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非完全排除列國共管瓜分行為決不立於民國之當道 detail

:::

非完全排除列國共管瓜分行為決不立於民國之當道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51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非完全排除列國共管瓜分行為決不立於民國之當道

生平歷程
革命之再起北上與逝世
文件類型

談話

民國日期

013/11/22

西元日期

1924/11/22

國父年歲

59

全文內容

非完全排除列國共管瓜分行為決不立於民國之當道(註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離滬臨行前與日本記者之談話記者:若如先生日前所談,鑒於世界大勢,認中日提攜之為急務而東渡,似宜更赴東京廣與日本朝野名士會商?
孫先生:此次北上順道赴日,因須急行,不能如此延緩,特因上海無開行天津之便船,由神戶換船赴津較為便利。
記者:中國內亂以來,列強對華壓迫有加,先生已覺察之否?又先生對此有何感想?
孫先生:列國之事非余所知,但就此有須一言者,如余常所主張:關於列國之租界問題務必要求早日歸還中國,余個人亦必毅然主張之。甚望曾與中國立於同樣境遇、有其苦經驗之日本與以同情。
記者:如早日尊說,先生北上之目的,為列席民國改造之大會議,提議改造之根本策而不參與其後之實際政事,唯真心憂國。欲實現改造之大負,似不能無身先任政之熱忱,請問不遽立於廟堂者何故?
孫先生:由來中國迭起紛亂,統一不能實現之根本原因不在內政問題,而在外交問題。列強對於中國提倡共管、瓜分等說,臨以壓迫的態度,致政事改良及其他要事均難進行。故余與其當此紛亂之政局立於廟堂,無寧立於國民之地位,對國民間說所以必加猛省之故,對外國國民說明目下各國對華之侵略政策有害世界之和平,喚起彼邦國民之輿論以促列強之反省。因此,余認與其在中國國力尚未充實之際立於廟堂,無寧以國民資格努力喚起內外國民之輿論。至「元老會議」云云,特屬謠言,非余之所知。余之北上,蓋在以所抱負提議開一大國民會議耳。
記者:若以國力充實為念,無身先立於國事方面之熱忱歟?
孫先生:唯中國之國情尚不之許,若余立於支配國政之地位,必非議、攻擊採取非道之對華政策之列強政府,結果或與諸外國發生衝突亦未可知,對於中國決非得計。反之,余立於國民之地位,如上所述,努力喚起內外國民之輿論。若我國民與外國民之聯合進攻,即能對抗欲取誤謬政策之任何國之政府,蓋可信而無疑。又,中國之迭起紛亂不在內政問題,而其源在國外亦可舉例而言之:即梟雄吳佩孚山海關敗逃天津,在幾無可往之窮境時,而某國慫恿其由揚子江回洛陽,並允對其入揚子江與以一切援助。若如某國之慫恿,吳將不來揚子江方面。與余同志之某國同志對其政府此種行動,已為猛烈之反抗。因之依於同情我等之彼國民之力,某政府今已斷然中止援吳。由此以觀,余立於國民而活動於中國為重要之事已甚明顯。要之,中國擾亂之原因,即在對華抱有野心之列國,迄今當有事之際,利用一部分武人使然耳。即中國之國政愈亂,彼等歐美列強對華實現其壓迫的野心之可能性愈多,中國非完全排除此等外力,則國家之統一不能永久,而欲排除外力,僅中國一國民之力現尚有所不能,必依其國民之覺悟促其本國政府反省始能實現。故必立於國民之地位,指導覺醒我國民與外國之國民聯合,以促歐美列強之反省。環顧中國,現得當此重任者唯余一人,非列國欲圖共管、瓜分之擾亂行為完全排除之時,余決不立於民國之當道。

注釋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山先生離滬前之談話」條。

相關人名
吳佩孚孫先生
相關地名
上海山海關中國天津日本和平東京洛陽神戶揚子江
相關專有名詞
國民會議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二冊

頁次

623-624

檢索詞出現頁次

軍閥專制與帝國主義均不可不除(註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離滬前與駐滬外國新聞記者三十餘人之談話
吳佩孚既以武力失敗,將來武力當無所用。予鑒於此,亦願放棄武力對粤主義。予之北上,擬於國民會議中發揮一大宗旨:(一)救濟人民生活,(二)促進外交方針。軍閥專制此與帝國主義均不可不除。中國財源現悉委於外人手中,年年損失不下五萬萬之巨,以此之故,中國復興事業終於無成,即受帝國主義之阻礙也。
(註一) 據北京「晨報」(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孫文昨日抵長崎」條。

非完全排除列國共管瓜分行為決不立於民國之當道(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離滬臨行前與日本記者之談話
  記者:若如先生日前所談,鑒於世界大勢,認中日提攜之為急務而東渡,似宜更赴東京廣與日本朝野名士會商?
  孫先生:此次北上順道赴日,因須急行,不能如此延緩,特因上海無開行天津之便船,由神戶換船赴津較為便利。
  記者:中國內亂以來,列強對華壓迫有加,先生已覺察之否?又先生對此有何感想?
  孫先生:列國之事非余所知,但就此有須一言者,如余常所主張:關於列國之租界問題務必要求早日歸還中國,余個人亦必毅然主張之。甚望曾與中國立於同樣境遇、有其苦經驗之日本與以同情。
  記者:如早日尊說,先生北上之目的,為列席民國改造之大會議,提議改造之根本策而不參與其後之實際政事,唯真心憂國。欲實現改造之大負,似不能無身先任政之熱忱,請問不遽立於廟堂者何故?
  孫先生:由來中國迭起紛亂,統一不能實現之根本原因不在內政問題,而在外交問題。列強對於中國提倡共管、瓜分等說,臨以壓迫的態度,致政事改良及其他要事均難進行。故余與其當此紛亂之政局立於廟堂,無寧立於國民之地位,對國民間說所以必加猛省之故,對外國國民說明目下各國對華之侵略政策有害世界之和平,喚起彼邦國民之輿論以促列強之反省。因此,余認與其在中國國力尚未充實之際立於廟堂,無寧以國民資格努力喚起內外國民之輿論。至「元老
談話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六二三

會議」云云,特屬謠言,非余之所知。余之北上,蓋在以所抱負提議開一大國民會議耳。
  記者:若以國力充實為念,無身先立於國事方面之熱忱歟?
  孫先生:唯中國之國情尚不之許,若余立於支配國政之地位,必非議、攻擊採取非道之對華政策之列強政府,結果或與諸外國發生衝突亦未可知,對於中國決非得計。反之,余立於國民之地位,如上所述,努力喚起內外國民之輿論。
若我國民與外國民之聯合進攻,即能對抗欲取誤謬政策之任何國之政府,蓋可信而無疑。又,中國之迭起紛亂不在內政問題,而其源在國外亦可舉例而言之:即梟雄吳佩孚山海關敗逃天津,在幾無可往之窮境時,而某國慫恿其由揚子江回洛陽,並允對其入揚子江與以一切援助。若如某國之慫恿,吳將不來揚子江方面。與余同志之某國同志對其政府此種行動,已為猛烈之反抗。因之依於同情我等之彼國民之力,某政府今已斷然中止援吳。由此以觀,余立於國民而活動於中國為重要之事已甚明顯。要之,中國擾亂之原因,即在對華抱有野心之列國,迄今當有事之際,利用一部分武人使然耳。即中國之國政愈亂,彼等歐美列強對華實現其壓迫的野心之可能性愈多,中國非完全排除此等外力,則國家之統一不能永久,而欲排除外力,僅中國一國民之力現尚有所不能,必依其國民之覺悟促其本國政府反省始能實現。故必立於國民之地位,指導覺醒我國民與外國之國民聯合,以促歐美列強之反省。環顧中國,現得當此重任者唯余一人,非列國欲圖共管、瓜分之擾亂行為完全排除之時,余決不立於民國之當道。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山先生離滬前之談話」條。

中日兩國應親善攜手共禦他國之侵略(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北上時在輪中與日本記者談話先生曰:余此次因無便船,故改由神戶轉道赴津,抵神戶後,擬順便訪晤日本朝野一部份人士。中日兩國就目前世界大勢言,非根本提攜不可,兩國人民尤應親善攜手,共禦他人侵掠政策。近年來中國人民對於日本頗多懷疑,此後日本上下應切實表明對華親善政策。中國頻年內亂,多半為外人直接或間接造成,過去如廣州商團事件,現在如吳佩孚南下事件,暗中均有外人從中指使,無非欲達其侵略政策耳。余此去,純然以中華民國國民資格,為促成國民會議,以便
國父全集六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