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專稿 detail

:::

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專稿

Download
0 times
Click
296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家世與求學
Title

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專稿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

Sexagenary cycle

辛卯

AD annals

一八九一年

Old calendar month day

二月十八日

New calendar month day

三月二十七日

Age

26

Abstract

教友少年會於是日在香港創立,會所名「培道書室」,為教友談道論文之地,教中俊秀四十  餘人與會。是年上海廣學會出版之「中西教會報」第五冊刊有先生署名「後學孫日新稿」之  「教友少年會紀事」,述該會創設宗旨及理想云:
「辛卯之春,二月十八日,同人創少年會於香港,顏其處曰『培道書室』。中設圖書、玩  器、講席、琴臺,為公暇茶餘談道論文之地;又復延集西友於晚間在此講授專門之學。蓋以聯  絡教中子弟,使毋荒其道心,免漸墮乎流俗,而措吾教於磐石之固也。
溯夫聖道之傳諸我邦,始於唐代,當時風行海內,上下尊崇,帝皇勅以建寺,庶士樂而朝  宗,固不可謂不盛矣!乃竟如種之播乎磽地,苗之長於棘中,一時即英華發外,浸假而本實消  磨,奕祀而後泯滅無存,此豈非人心之未植道種之失培者乎!嘗讀景教殘碑,輒為之唏噓不  已。方今中西輯睦,聖道昌明,歐洲教士航海而來,復傳聖道於我邦,印書建堂遍乎直省,數  十年來,日見興盛。然而人心不一,磽沃無常,習俗移人,邪僻易染,世情奸惡,窄路難循。  始非不虔心恪守,及乎與世周旋,多為所誘。趨勢利,慕聲名,竟致諱道媚人,猥投時尚,此  真為吾教之大可憂也。
日自出山中,游學海繳(徼),每詢教會興衰。當聞某文人,某職道,其幼固從游於教中而  虔心向道者,乃一旦顯達,則隨俗毀譽,忌道如仇。嗚呼!是豈道之不足重哉,亦適以見其人  之可羞耳。又每見教中子弟與惡少交游,以致流入邪途而不悟。父兄雖作道干城,而子弟之邪  淫莫挽,斯可慨矣!夫人不能無交游也,朱赤墨黑默移於不覺,習焉成性,善惡斯分,少年交  游,詎可不慎哉!此培道會所由設也。甚矣!道之不可無培也。一人所守之道,固可由漸而  失;一代所尊之道,亦莫不由漸而亡。景教其足鑒已。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有善機以  誘,掖良法以奮興,安望其固守而毋替也哉。此會之設,所以杜漸防微,消邪偽於無形,培道  德於有基。集俊秀於一室,交游盡屬淳良,備琴書於座右,器玩都成雅藝。從此耳濡目染,有  不潛移默化,油焉奮興,發其苗於沃壤,結實以百倍者乎!是晚為開創之夕,同賀盛舉,一時集者四十餘人,皆教中俊秀。日叨從其列,喜逢千古未有之盛事。又知此會為教中少年之不可少者,望各省少年教友亦有仿而行之,故不辭謭陋,謹書之以告同道。」(註一)

Comment

(註一) 陳建明:「孫中山早期的一篇佚文─『教友少年會紀事』(「近代史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

Related names
孫日新
Related place names
上海香港歐洲
Related proper nouns
中西教會報培道書室教友少年會教友少年會紀事廣學會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060-0061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清光緒十七年,辛卯(西曆一八九一年)
先生二十六歲

 肄業香港西醫書院。

 二月十八日(西曆三月二十七日)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
專稿。
   教友少年會於是日在香港創立,會所名「培道書室」,為教友談道論文之地,教中俊秀四十餘人與會。是年上海廣學會出版之「中西教會報」第五冊刊有先生署名「後學孫日新稿」之「教友少年會紀事」,述該會創設宗旨及理想云:
   「辛卯之春,二月十八日,同人創少年會於香港,顏其處曰『培道書室』。中設圖書、玩器、講席、琴臺,為公暇茶餘談道論文之地;又復延集西友於晚間在此講授專門之學。蓋以聯絡教中子弟,使毋荒其道心,免漸墮乎流俗,而措吾教於磐石之固也。
   溯夫聖道之傳諸我邦,始於唐代,當時風行海內,上下尊崇,帝皇勅以建寺,庶士樂而朝宗,固不可謂不盛矣!乃竟如種之播乎磽地,苗之長於棘中,一時即英華發外,浸假而本實消磨,奕祀而後泯滅無存,此豈非人心之未植道種之失培者乎!嘗讀景教殘碑,輒為之唏噓不已。方今中西輯睦,聖道昌明,歐洲教士航海而來,復傳聖道於我邦,印書建堂遍乎直省,數十年來,日見興盛。然而人心不一,磽沃無常,習俗移人,邪僻易染,世情奸惡,窄路難循。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二十一年(一八九一) 二十六歲 六○

始非不虔心恪守,及乎與世周旋,多為所誘。趨勢利,慕聲名,竟致諱道媚人,猥投時尚,此真為吾教之大可憂也。
   日自出山中,游學海繳(徼),每詢教會興衰。當聞某文人,某職道,其幼固從游於教中而虔心向道者,乃一旦顯達,則隨俗毀譽,忌道如仇。嗚呼!是豈道之不足重哉,亦適以見其人之可羞耳。又每見教中子弟與惡少交游,以致流入邪途而不悟。父兄雖作道干城,而子弟之邪淫莫挽,斯可慨矣!夫人不能無交游也,朱赤墨黑默移於不覺,習焉成性,善惡斯分,少年交游,詎可不慎哉!此培道會所由設也。甚矣!道之不可無培也。一人所守之道,固可由漸而失;一代所尊之道,亦莫不由漸而亡。景教其足鑒已。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有善機以誘,掖良法以奮興,安望其固守而毋替也哉。此會之設,所以杜漸防微,消邪偽於無形,培道德於有基。集俊秀於一室,交游盡屬淳良,備琴書於座右,器玩都成雅藝。從此耳濡目染,有不潛移默化,油焉奮興,發其苗於沃壤,結實以百倍者乎!
   是晚為開創之夕,同賀盛舉,一時集者四十餘人,皆教中俊秀。日叨從其列,喜逢千古未有之盛事。又知此會為教中少年之不可少者,望各省少年教友亦有仿而行之,故不辭謭陋,謹書之以告同道。」(註一)

(註一) 陳建明:「孫中山早期的一篇佚文─『教友少年會紀事』(「近代史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二十一年(一八九一) 二十六歲 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