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義與孫中山文化思想:兼論台灣文化發展之出路
047926
多元文化主義與孫中山文化思想:兼論台灣文化發展之出路
A Study on Multiculturalism and Dr. Sun Yat-sen's Cultural Ideology - with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政治研究所
碩士(Master)
2013
101
173
中文
謝辭
中/英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分析-----14
第二章 多元文化主義的意義與內涵-----31
第一節 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危機-----31
第二節 多元文化主義的意義與源起-----40
第三節 多元文化主義的主要內涵與影響-----45
第三章 孫中山文化思想綜述-----51
第一節 孫中山對中國文化的觀點-----52
第二節 孫中山對西方文化的觀點-----59
第三節 孫中山對中西文化的辨識-----65
第四章 孫中山思想與多元文化之關聯-----71
第一節 孫中山民族思想與多元文化-----72
第二節 孫中山民權思想與多元文化-----76
第三節 孫中山民生思想與多元文化-----80
第五章 台灣文化發展歷程與困境-----87
第一節 台灣的多元文化概念與發展歷程-----87
第二節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融合-----92
第三節 中原文化與台灣文化之間的對立與濡化-----98
第四節 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抗衡與共融-----104
第六章 孫中山思想觀對台灣文化發展出路之啟發-----111
第一節 秉承孫中山發揚與創新的文化精神-----111
第二節 構建優質化的公民社會-----116
第三節 戮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124
第七章 結論-----1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6
第三節 研究展望-----141
參考文獻-----145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
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3。《國父全集(全六冊)》。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
員會。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1984。《臺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
壇社。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1985。《孫中山全集(全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
王汎森,2008。《知識分子的省思與對話》。台北: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王曉波,1993。《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尹章義,1988。《台灣歷史與台灣前途》。台北:台灣史研究會。
史明,1992。《民族形成與台灣民族》。台北:東京研文社。
行政院新聞局,1994。《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台北:匡華出版公司。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伊慶春,1996。《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所。
任卓宣,1966。《三民主義新解》。台北:帕米爾書店。
朱柔若,2008。《全球化與台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台北:三民
書局。
呂亞力,198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但昭偉、蘇永明。2000。《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阮新邦,2001。《社會科學本土化─多元視角解讀》。台北: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辛晚教,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詹氏書局。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
李酉潭,2006。《孫中山思想與社會和諧》。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雲漢,2001。《中山先生民生主義正解》。台北:台灣書店。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
李鵬程,2008。《當代文化哲學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
吳健民,1978。《國父中西文化觀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邵元沖,1954。《總理學記─追憶錄》台北:正中書局。
林美容,1998。《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信華,2009。《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林毓生,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
林滿紅,2008。《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灣定位新論》。台北:黎明文化出版
公司。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周世輔,1965。《國父思想與中國文化》。台北:政工幹部學校。
周世輔、周陽山,1990。《中山思想新詮─總論與民族主義》。台北:三民書局。
洪泉湖,1979。《國父自決論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洪泉湖、謝政諭,2002。《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省思》。台北:東大圖書
公司。
洪泉湖,2008。《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鐮德,2009。《人文主義與人文科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胡忠信,2005。《新台灣文化》。台北:我識出版社有限公司。
胡漢民,1969。《胡漢民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孫中山,1981。《孫中山選集(全1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2。《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族群平等》。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6。《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財團法人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
會。
施正鋒,2006。《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宗林,1989。《文化與教育》。台北:文景書局。
秦孝儀,1989。《國父全集(全九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秦孝儀,1984。《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夏美寬,1997。《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北:人光。
陳其南,1988。《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昭瑛,1999。《台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台灣書店。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陳坤宏,2008。《台灣文化研究所系列演講專輯─台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台南:
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陳翠蓮,2008。《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慧聰、賴秉彥、張國雄,2008。《國際企業管理:全球策略觀點與本土化》。台
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嘉琳,2009。《台灣文化概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陸揚,2002。《大眾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許若雲,2003。《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簡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許雅棠、賴顯英、彭立中,2000。《中山先生民權主義正解》。台北:台灣書店。
連橫,1955。《台灣通史》。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崔書琴,1980。《三民主義新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崔書琴,1968。《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社會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莊萬壽,2003。《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郭洪紀,1997。《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苙雲,2002。《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麟,2003。《台灣和文化之本土化》。台北:前衛出版社。
梁文韜,2010。《國際政治理論與人道干預─論多元主義與團合主義之爭辯》。台
北:巨流圖書公司。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臉譜。
游勝冠,1997。《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費孝通,1989。《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黃文山,1971。《文化學體系》。台北:中華書局。
黃莉,2006。《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黃城,1997。《國父思想(全)》。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黃俊傑,1999。《台灣的文化發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俊傑,2006。《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美英,1990。《台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台北:稻鄉出版社。
黃季陸,1960。《國父的讀書生活─追憶錄》。台北:中國一周。
黃政傑,2004。《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彭懷恩,1997。《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50年》。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公司。
揭陽,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台灣文化政策初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46。《台灣文化(覆刻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海煙,1995。《台灣人的精神》台北:允晨文化。
詹火生1990。《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李登輝先生政策理念之探析》。台北:正中
書局。
葛永光,1989。《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
正中書局。
葛永光,2005。《意識型態與發展─中山思想與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宗翰,2002。《台灣文學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虞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文化出
版公司。
廖炳惠,2004。《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劉美慧,1999。《多元文化取向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劉阿榮,2006。《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台北:威仕曼文化。
劉阿榮,2009。《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真,1994。《中山思想答問》。台北:台灣書店。
劉真,1995。《中山思想與台灣經驗(上、下冊)》。台北:台灣書店。
劉高陳,1996。《國父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軍寧,2000。《共和、民主、憲政》。上海:三聯書局。
劉望齡,2000。《孫中山題詞遺墨匯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樊中原,1993。《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蕭公權,1977。《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華岡出版公司。
蕭高彥、蘇文流,1998。《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
錢穆,2001。《文化學大義》。台北:蘭臺出版社。
錢穆,2004。《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薛天棟,2002。《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龐建國,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譚光鼎,200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羅榮渠,1990。《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
論爭文選》。
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島嶼文化創意產業生態行旅研究》。高雄:春暉
出版社。
顧忠華,1998。《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
(二)翻譯著作
Arnold J.Toynbee著,于平凡譯,1981。《文明是怎樣創造的》。台北:大林出版社。
Carlos Alberto Torres著,張建成譯,2010。《民主、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全球社
會公民職權的困境》。台北:學富文化。
Centerwall, Eric著,何亞晴譯,2002。《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角度探索性》。台北:
女書文化。
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譯,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著,陳菁雯等譯,陳義彥校閱,1998。《政治學方法
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E.B.Tayler著,連樹聲譯,1992。《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Edgar Morin, Anne Brigitte Kern 著,馬勝利譯,1997。《地球祖國》。台北:聯經出
版公司。
Francis L. K.著,張瑞德譯,1983。《文化人類學新論》(Dominant Kin Relationships
Dominant Ideas)。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
Hesmondhalgh David著,廖珮君譯,2006。《文化產業》。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
版社。
Hobsbawn, Eric著,黃煜文譯,2004。《論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Horold Z. Schiffrin 著,邱權政譯,1986。《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台北:谷
風出版社。
Samuel P. Huntington著,李振昌、林慈淑譯,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
司。
Isaak Alan 著,王逸舟譯,1993。《政治學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King Martin Luther Jr.著,唐諾譯,2001。《我有一個夢:繁花盛開的革命─馬丁路
德‧金恩演說》。台北:臉譜。
Keesing著,甘華鳴等譯,1988。《文化‧社會‧個人》。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Kotler Philip著,王培英譯,2002。《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
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alcolm Waters著,徐偉潔譯,2000。《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文化
出版公司。
Peter Kivisto著,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
(Multiculturalism in a Global Society)。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1976。《文化模式》。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Said Edward W.著,彭淮棟譯,2000。《鄉關何處:薩伊德回憶錄》。台北:立緒。
Scott Lash & Mike Featherstone著,張珍立譯,2009。《肯認與差異:政治、認同與
多元文化》(Recognition & Difference: Politics, Identity, Multiculture)。台北:韋
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Sidney H.Chang and Leonard H.D.Gordon著,林金源譯,1991。《孫中山先生及其革
命思想》。台北:中山基金會籌備處。
Will Kymlicka著,鄧紅風意譯,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
義與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
Neuman W. Lawrence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
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3期,
頁18-21。
王甫昌,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
《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59-117。
王俐容,2003。〈從文化工業到創意產業〉,《文化視窗》,第50期,頁39-45。
石之瑜,2003。〈「復興基地」論述的再詮釋:一項國家認同參考指標的流失〉,《遠
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4期,頁37-66。
匡思聖,2003。〈孫中山文化思想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匡思聖,2009。〈孫中山文化哲學思想探析〉,《孫學研究》,第7期,頁71-95。
朱顯龍,2006。〈新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澳門理工學報》,第9卷第4期,頁
51-59。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 (上)、(下)〉,《典藏今藝術》,第136、
137期,頁114-117、頁134-137。
李麗,2004。〈解析文化危機〉,《五邑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頁1-4。
李國祁,1978。〈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5卷第2期,頁131-159。
宋國誠,2009。〈從孫中山的「大中華國族」到中共的「統一論述」:一個後殖民
批判的觀點〉,《孫學研究》,第7期,頁1-18。
何懷碩,1991。《台灣文化的現象與檢討》,《展望21世紀─台灣專輯:社會與文
化》,第5期,頁90-94。
何明修,1998。〈後馬克思主義者的市民社會理論:比較與批評〉,《思與言》,第
36卷第4期,頁193-229。
金耀基,1992。〈全球化、現代性與世界秩序〉,《二十一世紀》,第51期,頁4-7。
林國章,2001。〈孫中山先生與台灣─民族主義觀點的分析〉,《近代中國》,第141
期,頁84-101。
林富美,2012。〈文化創意帶動產業創新加值之分析〉,《研考雙月刊》,第36卷第
1期,頁28-39。
柳金財,2001。〈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台
灣史料研究》,第17期,頁71-98。
胡春雷,2011。〈台灣原住民經濟人權困境之探索:兼論中山先生關於少數民族的
觀點〉,《孫學研究》,第10期,頁25-58。
洪泉湖,1998。〈多元文化教育與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第7輯,頁125-136。
洪泉湖,2009。〈花東地區原住民文化產業的發展〉,《孫學研究》,第6期,頁
145-171。
桑兵,1995。〈孫中山與傳統文化三題〉,《近代史研究》,第3期,頁228-234。
袁北星,2010。〈論孫中山的文化發展觀〉,《孫中山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31-39。
荊知仁,1987。〈民權主義的問題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74學年度專
題演講選集》,頁7。
奚建華,2012。〈從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現實走向與邏輯路徑〉,《浙江學刊》,
第6期,頁192-194。
徐倩影、鄭可益,2002。〈試論孫中山中西文化觀的基本特點〉,《華南師範大學學
報》,第1期,頁129-13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45-92。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第
53輯第2期,頁103-127。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
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第76期,頁129-153。
張碧如,2008。〈外籍配偶與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議題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
第114期,頁367-374。
張慶勳,2003。〈學校組織文化研究方法之評析〉,《屏東師院學報》,第18期,頁
1-40。
陳婉容,1997。〈差異的公民資格觀:以性別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
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進宗,1998。〈台灣都市現在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2000。〈台灣中小學公民教育與「台灣人」意識的形塑〉,《教育資料集刊》,
第25期,頁47-63。
梁治平,2001。〈民間、民間社會和CIVIL SOCIRETY—CIVIL SOCIRETY概念再
檢討〉,《當代中國研究》,第72期,頁63-89。
黃大洲,2001。〈論本土化的真諦〉,《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6期,頁74-78。
黃光國,2001。〈文化的反思‧典範的重建〉,《思與言》,第39卷第4期,頁1-30。
黃城、匡思聖,2007。〈傳統與現代接合、中國與西方融合: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文
化檢視〉,《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第二屆晚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4-16。
黃富三,1998。〈略論台灣的多元文化傳統〉,《文化講座》,第4集,頁158-173。
莊富源,2008。〈孫中山社會發展理念與台灣公民社會的建構〉,《孫學研究》,第5
期,頁121-154。
莊富源,2009。〈多元文化、族群政治與台灣社會發展:以戰後台灣閩南、客家、
原住民族的母語認同運動為例〉,《永續發展教育政策與制度之探索─論文
集》,頁71-108。
莊勝義,2001。〈《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新書評介〉,《課程
與教學季刊》,第4期,頁155-163。
盛治仁,2011。〈提升台灣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研考雙月刊─政策交流道》,
第35卷第2期,頁136-140。
陳其南,1995。〈「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文
化建設委員會叢書》,頁4-7。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5。〈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延續與斷裂〉,《第六屆「中
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36。
黃尚文,2006。〈多元文化思潮之爭議及其對台灣多元文化教育啟示〉,〈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城,1993。〈大同思想、民族主義與亞洲華人之未來〉,《新加坡:孫逸仙思想與
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6。
郭建慧,2012。〈非一是多?辨析多元文化主義的認同問題〉,《環境與藝術學刊》,
第11期,頁16-30。
楊開煌,2009。〈政治定位之討論:兩岸關係60年〉,《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0
期,頁7-14。
趙剛,2006。〈「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與理論〉,第62期,頁147-189。
廖淑容,2000。〈文化產業生根與地方發展〉,《都市計畫》,第27卷第3期,頁
117-139。
蔡英文,1997。〈多元與統一: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一項政治議題〉,《人文及社
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3期,頁45-86。
蔡明哲,1997。〈台灣社會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兼論兩岸比較的問題〉,《變遷的探
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頁3-20。
劉阿榮,2005。〈永續發展與族群夥伴關係〉,《研考雙月刊》,第249期,頁92-102。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
第128期,頁42-45。
劉曙光,2003。〈全球化與文化自覺〉,《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頁224-230。
劉曉蓉,2006。〈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先祐,2000。〈新世紀的綠色思潮--文明擴張下的台灣〉,《現代學術研究專刊》,
第10期,頁79-129。
蕭高彥,1998。〈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一個政治哲學的分析〉,《多元主義研討
會》,頁487-509。
羅清水,1998。〈論教育機會均等意涵與作法(上)、(下)〉,《研習資訊》,第15卷,
第2、3期,頁1-15、頁1-7。
(四)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年4月3日。〈中華民國憲法本文─第十三章 基本國策 第
五節 教育文化〉,《中華民國簡介》,參見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15。(瀏覽日期:2013
年4月3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年4月3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中華民
國簡介》,參見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5。(瀏
覽日期:2013年4月3日)
行政院文化部,2010年2月3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三條〉,《文化創意產
業推動服務網》,參見
http://www.cci.org.tw/cci/cci/law_detail.php?c=240&sn=3731。(瀏覽日
期:2013年4月7日)
行政院文化部,2009年4月9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第三條〉,《文化
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參見
http://www.cci.org.tw/cci/cci/law_detail.php?c=260&sn=3986。(瀏覽日
期:2013年4月7日)
張其昀,1983年7月。〈文化解釋〉,《中華百科全書》,參見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69。(瀏覽日期:
2012年12月16日)
張巨成,2011年5月10日。〈也評孫中山的文化觀─與郭齊勇先生商榷〉,《孫中
山研究》,參見http://www.ynmg.yn.gov.cn/ReadInfo.aspx?InfoID=86c31c38-3470-42ea-b5d8-cb07178ce213&KindID=df545c4b-069a-42a1-8cf2-a18c865e8e85。(瀏覽日期:2013年1月23日)
鄭偉,1997年。〈試論孫中山的西方文化觀〉,《東方論壇》,參見
http://www.lw23.com/paper_124225801_7/。(瀏覽日期:2013年1月25日)
(五)報紙
謝若蘭,2012年5月29日。〈多元文化公民權─差異但平等〉,《台灣立報》,第11版。
蕭新煌,2004年11月20日。〈正視台灣國家認同問題〉,《自由時報》,第15版。
二、英文部分
(一)Books
Banks, J.A.and C.A.M. Banks.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Belle, T. J. & Ward, C. R. 1994. Multiculturalism and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on Schoolsand Societ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Flick, U.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Glazer, Nathan and Daniel Moynihan. 1975. Ethnicit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anszen, F. 2000. The Age of Innovation. Britain: Prentice.
J.Ellul,1964.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New York:Vintage Books.
Keyes, F. Charles, 1981. Ethnic Chang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Kymlicka,Will,1995.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uis, M. R. 1983. Organizational Symbolism. London: JAI Press Inc.
Ong, Aihwa,1999. Flexible Citizenship.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Parekh, Bhikhu.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Pei, Minxin, 2006.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rger, Peter, 1988. In Search of 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Ronald, H. Chilcote, 1981.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Westview Press.
Samuel P. Huntington,1991.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Snyder, Louis,1990. Encyclopedia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Paragon House.
Harrell, Stevan and Chun-chieh Huang, 1994. Introduction: Change and Contention in Taiwan’s Cultural Scene,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Tu,Wei-ming.1996.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zer, Michael. 1992.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 New York: Marxilio.
(二)Journal
Appadurai, Arjun.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e Economy, in Public Culture,Vol. 2, Spring:1-24.
Konig, Matthias. 1999.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anguage Polic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1, No. 161:401-408.
UNESCO, 1996. Rereading Urban Regime Theory: A Sympathetic Critique, Geoforum, 27(4): 427-438.
館方提供電子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