欲我國轉弱為強,反衰為盛,必俟學校振興,家絃戶誦,無民非士,無士非民,而後可與泰西諸國並駕齊驅,馳騁於地球之上。若沾沾焉以練兵製械為自強計,是徒襲人之皮毛,而未顧己之命脈也。惡乎可?」
  又曰:「某也,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弱冠負笈外洋,洞悉西歐政教,近世新學,靡不博覽研求。至於耕植一門,更為致力。誠以中華自古養民之政,首重農桑,非如邊外以遊牧,及西歐以商賈強國可比。且國中戶口甲於五洲,倘不於農務大加整頓,舉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艱,哀鴻遍野,其弊可預決者。故於去春,孑身數萬里,重歷各國,觀察治田墾地
國父年譜民元前十七年(一八九五)三十歲八八

新法,以增識見,決意出己所學,以提倡斯民。……今特剏立農學會於省城,以收集思廣益之實效。」(註十四)當局不知底蘊者,亦多列名贊助。爰設分機關二處:一為城內雙門底聖教書樓後禮拜堂,一為東門外鹹蝦欄張公館。其餘儲物及招待之所,省河南北無慮數十處,小輪亦購有二艘。(註十五)東、西、北江同志,往來如織。先生與尢列長駐「雲崗別墅」,諸事悉由先生指揮。
   先生所撰之農學會緣起書,亦為先生察觀西方國家之經驗以求救正中國教育之缺點。此一思想,與去年五月上李鴻章書中所提出之「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之四大綱,可謂一脈相承。近代經濟學家所提出之「教育、人力資源與經濟成長」(Education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殊亦不出先生之觀點與原則也。論者謂先生所主張之「無民非士,無士非民」之教育理想,亦即今日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所追求之目的也。(註十六)
(註十四)「國父全集」第四冊,一二──一三頁,中央黨史會編訂,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版,臺北。
(註十五)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一),一七頁;「革命逸史」第四集,一○──一一頁。惟陳少白稱鹹蝦欄在南關而非東門外,似以陳說為是。見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革命先烈先進詩文選集」第三冊,總一二七二頁,中央黨史會編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版,臺北)。
(註十六) 參閱黃季陸:「一項珍貴的贈與──蔣廷黻先生對教育與國力的看法」(「傳記文學」八卷五期,民國五十五年五月號)。

國父年譜 民元前十七年(一八九五) 三十歲 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