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孫文革命建國思想闡微 detail

:::

孫文革命建國思想闡微

Download
0 times
Click
111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Accession number

049140

Title

孫文革命建國思想闡微

Author
莊政
Schoo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Department

三民主義研究所

Degree category

博士(Doctor)

Publication year

1997

Graduation year

民國085年

Page

434

Language

中文

Table of contents

簡目
第一章 導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之研究-----8
  第三節 本文重點-----17
  第四節 研究的方法-----25
  第五節 預期之研究效果-----27

第二章 革命思想之形成-----31
  第一節 家世-----31
  第二節 歷史淵源-----36
  第三節 地理環境-----42
  第四節 政治背景-----49
  第五節 帝國主義勢力入侵-----64
  第六節 歐美教育與宗教-----69
  第七節 融貫西方學術思想-----79

第三章 早期革命思想-----85
  第一節 從企望改革到矢志革命-----85
  第二節 興中會初創時革命理念-----89
  第三節 三民主義體系的形成-----92
  第四節 同盟會時期的革命思想-----97
  第五節 建立民國的政治主張-----101
  第六節 工業與社會革命並舉-----105
  第七節 對外政策-----109

第四章 民初建國理念的演變-----121
  第一節 開國的政治規畫-----121
  第二節 人民權益的維護-----128
  第三節 民族獨立與國際地位平等-----140
  第四節 政治理念的發展-----148
  第五節 提倡國家社會主義-----157
  第六節 革命民權-----164
  第七節 地方自治-----169

第五章 革命建國思想的新動力-----177
  第一節 護法與孫文學說-----177
  第二節 五四運動與再舉革命-----188
  第三節 實業計畫-----194
  第四節 中國國民黨改組-----201

第六章 晚年的革命建國思想(上)-----209
  第一節 民族主義的新詮釋-----209
  第二節 政治的新理念-----224
  第三節 經濟思想-----239
  第四節 外交政策-----258

第七章 晚年革命建國思想(下)-----281
  第五節 建國大綱-----281
  第六節 聯俄容共-----293
  第七節 民生史觀的形成-----308
  第八節 民生史觀闡述-----316

第八章 結論-----343
  第一節 民族思想與國民道德的重整-----343
  第二節 民權思想與現代化政治的結合-----347
  第三節 民生思想與福利國家的歸趨-----352
  第四節 孫文主義與台灣經驗教訓-----358

徵引及參考書目-----363
  一、中文部分-----363
  二、英文部分-----408

細目
第一章 導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意識形態與孫學-----1
    二、三民主義與人生三境界-----3
    三、主義的原則性與政策性-----5
  第二節 相關之研究-----8
    一、早期相關之研究-----8
    二、台灣學界相關之研究-----9
    三、大陸學界相關之研究-----11
    四、孫文研究仍待補強-----15
  第三節 本文重點-----17
    一、家世辨正-----17
    二、家境影響-----17
    三、時代背景-----18
    四、教育背景-----18
    五、研究西學-----19
    六、早期思想的演變-----19
    七、倫敦蒙難的影響-----19
    八、維護人民權益-----19
    九、獨創革命民權-----20
    一0、著述孫文學說-----20
    一一、評價五四運動-----20
    一二、研發實業計畫-----21
    一三、濟弱扶傾的民族觀-----21
    一四、恢復民族地位-----21
    一五、晚年政治理念-----22
    一六、晚年經濟思想-----23
    一七、外交策略-----23
    一八、擘畫建國大綱-----24
    一九、決策聯俄容共-----24
    二0、創建民生史觀-----24
  第四節 研究的方法-----25
  第五節 預期之研究效果-----27

第二章 革命思想之形成-----31
  第一節 家世-----31
    一、生為貧困之農家子-----31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34
  第二節 歷史淵源-----36
    一、香山縣與洪門-----36
    二、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40
  第三節 地理環境-----42
    一、翠亨村與金星港-----42
    二、澳門與香港-----45
    三、買辦鄉與留學先驅-----47
  第四節 政治背景-----49
    一、五次對外戰敗-----50
    二、貪污橫暴的吏治-----52
    三、驕奢淫佚的清廷-----54
    四、愚民政策與武備廢弛-----56
    五、土地兼併 民生凋敝-----61
  第五節 帝國主義勢力入侵-----64
    一、列強侵華割地賠款-----64
    二、俄英為中國大患-----66
  第六節 歐美教育與宗教-----69
    一、檀香山的留學生涯-----70
    二、宗教與信仰-----73
    三、西醫教育的體驗-----75
    四、研習社會科學-----77
  第七節 融貫西方學術思想-----79
    一、《進化論》、《互助論》-----80
    二、《法意》、《社約論》-----82
    三、《進步與貧困》、「國家社會主義」-----84

第三章 早期革命思想-----85
  第一節 從企望改革到矢志革命-----85
    一、中法戰敗的決定-----85
    二、與改革派的接觸-----86
    三、矢志革命-----87
  第二節 興中會初創時革命理念-----89
    一、組第一個反清團體-----89
    二、興中會章程的特徵-----91
  第三節 三民主義體系的形成-----92
    一、潛研西方思想學說-----92
    二、三大問題同時解決-----94
    三、倫敦蒙難的收穫-----95
  第四節 同盟會時期的革命思想-----97
    一、創立中華民國的決心-----97
    二、戰勝改良派-----98
    三、編定《革命方略》-----100
  第五節 建立民國的政治主張-----101
    一、驅除韃虜-----102
    二、恢復中華-----102
    三、建立民國-----102
    四、平均地權-----102
  第六節 工業與社會革命並舉-----105
    一、推動中國產業革命-----105
    二、同時解決生產與分配問題-----107
    三、生產工業化與分配社會化-----108
  第七節 對外政策-----109
    一、宣布對外策略-----109
    二、對俄策略-----111
    三、對日策略-----114
    四、對美策略-----115
    五、對亞洲弱小國家策略-----117

第四章 民初建國理念的演變-----121
  第一節 開國的政治規畫-----121
    一、就任總統組織政府-----121
    二、主權屬於全民-----124
    三、公布臨時約法-----126
  第二節 人民權益的維護-----128
    一、保障人權-----129
    二、改革社會-----132
    三、言論與信教自由-----134
    四、革除社會陋習-----136
  第三節 民族獨立與國際地位平等-----140
    一、內求國家統一-----140
    二、外求獨立自主-----142
    三、從五族共和到民族融合-----144
  第四節 政治理念的發展-----148
    一、籌組革命政黨-----148
    二、改良代議制-----149
    三、創立均權制度-----151
    四、譯著民權初步-----153
    五、建立訓政制度-----156
  第五節 提倡國家社會主義-----157
    一、國家社會主義的由來-----157
    二、防患未然的民生政策-----159
    三、實業以合作為本-----161
    四、解決人民生活問題-----162
  第六節 革命民權-----164
    一、清季革命與人權-----164
    二、評天賦人權-----166
    三、立革命民權-----167
  第七節 地方自治-----169
    一、民主政治的根本-----169
    二、民權與鄉村自治-----170
    三、地方自治與訓政-----172
    四、縣為自治單位-----173

第五章 革命建國思想的新動力-----177
  第一節 護法與孫文學說-----177
    一、袁氏逝世軍閥分裂-----177
    二、護法運動中挫-----180
    三、著述《孫文學說》-----183
  第二節 五四運動與再舉革命-----188
    一、新思潮與反傳統-----188
    二、對五四運動的評價-----189
    三、陳炯明叛變-----193
  第三節 實業計畫-----194
    一、發達國家資本-----194
    二、實業計畫的背景-----197
    三、解決世界三大問題-----200
  第四節 中國國民黨改組-----201
    一、改組的時代背景-----201
    二、國家建設藍圖-----203
    三、喚起民眾改造國家-----204

第六章 晚年的革命建國思想(上)-----209
  第一節 民族主義的新詮釋-----209
    一、肅清軍閥與反帝-----209
    二、振興民族憂患意識-----213
    三、濟弱扶傾的民族觀-----216
    四、恢復民族地位-----219
  第二節 政治的新理念-----224
    一、全民政治-----231
    二、國家自由-----234
    三、真平等觀-----236
    四、萬能政府-----238
  第三節 經濟思想-----239
    一、重申平均地權原則-----239
    二、平均地權的辦法-----241
    三、節制資本的原則-----247
    四、民生主義的經濟型態-----252
  第四節 外交政策-----258
    一、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259
    二、「聯日」的外交主張-----268
    三、「聯美」的外交辦法-----275

第七章 晚年革命建國思想(下)-----281
  第五節 建國大綱-----281
    一、再造國民必由之徑-----281
    二、建國程序及基本政制-----284
    三、政治民主與經濟民主-----292
  第六節 聯俄容共-----293
    一、新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93
    二、蘇俄宣布放棄在華特權-----295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296
    四、孫、越歷史性的宣言-----301
    五、中共黨員個別加入國民黨-----302
    六、李大釗的意見書-----304
  第七節 民生史觀的形成-----308
    一、民生思想的歷史發展-----308
    二、民生史觀的完成與貢獻-----310
    三、民生史觀名詞的由來與爭議-----313
  第八節 民生史觀闡述-----316
    一、民生史觀的動力論-----316
    二、民生史觀的條件論-----319
    三、民生史觀的法則論-----324
    四、民生史觀的目的論-----328

第八章 結論-----343
  第一節 民族思想與國民道德的重整-----343
  第二節 民權思想與現代化政治的結合-----347
  第三節 民生思想與福利國家的歸趨-----352
  第四節 孫文主義與台灣經驗教訓-----358

徵引及參考書目-----363
  一、中文部分-----363
  二、英文部分-----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