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等朝夕相處,昌言革命,時人稱之為「四大寇」 detail

:::

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等朝夕相處,昌言革命,時人稱之為「四大寇」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23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生平歷程
家世與求學
題名

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等朝夕相處,昌言革命,時人稱之為「四大寇」

民國紀年

民國紀元前二十二年

干支紀年

庚寅

西元紀年

一八九○年

國父年歲

25

全文內容

先生肄業西醫書院,革命思想日進,於醫學、科學及國學之研討外,即以鼓吹革命為職志。故交遊日廣,與同學楊鶴齡、陳少白、尢列、王孟琴、何隆簡、楊迺安、關景良等接近,(註一)而與陳、楊、尢三位,尤朝夕往還,相依甚密。鶴齡亦翠亨村人,生於澳門,家世豪富,性不羈,喜詼諧,與先生結識最早。有先世遺業楊耀記商號設香港歌賦街,嘗於店內獨闢一樓,為友朋聚集之所,先生至港,恆下榻其處。尢列,字少紈,順德人,與先生在廣州時已相識。(註二)少白固先生西醫書院同學,共居一室,親如手足。四人時假楊耀記商號為集會之所,高談革命,意氣激昂,時人咸以「四大寇」呼之。(註三)同學關景良之母黎氏,時亦在西醫書院任英文翻譯,對先生尤善待之,常邀先生至其家,視若家人。關母見先生言論激烈,嘗問曰:「你志高言大,想做什麼官?廣東制臺嗎?」先生答:「不」。又問:「想做欽差嗎?」又答:「不」。「然則想做皇帝嗎?」先生答曰:「皆不想,我只想推翻滿清政府,還我漢族山河,那事業比皇帝更高大了。」關母乃以「孫悟空」目之。(註四)一日,四人相偕去廣州,遊觀音山三元宮,有所感觸,大放厥辭,誹謗清廷。有鄭安者,曾為林則徐之「師爺」,年八十矣,鑑於清廷無可為,遁入三元宮潛修,聞而異之,招先生等入內,詢其意向。先生等乃暢言革命排滿之志,正氣磅礴,至為動人。安勸以不可輕舉妄動,謂如反滿,必須聯絡會黨,始克奏效。因詳述會黨之組織宗旨,及各地會黨分佈地址,先生一一牢記之。(註五)先生在校常與尢列、楊鶴齡、陳少白高談革命,同學關景良亦與之。某日,眾議拍照留念,四人即於醫院三樓外廊坐列,惟以背景即為醫院之割症室,殊不雅觀,關景良亟取屏風障割症室,以陽光垂暗,倉卒挨立四人後。(註六)

注釋

(註一) 「廣東文物」卷六;簡又文:「國民革命文獻叢錄」引關景良醫生口述。
(註二)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一三──一五、四○、四六──四八頁,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二十八
年六月初版,長沙。
(註三)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一三──一五頁。
(註四) 「廣東文物」卷六;簡又文:「國民革命文獻叢錄」。
(註五) 鄧宏順談述。鄧為南洋會黨領袖,其文載「大同雜誌」創刊號。
(註六) 據關景良追述,先生與尢列、楊鶴齡、陳少白四人合照在光緒十四年九月初六日(一八八八年十月十
日)。惟此說頗有疑問,按陳少白入西醫書院在一八九○年,不可能在一八八八年與先生合照。馮自由
記四人合照時間則在壬辰(一八九二年)十月十五日,較合事實。見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五頁。

相關人名
尢列少紈王孟琴何隆簡林則徐陳少白楊迺安楊鶴齡鄭安關景良
相關地名
香港順德翠亨村廣州廣東澳門觀音山
相關專有名詞
西醫書院滿清
出處

國父年譜

冊數

上冊

頁次

0055-0057

相關照片

檢索詞出現頁次

民國紀元前二十二年──清光緒十六年,庚寅(西曆一八九○年)
先生二十五歲

 肄業香港西醫書院。

 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等朝夕相處,昌言革命,時人稱之為「四大寇」。
   先生肄業西醫書院,革命思想日進,於醫學、科學及國學之研討外,即以鼓吹革命為職志。
  故交遊日廣,與同學楊鶴齡、陳少白、尢列、王孟琴、何隆簡、楊迺安、關景良等接近,(註一)而與陳、楊、尢三位,尤朝夕往還,相依甚密。鶴齡亦翠亨村人,生於澳門,家世豪富,性不羈,喜詼諧,與先生結識最早。有先世遺業楊耀記商號設香港歌賦街,嘗於店內獨闢一樓,為友朋聚集之所,先生至港,恆下榻其處。尢列,字少紈,順德人,與先生在廣州時已相識。(註二)少白固先生西醫書院同學,共居一室,親如手足。四人時假楊耀記商號為集會之所,高談革命,意氣激昂,時人咸以「四大寇」呼之。(註三)

(註一) 「廣東文物」卷六;簡又文:「國民革命文獻叢錄」引關景良醫生口述。
(註二)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一三──一五、四○、四六──四八頁,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二十八 年六月初版,長沙。
(註三)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一三──一五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二十二年(一八九○) 二十五歲 五五

同學關景良之母黎氏,時亦在西醫書院任英文翻譯,對先生尤善待之,常邀先生至其家,視若家人。關母見先生言論激烈,嘗問曰:「你志高言大,想做什麼官?廣東制臺嗎?」先生答:「不」。又問:「想做欽差嗎?」又答:「不」。「然則想做皇帝嗎?」先生答曰:「皆不想,我只想推翻滿清政府,還我漢族山河,那事業比皇帝更高大了。」關母乃以「孫悟空」
  目之。(註四)
   一日,四人相偕去廣州,遊觀音山三元宮,有所感觸,大放厥辭,誹謗清廷。有鄭安者,曾為林則徐之「師爺」,年八十矣,鑑於清廷無可為,遁入三元宮潛修,聞而異之,招先生等入內,詢其意向。先生等乃暢言革命排滿之志,正氣磅礴,至為動人。安勸以不可輕舉妄動,謂如反滿,必須聯絡會黨,始克奏效。因詳述會黨之組織宗旨,及各地會黨分佈地址,先生一一牢記之。(註五)
   先生在校常與尢列、楊鶴齡、陳少白高談革命,同學關景良亦與之。某日,眾議拍照留念,四人即於醫院三樓外廊坐列,惟以背景即為醫院之割症室,殊不雅觀,關景良亟取屏風障割症
(註四)「廣東文物」卷六;簡又文:「國民革命文獻叢錄」。
(註五) 鄧宏順談述。鄧為南洋會黨領袖,其文載「大同雜誌」創刊號。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二十二年(一八九○) 二十五歲 五六

  室,以陽光垂暗,倉卒挨立四人後。(註六)

 致書鄭藻如,主張重農桑、禁鴉片、興文教,先實驗於香山,漸推行於全國。
   鄭藻如(一八二四──一八九四),香山縣濠頭鄉人,咸豐元年舉人,受知於李鴻章,襄辦洋務有年,光緒七年五月,奉命充出使美、日(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處理美國排華風潮,甚有貢獻。十二年三月(一八八六年四月)患半身不遂,離任回籍。
   陸皓東在上海電報局任職,為旅滬同鄉鄭觀應(一作官應,字陶齋,一八四二──一九二三)所器重。是年皓東請假回鄉結婚,觀應適在廣州醫病,藻如亦家居休養,二鄭同里同宗,觀應編撰之「盛世危言」,方請藻如加以訂正,先生或因皓東介紹得識鄭觀應,由觀應將其懷抱改革意見轉交藻如,或經觀應介紹先生往見藻如,同藻如面陳其革新意見書之可能性亦很大。(註七)先生致鄭藻如書主要重點有云:

(註六) 據關景良追述,先生與尢列、楊鶴齡、陳少白四人合照在光緒十四年九月初六日(一八八八年十月十 日)。惟此說頗有疑問,按陳少白入西醫書院在一八九○年,不可能在一八八八年與先生合照。馮自由 記四人合照時間則在壬辰(一八九二年)十月十五日,較合事實。見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五頁。
(註七)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冊,七五-七六、七八頁,遠東圖書公司印行,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初 版,臺北。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二十二年(一八九○) 二十五歲 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