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多元文化主義與孫中山文化思想:兼論台灣文化發展之出路 detail

:::

多元文化主義與孫中山文化思想:兼論台灣文化發展之出路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44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館藏登錄號

047926

題名

多元文化主義與孫中山文化思想:兼論台灣文化發展之出路

題名(英)

A Study on Multiculturalism and Dr. Sun Yat-sen's Cultural Ideology - with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作者
謝育達
學校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

政治研究所

學位類別

碩士(Master)

出版年(西元)

2013

畢業年度(民國)

101

頁次

173

語言

中文

主題分類
民族主義
關鍵詞
中山思想多元文化主義
關鍵詞(英)
Zhongshan ideologyMulticulturalism
目次

謝辭
中/英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分析-----14
第二章 多元文化主義的意義與內涵-----31
 第一節 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危機-----31
 第二節 多元文化主義的意義與源起-----40
 第三節 多元文化主義的主要內涵與影響-----45
第三章 孫中山文化思想綜述-----51
 第一節 孫中山對中國文化的觀點-----52
 第二節 孫中山對西方文化的觀點-----59
 第三節 孫中山對中西文化的辨識-----65
第四章 孫中山思想與多元文化之關聯-----71
 第一節 孫中山民族思想與多元文化-----72
 第二節 孫中山民權思想與多元文化-----76
 第三節 孫中山民生思想與多元文化-----80
第五章 台灣文化發展歷程與困境-----87
 第一節 台灣的多元文化概念與發展歷程-----87
 第二節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融合-----92
 第三節 中原文化與台灣文化之間的對立與濡化-----98
 第四節 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抗衡與共融-----104
第六章 孫中山思想觀對台灣文化發展出路之啟發-----111
 第一節 秉承孫中山發揚與創新的文化精神-----111
 第二節 構建優質化的公民社會-----116
 第三節 戮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124
第七章 結論-----1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6
 第三節 研究展望-----141
參考文獻-----14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
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3。《國父全集(全六冊)》。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
員會。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1984。《臺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
壇社。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1985。《孫中山全集(全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
王汎森,2008。《知識分子的省思與對話》。台北: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王曉波,1993。《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尹章義,1988。《台灣歷史與台灣前途》。台北:台灣史研究會。
史明,1992。《民族形成與台灣民族》。台北:東京研文社。
行政院新聞局,1994。《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台北:匡華出版公司。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伊慶春,1996。《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所。
任卓宣,1966。《三民主義新解》。台北:帕米爾書店。
朱柔若,2008。《全球化與台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台北:三民
書局。
呂亞力,198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但昭偉、蘇永明。2000。《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阮新邦,2001。《社會科學本土化─多元視角解讀》。台北: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辛晚教,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詹氏書局。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
李酉潭,2006。《孫中山思想與社會和諧》。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雲漢,2001。《中山先生民生主義正解》。台北:台灣書店。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
李鵬程,2008。《當代文化哲學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
吳健民,1978。《國父中西文化觀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邵元沖,1954。《總理學記─追憶錄》台北:正中書局。
林美容,1998。《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信華,2009。《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林毓生,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
林滿紅,2008。《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灣定位新論》。台北:黎明文化出版
公司。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周世輔,1965。《國父思想與中國文化》。台北:政工幹部學校。
周世輔、周陽山,1990。《中山思想新詮─總論與民族主義》。台北:三民書局。
洪泉湖,1979。《國父自決論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洪泉湖、謝政諭,2002。《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省思》。台北:東大圖書
公司。
洪泉湖,2008。《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鐮德,2009。《人文主義與人文科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胡忠信,2005。《新台灣文化》。台北:我識出版社有限公司。
胡漢民,1969。《胡漢民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孫中山,1981。《孫中山選集(全1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2。《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族群平等》。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6。《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財團法人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
會。
施正鋒,2006。《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宗林,1989。《文化與教育》。台北:文景書局。
秦孝儀,1989。《國父全集(全九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秦孝儀,1984。《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夏美寬,1997。《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北:人光。
陳其南,1988。《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昭瑛,1999。《台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台灣書店。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陳坤宏,2008。《台灣文化研究所系列演講專輯─台灣文化理論與方法論》。台南:
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陳翠蓮,2008。《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慧聰、賴秉彥、張國雄,2008。《國際企業管理:全球策略觀點與本土化》。台
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嘉琳,2009。《台灣文化概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陸揚,2002。《大眾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許若雲,2003。《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簡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許雅棠、賴顯英、彭立中,2000。《中山先生民權主義正解》。台北:台灣書店。
連橫,1955。《台灣通史》。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崔書琴,1980。《三民主義新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崔書琴,1968。《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社會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莊萬壽,2003。《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郭洪紀,1997。《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苙雲,2002。《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麟,2003。《台灣和文化之本土化》。台北:前衛出版社。
梁文韜,2010。《國際政治理論與人道干預─論多元主義與團合主義之爭辯》。台
北:巨流圖書公司。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臉譜。
游勝冠,1997。《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費孝通,1989。《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黃文山,1971。《文化學體系》。台北:中華書局。
黃莉,2006。《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黃城,1997。《國父思想(全)》。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黃俊傑,1999。《台灣的文化發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俊傑,2006。《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美英,1990。《台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台北:稻鄉出版社。
黃季陸,1960。《國父的讀書生活─追憶錄》。台北:中國一周。
黃政傑,2004。《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彭懷恩,1997。《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50年》。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公司。
揭陽,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台灣文化政策初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46。《台灣文化(覆刻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海煙,1995。《台灣人的精神》台北:允晨文化。
詹火生1990。《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李登輝先生政策理念之探析》。台北:正中
書局。
葛永光,1989。《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
正中書局。
葛永光,2005。《意識型態與發展─中山思想與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宗翰,2002。《台灣文學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虞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文化出
版公司。
廖炳惠,2004。《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劉美慧,1999。《多元文化取向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劉阿榮,2006。《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台北:威仕曼文化。
劉阿榮,2009。《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真,1994。《中山思想答問》。台北:台灣書店。
劉真,1995。《中山思想與台灣經驗(上、下冊)》。台北:台灣書店。
劉高陳,1996。《國父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軍寧,2000。《共和、民主、憲政》。上海:三聯書局。
劉望齡,2000。《孫中山題詞遺墨匯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樊中原,1993。《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蕭公權,1977。《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華岡出版公司。
蕭高彥、蘇文流,1998。《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
錢穆,2001。《文化學大義》。台北:蘭臺出版社。
錢穆,2004。《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薛天棟,2002。《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龐建國,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譚光鼎,200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羅榮渠,1990。《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
論爭文選》。
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島嶼文化創意產業生態行旅研究》。高雄:春暉
出版社。
顧忠華,1998。《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
(二)翻譯著作
Arnold J.Toynbee著,于平凡譯,1981。《文明是怎樣創造的》。台北:大林出版社。
Carlos Alberto Torres著,張建成譯,2010。《民主、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全球社
會公民職權的困境》。台北:學富文化。
Centerwall, Eric著,何亞晴譯,2002。《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角度探索性》。台北:
女書文化。
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譯,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著,陳菁雯等譯,陳義彥校閱,1998。《政治學方法
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E.B.Tayler著,連樹聲譯,1992。《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Edgar Morin, Anne Brigitte Kern 著,馬勝利譯,1997。《地球祖國》。台北:聯經出
版公司。
Francis L. K.著,張瑞德譯,1983。《文化人類學新論》(Dominant Kin Relationships
Dominant Ideas)。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
Hesmondhalgh David著,廖珮君譯,2006。《文化產業》。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
版社。
Hobsbawn, Eric著,黃煜文譯,2004。《論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Horold Z. Schiffrin 著,邱權政譯,1986。《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台北:谷
風出版社。
Samuel P. Huntington著,李振昌、林慈淑譯,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
司。
Isaak Alan 著,王逸舟譯,1993。《政治學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King Martin Luther Jr.著,唐諾譯,2001。《我有一個夢:繁花盛開的革命─馬丁路
德‧金恩演說》。台北:臉譜。
Keesing著,甘華鳴等譯,1988。《文化‧社會‧個人》。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Kotler Philip著,王培英譯,2002。《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
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alcolm Waters著,徐偉潔譯,2000。《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文化
出版公司。
Peter Kivisto著,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
(Multiculturalism in a Global Society)。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1976。《文化模式》。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Said Edward W.著,彭淮棟譯,2000。《鄉關何處:薩伊德回憶錄》。台北:立緒。
Scott Lash & Mike Featherstone著,張珍立譯,2009。《肯認與差異:政治、認同與
多元文化》(Recognition & Difference: Politics, Identity, Multiculture)。台北:韋
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Sidney H.Chang and Leonard H.D.Gordon著,林金源譯,1991。《孫中山先生及其革
命思想》。台北:中山基金會籌備處。
Will Kymlicka著,鄧紅風意譯,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
義與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
Neuman W. Lawrence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
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3期,
頁18-21。
王甫昌,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
《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59-117。
王俐容,2003。〈從文化工業到創意產業〉,《文化視窗》,第50期,頁39-45。
石之瑜,2003。〈「復興基地」論述的再詮釋:一項國家認同參考指標的流失〉,《遠
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4期,頁37-66。
匡思聖,2003。〈孫中山文化思想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匡思聖,2009。〈孫中山文化哲學思想探析〉,《孫學研究》,第7期,頁71-95。
朱顯龍,2006。〈新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澳門理工學報》,第9卷第4期,頁
51-59。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 (上)、(下)〉,《典藏今藝術》,第136、
137期,頁114-117、頁134-137。
李麗,2004。〈解析文化危機〉,《五邑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頁1-4。
李國祁,1978。〈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5卷第2期,頁131-159。
宋國誠,2009。〈從孫中山的「大中華國族」到中共的「統一論述」:一個後殖民
批判的觀點〉,《孫學研究》,第7期,頁1-18。
何懷碩,1991。《台灣文化的現象與檢討》,《展望21世紀─台灣專輯:社會與文
化》,第5期,頁90-94。
何明修,1998。〈後馬克思主義者的市民社會理論:比較與批評〉,《思與言》,第
36卷第4期,頁193-229。
金耀基,1992。〈全球化、現代性與世界秩序〉,《二十一世紀》,第51期,頁4-7。
林國章,2001。〈孫中山先生與台灣─民族主義觀點的分析〉,《近代中國》,第141
期,頁84-101。
林富美,2012。〈文化創意帶動產業創新加值之分析〉,《研考雙月刊》,第36卷第
1期,頁28-39。
柳金財,2001。〈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台
灣史料研究》,第17期,頁71-98。
胡春雷,2011。〈台灣原住民經濟人權困境之探索:兼論中山先生關於少數民族的
觀點〉,《孫學研究》,第10期,頁25-58。
洪泉湖,1998。〈多元文化教育與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第7輯,頁125-136。
洪泉湖,2009。〈花東地區原住民文化產業的發展〉,《孫學研究》,第6期,頁
145-171。
桑兵,1995。〈孫中山與傳統文化三題〉,《近代史研究》,第3期,頁228-234。
袁北星,2010。〈論孫中山的文化發展觀〉,《孫中山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31-39。
荊知仁,1987。〈民權主義的問題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74學年度專
題演講選集》,頁7。
奚建華,2012。〈從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現實走向與邏輯路徑〉,《浙江學刊》,
第6期,頁192-194。
徐倩影、鄭可益,2002。〈試論孫中山中西文化觀的基本特點〉,《華南師範大學學
報》,第1期,頁129-13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45-92。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第
53輯第2期,頁103-127。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
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第76期,頁129-153。
張碧如,2008。〈外籍配偶與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議題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
第114期,頁367-374。
張慶勳,2003。〈學校組織文化研究方法之評析〉,《屏東師院學報》,第18期,頁
1-40。
陳婉容,1997。〈差異的公民資格觀:以性別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
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進宗,1998。〈台灣都市現在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2000。〈台灣中小學公民教育與「台灣人」意識的形塑〉,《教育資料集刊》,
第25期,頁47-63。
梁治平,2001。〈民間、民間社會和CIVIL SOCIRETY—CIVIL SOCIRETY概念再
檢討〉,《當代中國研究》,第72期,頁63-89。
黃大洲,2001。〈論本土化的真諦〉,《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6期,頁74-78。
黃光國,2001。〈文化的反思‧典範的重建〉,《思與言》,第39卷第4期,頁1-30。
黃城、匡思聖,2007。〈傳統與現代接合、中國與西方融合: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文
化檢視〉,《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第二屆晚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4-16。
黃富三,1998。〈略論台灣的多元文化傳統〉,《文化講座》,第4集,頁158-173。
莊富源,2008。〈孫中山社會發展理念與台灣公民社會的建構〉,《孫學研究》,第5
期,頁121-154。
莊富源,2009。〈多元文化、族群政治與台灣社會發展:以戰後台灣閩南、客家、
原住民族的母語認同運動為例〉,《永續發展教育政策與制度之探索─論文
集》,頁71-108。
莊勝義,2001。〈《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新書評介〉,《課程
與教學季刊》,第4期,頁155-163。
盛治仁,2011。〈提升台灣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研考雙月刊─政策交流道》,
第35卷第2期,頁136-140。
陳其南,1995。〈「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文
化建設委員會叢書》,頁4-7。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5。〈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延續與斷裂〉,《第六屆「中
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36。
黃尚文,2006。〈多元文化思潮之爭議及其對台灣多元文化教育啟示〉,〈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城,1993。〈大同思想、民族主義與亞洲華人之未來〉,《新加坡:孫逸仙思想與
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6。
郭建慧,2012。〈非一是多?辨析多元文化主義的認同問題〉,《環境與藝術學刊》,
第11期,頁16-30。
楊開煌,2009。〈政治定位之討論:兩岸關係60年〉,《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0
期,頁7-14。
趙剛,2006。〈「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與理論〉,第62期,頁147-189。
廖淑容,2000。〈文化產業生根與地方發展〉,《都市計畫》,第27卷第3期,頁
117-139。
蔡英文,1997。〈多元與統一: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一項政治議題〉,《人文及社
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3期,頁45-86。
蔡明哲,1997。〈台灣社會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兼論兩岸比較的問題〉,《變遷的探
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頁3-20。
劉阿榮,2005。〈永續發展與族群夥伴關係〉,《研考雙月刊》,第249期,頁92-102。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
第128期,頁42-45。
劉曙光,2003。〈全球化與文化自覺〉,《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頁224-230。
劉曉蓉,2006。〈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先祐,2000。〈新世紀的綠色思潮--文明擴張下的台灣〉,《現代學術研究專刊》,
第10期,頁79-129。
蕭高彥,1998。〈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一個政治哲學的分析〉,《多元主義研討
會》,頁487-509。
羅清水,1998。〈論教育機會均等意涵與作法(上)、(下)〉,《研習資訊》,第15卷,
第2、3期,頁1-15、頁1-7。
(四)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年4月3日。〈中華民國憲法本文─第十三章 基本國策 第
五節 教育文化〉,《中華民國簡介》,參見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15。(瀏覽日期:2013
年4月3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年4月3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中華民
國簡介》,參見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5。(瀏
覽日期:2013年4月3日)
行政院文化部,2010年2月3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三條〉,《文化創意產
業推動服務網》,參見
http://www.cci.org.tw/cci/cci/law_detail.php?c=240&sn=3731。(瀏覽日
期:2013年4月7日)
行政院文化部,2009年4月9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第三條〉,《文化
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參見
http://www.cci.org.tw/cci/cci/law_detail.php?c=260&sn=3986。(瀏覽日
期:2013年4月7日)
張其昀,1983年7月。〈文化解釋〉,《中華百科全書》,參見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69。(瀏覽日期:
2012年12月16日)
張巨成,2011年5月10日。〈也評孫中山的文化觀─與郭齊勇先生商榷〉,《孫中
山研究》,參見http://www.ynmg.yn.gov.cn/ReadInfo.aspx?InfoID=86c31c38-3470-42ea-b5d8-cb07178ce213&KindID=df545c4b-069a-42a1-8cf2-a18c865e8e85。(瀏覽日期:2013年1月23日)
鄭偉,1997年。〈試論孫中山的西方文化觀〉,《東方論壇》,參見
http://www.lw23.com/paper_124225801_7/。(瀏覽日期:2013年1月25日)
(五)報紙
謝若蘭,2012年5月29日。〈多元文化公民權─差異但平等〉,《台灣立報》,第11版。
蕭新煌,2004年11月20日。〈正視台灣國家認同問題〉,《自由時報》,第15版。
二、英文部分
(一)Books
Banks, J.A.and C.A.M. Banks.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Belle, T. J. & Ward, C. R. 1994. Multiculturalism and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on Schoolsand Societ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Flick, U.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Glazer, Nathan and Daniel Moynihan. 1975. Ethnicit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anszen, F. 2000. The Age of Innovation. Britain: Prentice.
J.Ellul,1964.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New York:Vintage Books.
Keyes, F. Charles, 1981. Ethnic Chang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Kymlicka,Will,1995.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uis, M. R. 1983. Organizational Symbolism. London: JAI Press Inc.
Ong, Aihwa,1999. Flexible Citizenship.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Parekh, Bhikhu.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Pei, Minxin, 2006.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rger, Peter, 1988. In Search of 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Ronald, H. Chilcote, 1981.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Westview Press.
Samuel P. Huntington,1991.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Snyder, Louis,1990. Encyclopedia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Paragon House.
Harrell, Stevan and Chun-chieh Huang, 1994. Introduction: Change and Contention in Taiwan’s Cultural Scene,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Tu,Wei-ming.1996.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zer, Michael. 1992.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 New York: Marxilio.
(二)Journal
Appadurai, Arjun.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e Economy, in Public Culture,Vol. 2, Spring:1-24.
Konig, Matthias. 1999.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anguage Polic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1, No. 161:401-408.
UNESCO, 1996. Rereading Urban Regime Theory: A Sympathetic Critique, Geoforum, 27(4): 427-438.

備註

館方提供電子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