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附錄(二):中國國民將有餘力管理將來之中國 detail

:::

附錄(二):中國國民將有餘力管理將來之中國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40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附錄(二):中國國民將有餘力管理將來之中國

生平歷程
革命之再起北上與逝世
文件類型

談話

民國日期

013/11/23

西元日期

1924/11/23

國父年歲

59

全文內容

附錄(二):中國國民將有餘力管理將來之中國(註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長崎與歡迎者談話本人此次由滬起程前往北京,繞道來日借與日本國民聯絡情誼,預定在神戶勾留三數日,即乘便船轉赴天津。
最近外報所傳列國對華共同干涉之說,本人以為絕對的不致有其事,而中國國民亦絕對不願受外國之干涉。至於段祺瑞君向美國訂立一萬萬元借款合同之外電,尤不足信。余自信中國即不受列國之援助,亦盡有料理政治、財政之充分可能,蓋中國應以中國國民之力管理將來之中國,且亦足以自管而有餘也。惟以現時之狀態觀之,諸君(指日本記者)或不能相信,但徵諸第一次革命之結果,即知余信決非過言耳。

注釋

(註一) 據北京「順天時報」(民國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孫文過長崎記」,與上海「民國日報」所記當為同一談話,唯文字有所出入,
    今併存。

相關人名
段祺瑞
相關地名
中國天津日本北京長崎神戶
相關專有名詞
一次革命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二冊

頁次

627-628

檢索詞出現頁次

    崎新聞記者之談話」,「胡本」及「黃本」因之。今標題據「會本」。
(註二) 原文為「問(日本新聞記者)」,下同。今依「會本」,下同。
(註三) 原文為「答(中山先生)」,下同。今依「會本」,下同。

附錄(一):中國不望友邦援助將以國民實力收拾時局(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長崎與歡迎者的談話
  預定逗留神戶三日,待有便船當即赴津,五(註二)神時與多數日本友人稍事接洽。
  關於中國時局之解決,在十三年前,中國國民即由國民自身力量成立民國。現在中國國民之能真團結,實出外人意想之外,定能在鞏固基礎之下建立事業,此實有望新聞家及輿論機關能充分了解者也。中國決不望任何友邦援助,將以國民實力收拾時局。
  馮玉祥對溥儀的禮遇,此亦國民所希望之正當行為。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孫先生在日本之談話」條。與上篇應為同一談話之節略,今併存。
(註二) 「五」字似為「在」字之誤。

附錄(二):中國國民將有餘力管理將來之中國(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長崎與歡迎者談話本人此次由滬起程前往北京,繞道來日借與日本國民聯絡情誼,預定在神戶勾留三數日,即乘便船轉赴天津。
  最近外報所傳列國對華共同干涉之說,本人以為絕對的不致有其事,而中國國民亦絕對不願受外國之干涉。至於段祺瑞君向美國訂立一萬萬元借款合同之外電,尤不足信。余自信中國即不受列國之援助,亦盡有料理政治、財政之充分可能,蓋中國應以中國國民之力管理將來之中國,且亦足以自管而有餘也。惟以現時之狀態觀之,諸君(指日本記者)或不能相信,但徵諸第一次革命之結果,即知余信決非過言耳。

談話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 六二七

(註一)據北京「順天時報」(民國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孫文過長崎記」,與上海「民國日報」所記當為同一談話,唯文字有所出入,今併存。

日本應幫助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對神戶新聞記者談話記者問(註二):先生這次到日本是為何原因呢?
  先生答(註三):我本是想由上海到天津,因為在上海沒有船位,就是半個月之內也沒有船位,由上海到天津的火車又不通,所以繞道日本到北京去,這是我來日本的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是日本為我舊遊之地,熟朋友很多,我借這個機會來看看舊朋友。我現在到了貴國,既蒙這樣多數國民的歡迎,又誠心來聽我講話,我便借這個機會,把我的一片心事說出,請諸君轉達到貴國全體國民。我們中國國民,想同日本國民聯絡一氣,用兩國國民的力量,共同維持東亞大局。
要達到聯絡兩國國民的目的,方法很多;不過現在已經有了這個目的,究竟是用甚麼好方法呢?請大家研究,請大家指教。並請指教日本國民現在對於中國國民的感想是怎麼樣?
  東京朝日新聞社中國部長答:我今日發言,並不是代表大家,只貢獻我個人的意見。我相信日本人大概的意見都是一樣。就第一點說:要達到維持東亞大局的目的,必須中日兩國國民聯絡一致,同心協力,合成一個力去做,才可以成功。要分開成兩個力去做,一定是失敗,無論那一個都是失敗,我認定這是一個要點。至於要聯絡兩國國民的方法,必須互相提攜。不過兩國國民各有各的希望,各有各的責備,並且希望太過,所以責備也太周,弄到結果,各有各的困難,以致彼此都想聯絡,都不能實行。研究到這個地步,中日兩國國民非互相了解不可。要互相了解,也就是聯絡之一法。好像在民國八年,日本民間常有許多人希望中國和平統一,便主張中日兩國國民互相提攜。同時又有許多人,認定這是對外太柔軟。但是現在已經了解,互相提攜,是中日兩國國民聯絡之必要。先生離日本很久,這次再來,必定見日本人對於中國的心理和從前大不相同,一定有隔世之感。先生這次住日本的時期雖然不久,但是一定可得到這種感想。就第二點說,日本人近來對於中國的感想,大概相同。日本人對於中國的希望,每每都是很急,這種很急的希望,有利也
國父全集六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