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之解析 detail

:::

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之解析

Download
0 times
Click
601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Accession number

048926

Title

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之解析

Title(EN)

The Dis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y

Author
傅錫誠
School

國立臺灣大學

Department

國家發展研究所

Degree category

博士(Doctor)

Publication year

2001

Graduation year

民國090年

Page

239

Language

中文

Keyword
意識型態政治意識型態開放的政治意識形態中國民族主義台灣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研究動機、文獻檢討與研究主旨-----1
  第二節 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架構-----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9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其理論基礎-----21
  第一節 意識型態的涵義與類型-----21
    一、描述-分析的涵義-----22
    二、否定-貶損的涵義-----27
    三、積極-肯定的涵義-----41
  第二節 政治意識型態意義與性質-----45
  第三節 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定義-----48

第三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組成成分與結構-----51
  第一節 組成成分與結構-----51
  第二節 中國民族主義的組成成分與結構-----56
  第三節 台灣民族主義的組成成分與結構-----66
  第四節 「中國意識」、「台灣意識」與「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民族主義」-----78

第四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型塑-----83
  第一節 政治意識型態家、統治階層與政治意識型態的型塑-----84
  第二節 國家與政治意識型態的型塑-----87
  第三節 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型塑-----89

第五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變遷-----113
  第一節 造成政治意識型態變遷的原因-----113
  第二節 台灣政治意識型態的變遷-----116
  第三節 台灣政治意識型態變遷之解析-----142

第六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149
  第一節 要終結的是什麼-----149
  第二節 要解構的是什麼-----152
  第三節 要重構的是什麼-----156

第七章 結論-----169

附錄
  附錄一-----177
  附錄二-----178

參考書目-----183
  一、中文部份:中文專書、期刊、報紙-----183
  二、西文部份:西文專書、期刊及(或)其中文譯本-----209
  三、工具書-----223

表次與圖次
表一 暫時歸納出來的二類意識型態-----10
圖一 政治意識型態結構圖-----51
圖二 台灣民族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光譜圖-----57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說明:當我們表達年代時,使用「民國」或使用「西元」,雖然是一種習慣,但是其中亦可能帶有國家認同的意含。雖然,認同中華民國者,並不一定必然會使用「民國」,但是不認同中華民國者,如中共或台獨的基本教義派,則一定不會使用「民國」。這是值得觀察的有趣現象。因而本論文在註明「出版時間」時,特別按照出版者原註明的方式來表達,不予以統一。)
一、中文部份:中文專書、期刊、報紙
卜大中編
(民68) 《中國時報系列專欄之2-台灣經驗與中國統一》,台北:時報。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
(民67) 《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
于治中
1996 〈論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台灣研究季刊》,卷期23,頁183-21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民83) 《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
197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印
(民71) 《本團重要文獻》。
(不詳) 《團務工作座右銘》。
王光正
(民86) 〈意識形態競爭的理論性初探--「歷史會有終結嗎?」〉,《問題與研
究》,卷期36:7,頁73-85。
王甫昌
1993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張茂桂等著,《族群
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53-100。
(民84) 〈族群政治並非唯一選擇:我是中國人及我是台灣人的遊行,強調
對立立場,也壓縮理性討論空間〉,《中國時報》,84.8.29.
1996 〈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
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129-210。
(民87) 〈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卷期131,頁30-40。
1998a 〈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
潰》,台北:月旦。
1998b 〈台灣族群政治的形成及其表現: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結果之
分析〉,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頁143-232。
王佳煌
(民81) 〈理念類型與意識型態的比較分析--韋伯與馬克斯的認識論〉,《中
山社會科學期刊》,卷期3,頁121-135。
王明珂
(民83)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頁249-274。
王振寰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2:1,
頁71-116。
(民80) 〈資本主義的批判與超越--馬克思〉,葉啟政編,《當代西方思想先
河─十九世紀的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
1996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家英.孫同文
(民85) 〈國族認同的解體與重構---台灣當前的主體經驗〉,《政治科學論
叢》,卷期7,頁321-354。
王慶瑜
(民77) 〈馬克思的意識型態觀〉,《東亞季刊》,卷期20:1,頁30-46。
文崇一、蕭新煌主編
(民81)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尹章義
(民75) 〈台灣意識之史的發展〉,《中國論壇》,卷期266,頁19-25。
(民83) 〈「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的觀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頁363-387。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史明
1980 《台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蓬島文化。
史為鑑
(民70) 《禁》,台北:四季。
石之瑜
(民81) 〈立國精神、憲政主義與統獨辨證〉,《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卷期
7:2,頁112-123。
(民82) 《當代台灣的中國意識》,台北: 正中。
(民84) 〈立國精神與憲政發展〉,胡佛.沈清松.周陽山.石之瑜著,《中
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第四章。台北:三民。
石元康
(民78) 《洛爾斯》,台北:東大。
(民84) 〈交疊共識與民主社會中政治哲學的工作: 洛爾斯理論最近的發展〉,
《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頁135-175。
石元康等著
(民81) 《當代政治思潮》,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台灣研究基金會
1998 《一九九八年台灣政經白皮書》,台北:月旦。
石計生等著
1995 《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丘宏達
(民83) 〈中華民國的憲政改革〉,鄭竹園主編,《轉變中的政經社會》,台北:
五南。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
(民78) 《大轉型》,台北:時報。
田弘茂著,劉淑惠譯
1997 〈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田弘茂等人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
戰》,頁244-287。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1998《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研討會-與會代表意見彙編》,台北:民主進
步黨中央黨部。
羊憶蓉
(民84) 〈「我是誰?我不是誰?---揭開政治面紗,看台灣尋找主體性困
境 」,《中國時報》,84.5.19.
仲維光
1993 〈極權主義的完全意識形態化和科學思想討論--如何看待四九年
以後成長的新一代知識分子〉,《當代》,卷期86,頁8-35。
朱浤源
1992a 〈「族國」與「國族」研究專號序〉,《思與言》,卷期38:2,頁
1-6.
1992b 〈「族國」到「國族」: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民族主義〉,《思與言》,
卷期38:2,頁7-38.
朱元發
1990 《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
朱高正.劉康
(民87) 〈文化想像:台灣意識與全球化〉,《中國時報》,87.7.8-9.
朱雲珍
1997 《台灣民族主義:起源與內涵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朱雲漢
1998〈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反思〉,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 台灣 現象》,台北:桂冠。
江中明
(民84) 《新黨危機》,台北:商周文化。
江日新
(民86) 〈知識形式、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批判〉,《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至後
馬克思主義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86.3.21.
江易平、李祖舜
(民83) 《逆水而行---新黨故事》,台北:商周文化。
江宜樺
1991〈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評介》評介〉,《國家政策雙週刊》,卷期68,頁14-15。
1997 〈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卷期:25,頁
83-121。
1998a 〈自由主義哲學傳統之回顧〉,《當代》,卷期127,頁12-29。
1998b 〈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卷期29,頁
163-229。
1998c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陳秀容主編
(民84) 《政治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
江炳倫
(民82) 《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
余英時
(民65)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
1991 〈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六期,頁
19-25。
(民83)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形態〉,《中
山社會科學學報》,卷期8:1,頁1-16。
(民84a) 〈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譯》,台北:聯經。
(民84b) 〈再說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
聯經。
李光平
(民72) 《政治共識與政治穩定》,台北:黎明。
李念祖
(民69)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法上之地位》,台灣大學法研所
碩士論文。
李念祖編
(民80) 《從動員戡亂到民主憲政》,台北: 民主文教基金會。
李坤城
(民88) 《舊民族國家,或新公民社會?--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批判》,政
治大學碩士論文。
李建良
(民87) 〈民主政治的建構基礎及其難題:以「多元主義」理論為主軸〉,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101-151.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李英明
(民75a) 《紅色天堂夢-馬克思》,台北:時報。
(民75b) 《哈伯馬斯》,台北:東大。
(民76 ) 〈論中共意識形態〉,《共黨問題研究》,卷期13:12,頁29-37。
(民81) 《文化意識型態的危機》,台北:時報。
李炳南
(民81) 《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 永然。
1994《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
李炳南.周祥光
(民84) 〈統獨意識與台灣的政治發展〉,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
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頁215-239。
李國維
(民85) 《論羅爾斯「交疊性共識底理念」,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李超宗
(民78) 《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台北:桂冠。
李琪明
(民84a) 〈我國國中公民教育之意識型態剖析〉,《中等教育》,卷期46:6,
頁103-113.
(民84b) 〈教育研究中意識型態的批判〉,《公民訓育學報》,卷期4,頁
387-407。
(民87) 〈大陸地區德育之政治意識型態批判〉,《公民訓育學報》,卷期7,
頁171-200
李登科
(民80) 〈平心靜氣談台獨〉,《政治評論》,卷期582,頁11。
李登輝
1995 《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
1999(民88) 《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筱峰
(民76) 《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
李錫錕
(民76) 〈政治意識形態擴散之研究:春秋戰國之案例〉,《社會科學論叢》,
卷期35,頁25-83。
呂正惠
1994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0年代以來台灣地區的
研究概況〉,《台灣社會研究》,第二十四期。頁143-170。
呂建和
(民85) 《國族、神話:台灣國族認同之霸權論述》,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宋冬陽
1994〈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宋重陽
1987 《台灣獨立運動的思想與戰略》,高雄鳳山:南冠。
何忠良
(民77) 〈青年馬克思意識型態觀的探索〉,《東亞季刊》,卷期19:3,頁
35-53。
何秀珠
(民84) 〈國民小學道德教材主要意識型態的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
卷期8:2=27,頁8-10。
何懷宏
1992 《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沈清松
(民81) 〈阿爾杜塞的政治哲學〉,《當代政治思潮》,台北:民主文教基
金會。
1992 《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
1998 〈論公民德行的陶成〉,《哲學與文化》,卷期25:5,頁406-418。
辛旗
(民79) 〈台灣社會的三階段變遷論---四十年來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體
系〉,《中國論壇》,卷期363。
吳乃德
(民82)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張
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7-51。
1995 〈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游盈隆主編,《民主
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1996 〈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
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5-40。
吳典蓉
(民89) 〈浪起潮湧,台獨50年,一頁滄桑史〉,《中國時報》,90.04.16.
吳靖國
(民87) 〈哈伯馬斯的科技意識形態批判對技職通識教育之啟示〉,《技術及
職業教育》,卷期48,頁38-42。
吳叡人
1996 〈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游盈隆主
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周水珍
(民83) 〈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初等教
育學報(花蓮師範) 》,卷期3,頁107-129。
周世輔、周陽山
(民84) 《中山思想新詮》,台北: 三民。
周家祥
(民81) 《卡爾‧曼海姆意識型態概念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
文。
周雪光
1992 《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
周陽山
(民75) 〈意識型態與當代中國思想〉,周陽山,《當代中國與民主》,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民80) 〈中山學說與當代思潮---一項宏觀的考察〉,《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主基金會。
(民82) 《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台北: 東大。
周陽山主編
(民80) 《當代政治心靈》,台北:正中。
金耀基
1991 〈台灣的個案研究--後儒學文化中的民主探索〉,《二十一世紀雙
月刊》,總第17期,頁141-157。
1995《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
金觀濤 劉青峰
(民81) 〈中國文化的意識形態牢籠〉,《二十一世紀》,卷期9,頁27-42。
林山田
(民79) 〈論政治犯罪〉,《刑事法雜誌》,卷期34:3,頁1-17.
林火旺
1993a 〈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哲學雜誌》,卷期4,頁146-155.
1993b 〈羅爾斯的自由主義與人的理想〉,《美國月刊》,卷期8:9,頁
114-124.
(民85) 〈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
治社群》,頁249-270.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
(民86) 〈塑造未來公民政府責無旁貸〉,《中國時報》,86.5.24.
林天河
(民87) 〈道德衝突與政治共識〉,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
79-99.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志雄
(民68) 《顯微鏡下的「台獨」》,美國紐約:世界日報社。
林佳龍
1989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
2:1,頁117-143。
林琳文
(民77)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型態」中的「意識型態」觀〉,《東亞季刊》,
卷期19:3,頁104-141。
(民78) 《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毓生
(民84) 《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
林嘉誠
(民78) 《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
1993 〈理性處理台獨問題〉,陳儀深編,《邁向民主獨立之路》,台北:
前衛。
林濁水.梁文傑
(民88) 〈台灣政黨轉型與民眾統獨意向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卷期42:6,頁59-77。
1991 《統治神話的終結:政論篇》,台北市 : 前衛,
邵宗海
(民81a) 〈略論『一個中國』〉,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一個中國政策」學
術討論會》,頁37-52。
(民81b) 〈『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評估〉,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一個中
國政策」學術討論會》,頁104-143。
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
(民84) 《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
姚立明
(民87) 〈一中兩國政策,可望突破兩岸僵局〉,《中國時報》,87.2.24.
姚誠
(民85) 〈人與土地的思考-論「族群意識」與「鄉土意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5.
施正鋒編
1994 《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施正鋒著
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1999a 《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1999b 〈台灣意識的探索〉,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
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058-097。台北:海峽學術
出版社。
1999c 〈台灣的族群關係與國家定位〉,《新世紀論壇》,第六期。頁44-54。
2000 《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施敏輝編
1994 《台灣意識論戰集》,台北:前衛。
俞吾金
1993 《意識型態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佛
(民78) 〈威權體制的重建與民主化〉,《歷史月刊》,卷期23,頁61-70。
胡佛.沈清松.周陽山.石之瑜
(民84) 《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三民。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
1997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前衛。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
1998(民87)《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
1988 《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
姜新立
(民76 ) 〈意識型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星》,卷期111,頁91-99。
洪翠娥
(民77)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台北:唐山。
洪鎌德
(民78) 《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探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秦孝儀編
(民76) 《先知先導---先總統蔣公駁斥共匪統戰陰謀之指示》,台北:近代
中國出版社。
倪炎元
1995 《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
月旦。
馬起華
(民77) 《台獨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
(民81) 《台獨誌》,台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
徐火炎
1996 〈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年間
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85-128。
徐振國
(民88) 〈台灣民主發展的危機和契機〉,《中國時報》,88.11.28。 
孫哲
1995 《獨裁政治學》,台北:揚智。
殷海光基金會主編
1998 《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高輝
(民76) 〈意識型態與中共的意識型態〉,《共黨問題研究》,卷期13:9,頁
34-41。
夏潮基金會編
1999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韋積慶
(民83) 〈結構馬克思主義的航手〉,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
北 : 正中書店。頁138-157。
時事週報社編
(民69) 《明辨大是大非---剖視「台獨」》,台北:時事週報社。
莊國雄
1988〈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論要〉,《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卷
期6,頁77至81。
莊錦農
(民64) 〈政治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政治意識型態〉,《思與言》,卷期
12:6,頁11-24。
曹伯一
(民80) 〈「台獨」分離運動的結果-誰是贏家?〉,《政治評論》,卷期582,
頁:12。
盛鎧
(民87)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論藝術與意識形態〉,《議藝份子》,卷
期頁151-157。
許介鱗
(民77) 〈「意識型態」哀哉!〉,《自立晚報》,77.5.2.
許忠聖
(民81) 《戰後台獨意識內涵之解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陽明編
1991《人民制憲會議實錄》,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1991 《民主大憲章實錄》,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許漢
(民78) 〈大學不要意識型態 ﹝論國父思想課程﹞〉,《中國論壇》,卷期
7:8=320,頁57-59。
許慶雄
1996a 《憲法入門》,台北: 月旦。
1996b 《台灣前途答客問》,台北:台灣教授協會。國外社會科學編輯部編。
(民86) 〈建國與尿布的爭議〉,《中國時報》,86.10.8.
2000 《台灣建國的理論基礎》,台北:前衛。
張大春
(民80) 〈敢有歌吟動地哀,於無聲處聽驚雷﹣﹣查禁歌曲值得大驚小怪之
處〉,《聯合文學》,頁106-111。
張世雄
(民72) 《意識型態的批判---由啟蒙運動到哈伯瑪斯》,東海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民76 ) 〈哈伯馬斯論意識型態的批判〉,《思與言》,卷期24:5,頁49-66。
(民90) 〈以成熟公民意識,化解族群政治弊端〉,《中國時報》,90.9.7.
張正平
(民84) 〈意識形態的空無--齊傑克[Slavoj Zizek]的註解〉,《當代》,卷
期116,頁106-110。
張汝倫
(民83) 〈意識形態和學術思想論---兼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中國社會科
學季刊》,總第七期,頁169-183。
張佑宗
(民80) 《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一九八0年代》,台灣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炎憲
1995 〈威權統治和台灣人歷史意識的形成〉,自由時報主辦,中研院台 灣史研究所協辦,《馬關條約一百年--台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民87) 〈臺灣人意識回憶錄的出現--國民黨文化霸權的崩解〉,《台灣史料
研究》,卷期11,頁65-72。
張茂桂
1993 〈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
台北:業強,頁233-278。
1994 《政治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
(民86) 〈尊重多元價值,建立永續思考整合法則〉,《中國時報》,86.7.15.
1996〈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 潰》,台北:月旦。
1996a 〈是批判意識型態,抑或獵殺巫婆?對於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
是舊的?》一文的回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23,頁
255-269。
1999 〈「新台灣人」之非論〉,《當代》,卷期137,頁66-77。
張福建
(民78)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自由與平等的調適》,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張福建.蘇文流主編
(民84) 《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央研究院。
張德勝
(民82) 《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巨流。
張慧英
2000 《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遠見。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民69) 《訓導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郭正亮
(民76)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87) 〈新台灣人:重構台灣認同論述〉,《中國時報》,87.12.9.
1998a 〈選舉總路線下的民進黨〉,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
北:月旦。
1998b 〈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
-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頁103-142。
1998c 《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文化。
1999a 〈台灣主體性的辯證〉,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
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999b 〈政黨定位與統獨內涵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兩
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9c 〈新台灣人:從「族群民族主義」到「公民民族主義」〉,《新世紀
論壇》,第六期。
郭冠英
(民88) 〈中華民國萬歲〉,《中國時報》,88.6.16.
陳文團著,溫明麗譯
(民82a) 〈意識型態的教育與道德教育〉,陳伯璋編著,《意識型態與教育》,
台北:師大書苑,頁65-130。
陳文團著,黃郁彬譯
(民82b) 〈意識型態、志趣與倫理---倫理教育的社會衝擊〉,陳伯璋編著,
《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頁131-166。
陳文團著,賀瑞麟譯
(民82c) 〈對於意識形態本性的反思〉,《哲學與文化》,卷期20:1=224,
頁69-97。
陳文團
(民87) 《政治與道德》,台北:中山學術文教基金會。
陳文俊
(民83) 〈台灣大學生的省籍意識與國家認同〉,《中山社會科學學報》,卷
期8:2,頁49-91。
陳文俊主編
(民85) 《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1997 《台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元
1994 〈「中國結」與「台灣結」〉,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陳巨擘
1991 〈葛蘭西論南方的問題與知識分子〉,《島嶼邊緣》,卷期1,頁5-18。
陳光中著、蔡小梅譯
(民82) 〈社會運動發展中政府的角色: 中國青年救國團的一個銓釋〉,《國
立政治大學學報》,卷期6,頁58-72。
陳光興
1994 〈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卷期:17。
陳伯璋
(民82) 〈意識型態與教育---教育研究的另一面向〉,陳伯璋編著,《意識
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頁1-8。
(民82) 〈課程、教學與意識型態〉,陳伯璋編著,《意識型態與教育》,
台北:師大書苑,頁167-186。
陳伯璋編著
(民82) 《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其南
(民76) 〈本土意識、民族國家與民主政體〉,《中國論壇》,卷期289,頁
22-31。
(民81) 《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 允晨。
(民86) 〈文化與政治:中央與地方論述的逆轉〉,《中國時報》,86.7.15.
(民88) 〈族群、公民與地方社區〉,《中國時報》,88.04.25
陳秀容
(民81) 《佛洛姆的政治思想》,台北:三民。
陳映真
1994a 〈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集》,台
北:前衛。
1994b 〈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集》,台北:
前衛。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思賢
(民80) 〈政治哲學:政治生活的解釋或意識型態之表達?--區克夏政治哲學
初探〉,《政治科學論叢》,卷期3,頁35-63。
陳敏華
(民83) 《國中公民課程中政治意識形態傳遞之研究--一個教室的實地觀
察》,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隆志
1993 《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台北:月旦。
1996 《台灣憲法文化的建立與發展》,台北:前衛。
陳朝建
1997 《以現代立憲主義論台灣民間社會的制憲運動》,台灣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星
(民85) 〈國家理論中意識形態之合法性--馬克思主義政經的法制化研究〉,
《鵝湖》,卷期21:8=248,頁28-35。
陳墇津
(民82) 〈九0年代中共意識形態的變與不變〉,《中國大陸研究》,卷期
36:11,頁5-12。
陳銘城
(民81) 《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榮裕
(民86) 〈民進黨、新黨舌戰認識台灣:火爆〉,《中國時報》,86.7.21.
陳儀深
1993《邁向民主獨立之路》,台北:前衛。
1996〈中國自由主義在台灣的延續與沒落〉,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 崩潰》,台北:月旦。
陳學明
1997《新左派》,台北:揚智。
陳錦鴻
(民77) 〈當前臺灣意識型態的競爭〉,《中國論壇》,卷期26:1=301,頁48-50。
陳鴻瑜
(民71) 《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
陸鏗主編
1988 《中國統一問題論戰》,香港:百姓。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民82) 《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國家文教基金會
(民81) 《「一個中國政策」學術討論會論文輯》,台北:國家文教基金會。
游盈隆
(民84) 〈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臺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卷期78,頁61-99。
1996 〈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
41-84。
1997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1998〈民主鞏固與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
潰》,台北:月旦。
程紹淳
(民82) 《台灣「大學自主性」議題的意識型態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傅偉勳
1993 〈文化的民族主義與政治的民族主義〉,《當代》,卷期83,頁92-115.
(民85)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
北:正中。
傅錫誠
(民84) 〈論我國憲法人權條款的意識型基礎----孫中山先生自由人權思想
之解析〉,民國八十四年五月,銘傳管理學院共同學科、應用中文
系合辦,「人文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民85) 〈意識形態與我國憲政改革: 論修憲與制憲之爭〉,民國八十五年
五月,銘傳管理學院、財團法人實踐研究文教基金會主辦,「總
統直選後國家發展新階段」學術研討會。
(民87) 〈論洛爾斯的正義概念---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的正義概念〉,民
國八十七年六月。銘傳大學「人文與社會研討會」。
(民90) 〈社群主義之政治意識型態底解析〉,銘傳大學《新世紀、新思維
學術研討會》。
彭堅汶
(民77) 〈民主行為及其意識型態上之結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
學報》,卷期1,頁57-99。
彭贇
(民82) 《阿圖塞思想新探》,台北:唐山。
彭懷恩
(民76)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民86) 《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
黃光國
(民75) 〈「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社會心理分析〉,《中國論壇》,卷期
266,頁26-30。
(民76) 〈台灣結與中國結:對抗與出路〉,《中國論壇》,卷期289,頁1-19。
黃明章
(民87) 《差異與統合---羅爾斯正義論中的公民觀》,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武雄
(民86) 〈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中國時報》,86.12.26.
1997 《台灣.國家的理想》,台北:前衛。
黃宣範著
(民84)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
黃俊傑
1999 〈論『台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001-032。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黃昭堂
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施正鋒編,《台灣民 族主義》,頁195-227。
1998(民87)《台灣那想那利斯文》,台北:前衛。
黃國昌
(民84)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前衛。
黃徙
(民81) 《台獨的社會真實與新聞真實》,台北:稻鄉。
黃瑞琪編著
(民79a) 《曼海姆》,台北:風雲論壇。
(民79b) 《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民85) 《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筱慧
(民81) 〈論「文本詮釋」中之意識形態批判﹣﹣呂格爾[Paul Ricoeur]
詮釋理論的意識形態定位〉,《吳哲學傳習錄》,卷期1,頁135-153。
黃筱薌
(民79) 〈馬克斯意識形態之解析〉,《復興崗學報》,卷期44,頁329-370。
(民80) 〈列寧之意識形態與實踐之研究〉,《復興崗學報》,卷期45,頁
279-319
黃德福
(民81)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黃慶明
(民72) 〈知識論(二):信念〉,鵝湖月刊,卷期16:7,頁48-53。
華瀚文化編輯部
(民83) 《傳承.創進.革新》,台北: 華瀚文化。
曾枝盛
1989 《阿爾杜塞》,台北:遠流。
曾淑柑
(民87) 〈嚴後臺灣中等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 1987-1997年意識型態之
反省〉,《教育政策論壇》,卷期1:2,頁26-49。
曾慶豹
(民82) 〈哈伯瑪斯[ Jurgen Habermas] 對「科技作為意識型態」的批判〉,
《哲學與文化》,卷期20:3=226,頁299-309。
葛永光
(民78) 《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
(民81) 〈民主化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葛永光等著,《現代化的困
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頁1-34。
(民81a) 《中國人的民主道路》,台北:正中。
(民82) 《多元文化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
正中。
(民89) 《政黨政治與政治發展》,台北:空中大學。
董立文
(民86) 〈兩岸民族主義與現代化之比較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卷期
40:2,頁73-93。
葉明德
(民81) 〈略論『一個中國』〉,國家文教基金會,《「一個中國政策」學術討
論會》,頁37-52。
葉啟政主編
(民83) 《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
楊泰順
(民90) 〈國家認同模糊化,執政回到急獨〉,《中國時報》,90.5.23
楊深坑
(民77) 《理論.詮釋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民82) 〈意識型態的批判與教育研究〉,《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
書苑,頁9-64。
楊植勝
1992 〈自由主義的自由的挑戰─若爾斯的正義理論裡自由的優先性及
其批評〉,《哲學雜誌》,卷期14,頁236-253.
楊惠琴
1998 〈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的國家認同意識型態之探討〉, 《中
等教育》,卷期48:4,頁46-61。
楊適鴻
(民86) 《報紙報導兩岸會談相關新聞之意識形態分析:以「統獨」論述為
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
1992 《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社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建民
(民83) 《威權政治》,台北:幼獅。
(民87) 〈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
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卷期41-1,頁54-77。
趙剛
1996 〈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21,
頁1-72。
趙敦華
1991 《卡爾‧波普》,台北:遠流。
1988 《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遠流。
廖峰香.陳煌遙.賴貞君編著
(民79) 《政治學入門》,台北:空中大學。第七章,〈政治哲學與意識型態〉。
廖朝陽 〈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
文學》,卷期23:10,頁102-126。
管中祥
2000 〈百變的黨國思想管理者---國民黨的「黨國機器」的建構〉,《當
代》,卷期153,頁50-59。
管碧玲
1994 《民族主義與台灣政黨政治》,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
文。
劉大和
(民79) 《國民黨意識形態的社會心理基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劉定霖
(民79) 《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義周.何思因
(民88) 〈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及其變動〉,國立政治大學選
舉研究中心,《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劉勝驥
(民87)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卷期41:3,頁7-93。
鄭祥福
1996 《後現代政治意識》,台北:揚智。
鄭欽仁
(民79) 《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台北:國家政策中心。
蔡英文
(民86) 〈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卷期8,
頁51-84。
蔡宗珍
1997 〈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辯證〉,《當代》,卷期124,頁18-31。
蔡孟熹
(民86)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其達
1989〈從市民社會到無產階級國家--葛蘭西的國家理論〉,《島嶼邊緣》,卷期1。
蔡源煌
(民85) 《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
蔡鐘雄
(民69) 〈論「台獨」本質及其謬誤〉,時事週報社,《明辨大是大非--剖視
「台獨」》,台北:時事週報社。
鄧建邦
(民84) 《歷史、身份建構、與台灣民族主義--以宜蘭縣及高雄縣鄉土歷史
教材為主的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嘉傑
(民85) 〈民進黨內台獨論戰一觸即發〉,《中國時報》,85.5.8. 
錢永祥
(民85) 〈社群關係與自我之構成:對沈岱爾社群主義論證的檢討〉,陳秀容,
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233-248.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
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民88) 〈自由主義VS.國族主義:兩種價值觀的反思〉,《中國時報》,
88.11.20.
蕭全政
(民84) 《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
(民85) 〈政治民主化與台灣的對外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的崩解〉,陳文
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
大學。頁233-250。
蕭全政編
(民79) 《改革憲政》,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蕭阿勤
(民86) 〈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思與言》,卷期35:1。
蕭高彥
(民85) 〈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
治社群》,頁271-296.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
1994 〈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卷期26,頁1-27。
1995〈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26,頁1-28.
(民87) 〈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
頁487-509.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蕭高彥.蘇文流主編
(民87) 《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
蕭新煌
(民70) 〈台灣地區農業政策的檢討與展望---事實和解釋〉,朱岑樓主編,
《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頁491-526。
(民75) 〈解開當前意識型態的紛爭的「結」〉,《中國論壇》,卷期253,
頁27-29。
(民78a) 〈對『台灣發展經驗』理論解釋的解迷〉,《中國論壇》,卷期319,
頁156-171。
(民78b) 〈當代知識分子的「鄉土意識」〉,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知識分
子與台灣發展》,頁179-214.
(民85) 〈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蕭新煌.徐正光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頁355-377。
蕭新煌.徐正光主編
(民85) 《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蕭新煌.張茂桂
(民76) 〈大學生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
《中國論壇》,卷期:289,頁34-53。
盧瑞鍾
(民81) 〈從並立主權的革命狀態談台灣獨立與中國統一的幾種可能模式〉,
國家文教基金會,《「一個中國政策」學術討論會》,頁165-185。
簡炯仁
1995 《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
薛化元
(民85) 《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香。
1999 〈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一九四九--一九六0):以《自
由中國》的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
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戴國煇
1994(民83)《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
戴國煇.陳映真對談,葉芸芸整理
1994 〈「台灣人意識」/「台灣民族」的虛相與真相〉,施敏輝編,《台
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戴華、鄭曉詩主編
(民80) 《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
戴華
(民85) 〈羅爾斯論政治層面上的個人與社群〉,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
治社群》,頁233-248.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戴寶村
(民82) 〈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國民小學台灣史教育之檢討〉,現代學術
研究基金會,《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現代學術研
究基金會,頁115-138。
魏廷朝
1997 《台灣人權報告書》,台北:文英堂。
魏鏞
(民84) 〈「一個中國」是兩岸關係的基線〉,《中國時報》,84.2.6.
聯經思想集刊
(民77) 《思想》,台北:聯經。
顏慶祥
(民86) 《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
五南。
關中
(民80) 〈台灣可能獨立嗎?〉,《政治評論》,卷期583。
龐建國
(民82) 《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
(民83) 《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
蘇俊雄
(民82) 《法治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顧昕
(民85) 〈烏托邦與極權主義〉,《當代》,第六十一期。
顧忠華
(民83) 《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
龔鵬程
(民83) 〈四十年來台灣文學之回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
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四卷二期,頁206-223。
二、西文部份:西文專書、期刊及其中文譯本
Abercrombie, Nicholas.Stephen Hill and Bryan S.Turner
1980The Dominant Ideology Thesis.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Adams,Ian.
1989 The Logic of Political Belief: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Ideology. Savage
,Maryland:Barnes & Noble Books.
1993 Political Ideology Today,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Adorno, Theodor W. and others
1950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lthusser,Louis
1969For Marx,New York:Verso.陳墇津譯,1995,《保衛馬克思》,台北:遠流。
1971Lenin and Philosophy,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杜章智譯,1990,《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
1993 Essays on Ideology,London.New York:Verso.
Anderson,Benedict
1991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New York:Verso.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Appleton,Sheldon著,施國勳譯
(民75) 〈沈寂的學生與台灣的前途〉,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頁193-208。
Apter,David E..ed.
1964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
Arendt,Hanna
1979The Origin of Totalitarianism,Mary MaCarthy West。林驤華譯,1995,《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
Aron,Raymond
1962The Opium of the Intellectuals,New York:Norton。蔡英文譯, (民79),《知識份子的鴉片》,台北:聯經。
1977"On the Proper Use of Ideology" in ed. by Joseph Ben David
and Tarry Nichols Clark, Culture and Its Creators:Essays in
Hornor of of Edward Shils,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radat,Leon P.
1994 Political Ideologies,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Barnes,Samuel
1966"Ideolog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nflic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etween Political Thought and Behavior",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28,pp513-530.
Barry,Brian
1973 The Liberal Theory of Jus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th,Hans
1977 Truth and Ideolog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umer,Franklin Le Van
1978 Main Currents of Western Thought,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Bell,Daniel
1962 The End of Ideology,New York:The Free Press.
Bendix,R.
1964 "The Age of Ideology:Persistent and Changing",in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ed.D. Apter,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
Berger,Peter著,蕭新煌譯
(民73) 〈一個東亞發展的模型--戰後台灣經驗中的文化因素〉,《中國論壇》,
卷期222,頁19-23。
Berlin,Isaih
1969 Four Essays on Liberty,Oxford:Oxford U.P..陳曉林譯,(民75),《自由四論》,台北:聯經。
1979 Karl Marx,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rnbaum,N.
1960"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Ideology 1940-1960,A Trend Report
and Bibliography”,Current Sociology,Vol.9.
Bottomore,T.
1983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bbio,Norberto 原著,蔣慧仙譯
1991 〈葛蘭西與市民社會〉,《島嶼邊緣》,卷期1。
Boudon, Raymond
1989 The Analysis of Ide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
Bracher,Karl Dietricher
1982The Age of Ideology,London:Methuen.
Buchanan,Allen E.
1989 “Assessing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Ethics 99:852-882.
Callinicos,A.,杜章智譯
1994 《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Carlsnaes, Walter
1981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Analysi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Its Usage by Marx,Lenin and Mannheim.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
Carnoy,Martin
1984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CCCS(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
1978On Ideology,London:Hutchinson.
Chang,Chin-Hwa
1990"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 Journal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63:573-596.
Christenson Roe et al.
1974Ideology and Modern Politics,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Inc.張明貴譯,(民70),《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 :桂冠。
Cohen,G.
1978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A Defence,Oxford:Clarendon Press.
Connolly,Willam E.
1967 Political Science & Ideology,New York:Atherton Press.
Converse,Philip E.
1964 “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s in Mass Publics” in Apter,D.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pp.206-
261.
Cox,Richard H.,ed.
1969 Ideology ,Politics,and Political Theory,Belmont,Califo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Craib,Ian
1984Modern Social Theory:From Parsons to Haberermas,Sussex; Wheats-
heaf. ,廖立文譯,1991,《當代社會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Diggins,John P.
1970 “Ideology and Pragmatism:Philosophy or Pa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4,pp.899-906.
Dijk,Teun A.van
1998 Ide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London:Sage.
Donald,James and Stuart Hall
1986 Politics and Ideology :A Reader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Drucker,H.M.
1974The Political Uses of Ideology,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Dupre,Louis
1976 “Religion,Ideology ,and Utopia in Marx”,The New Scholasticism, Vol.
L.No.4,Autumn 1976.
Eagleton,Terry
1991 Ideology:An Introduction,London:Verso.
1994 Ideology,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
Elster,Jon
1985 Making Sense of Mar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benstein,William
1973 Today''s Isms,Engliwood Cliffs:Prentice-Hall。
Frederick M.Watkins 、Isaac Kramnick著‧張明貴譯
(民72) 《意識型態的時代》,台北:聯經初版。
Federici,Michael
1991 The Challenge of Populism:The Rise of Right-Wing Democratism in
Postwar America,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Feuer, Lewis Samuel
1975Ideology and the ideologists, Oxford: Blackwell.
Freeden,Michael
1996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Theory:A Conceptual Approach,Oxford:
Claredon.
Friedrich,Carl J.
1964 “Ideology in Politics:A Theoretical Comment”,Slavic Review ,No. 24,
pp.612-16.
Fukuyama,Francis
1992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N.Y.:The Free Press.法蘭西斯
著,李永熾譯,1993(民82),《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
Funderburk, Charles and Robert G. Theobaen
1987Political Ideologies :Left,Center,Right,New York:Harper & Row.
Gary John
1985Liberalism,London:Routledge.中譯本:傅鏗.姚欣榮譯,1993,《自由主義》,台北:桂冠。
Geertz,Clifford
1964“Ideology as a Culture System”,in Apter,D.ed.,Ideology and Discontent ,
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pp.47-76.
Gellner,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er,Yeong -Kuang(葛永光)
(民76 ) “Ideolog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The Japanese Experience”,《社
會科學論叢》,第三十五期,頁197-209.
Gerring, John
1997“A Definitional Analysis “,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Dec97, Vol. 50 Issue 4.
Geuss,Raymond
1981 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Haberm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rmani,Gino
1978Authoritarianism,Fascism,and National Populism,New Brunswick,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
Giddens,Anthony
1970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Max Weber.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4 Beyond Left and Right: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Oxford: Polity
Press.
Gottlieb,Roger S.
1975 “A Marxian Concept of Ideology”,The Philosophical Forum,volume
VI,No.4Summer 1975.
Gouldner,Alvin W.
1978Dielectics of Ideology and Techn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pern, B.
1961"Myth and Ideology in Modern Usage",History and Theory ,1.pp.129-149.
Hamilton,Malcolm B.
1987 "The El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Political Studies ,Vol
XXXV.
Hawkes ,David
1996 Ideology; New York : Routledge, 1996
Hirst,Paul Q.
1976 "Althusser and the Theory of Ideology ", Economy and Society , Vol.
5,(No.4):385-412.
Hobsbawm,E.J. ,李金梅譯
1997 《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城邦。
Horkheimer, Max and Theodor W. Adorno
198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Continuum.New York:The Continum
Corporation,洪佩郁.藺月峰譯,1990,重慶:重慶出版社。
Hughes,H.Stuart,李豐斌譯
1980《意識與社會--一九八0年至一九三0年間歐洲社會思想的新取向》,台北:聯經。
Isaak, Alan C.,
1975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Homewood,ILL:Dorsey Press.
Jameson, Fredric文、唐小兵譯。
(民79) 〈意識形態諸理論 (上) 〉,《當代》,卷期45,頁92-98。
(民79) 〈意識形態諸理論 (中) 〉,《當代》,卷期46,頁98-105。
(民79) 〈意識形態諸理論 (下) 〉,《當代》,卷期47,頁4781-93。
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校
(民90) Culture and Soiety,《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Johnson,Harry
1958 “Ideology and the Social System”,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Encyclopaedia, vol.7.pp76-85.
Kaplan,A.
1965The Conduct of Inquiry:Methodolgy for Behavior Science,San Fransico:
Chandler .
Kettler, David,Volker Meja, Nico Stehr
1984Karl Mannheim , Chichester [West Sussex] : E. Horwood ; London ; New York : Tavistock, 蔡采秀譯,《曼海姆》,1990,台北:桂冠。
Kernig,C.D.ed.
1972Marxism Communism and Western Society ,Vol.IV.New York:Herder
and Herder.
Khoros,V.
1984 Popularism: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Kinloch, Graham C.
1981Ideology and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Laclau,Ernesto,Cahantal Mouffe著,陳墇津譯
1994 《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
Lane, R.
1962 Political Ideology,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re.
LaPalombara,Joseph
1965“Decline of Ideology:A Dissent and an Interpret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LX,No.1,pp.5-18.
Larrain,Jorge
1979 The Concept of Ideology,London:Hutchinson.
1983 Maxism and Ideology,London:Hutchinson.
1991“Stuart Hall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Ideology”,Theory,Culture & S-ciety,Vol.8,pp.1-28.
1993 “The Postmodern Critique of Ideology”,Sociological Review,Vo l.42,No.2.pp.289-314.
Lasswell,Harold D.
(民六0) Power and Society,台北:虹橋書店。
Lichtheim George
1961 Marxism,New York:Praeger.
1966“The Concept of Ideology”,History and Theory,Vol.IV.No.2.pp.164-195.
1992 《盧卡奇》,王少軍.曉莎譯,台北:桂冠。
Lipset,Seymour Martin
1972 “Ideology & No End”,Encounter,Vol.XXXIX,No.6.,pp.17-22.
1977 "The End of Ideology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Intellectual" in ed.
by Joseph Ben-David and Tarry Nichols Clark, Culture and Its
Creators:Essays in Hornor of Edward Shils,Chicago and Lond
-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pset,Seymour Martin著,張明貴譯
(民70) 《政治人》,台北:桂冠。
Macridis,A Roy C.
1980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Cambridge Massachusetts:Winthop
Publishers。
Maguire,John M.
1976 “Marx on Ideology,Power and Force”,Theory and Decision,Vol.7 No.
4,October,1976.
1978 Marx''s Theory of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nnheim,Karl
(民73) Ideology and Utopia,台北:雙葉。
Manning,D.ed.,
1981 The Form of Ideology,London:Allen and Unwin.
Marsh,David and Gerry Stoker,陳菁雯等譯,陳義彥校
1996 《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
Marx/Engels/Arthur
1970 The German Ideology.London:Lawrence & Wishart.。
McCarthy,E. Doyle
1994 “The Uncertain Future of Ideology:Rereading Marx”,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Vol.35,No.3,pp.415-429.
McCarney,Joe.
1980 The Real World of Ideology. Sussex:Harvester Press
McClosky,Herbert
1963“Consensus and Ideology in American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58,No2,361-382.
McDonald,L.
1968"Myth,Polit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22.
McIlwain,Charles Howard
1969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West,New York: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McLellan,David
1986Ideology,Mil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施忠連譯,顧曉鳴校閱,1994,《意識型態》,台北:桂冠。
1979Marxism after Marx,London:Lawrence & Wishart.蔡伸章譯,(民78),台北:巨流。
McLennan Gregor,Victor Molina,Roy Peters
1977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in CCCS,On Ideology,London:Hutch
-inson.
McMurtry,J
1978 The Structure of Marx''s WorldView,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Merelman,Richard
1968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Ideology:A F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