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偕胡漢民離滬赴粤,至馬尾聞廣州局勢有變化,乃轉往臺灣 detail

:::

偕胡漢民離滬赴粤,至馬尾聞廣州局勢有變化,乃轉往臺灣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31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生平歷程
民國肇建與宣揚主義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
題名

偕胡漢民離滬赴粤,至馬尾聞廣州局勢有變化,乃轉往臺灣

民國紀年

中華民國二年

西元紀年

一九一三年

新曆(西曆)月日

八月二日

國父年歲

48

全文內容

先是,胡漢民與朱執信聞黃興入南京,陳其美在上海舉兵討袁,因相偕乘三等艙以抵滬,謀相機助之。抵滬後,逕赴愛文義路訪其美,其美不意漢民等之遽至,甚異之。又晤張靜江,知軍事用款極絀,漢民與執信乃悉舉萬八千元以畀靜江,以為舉事之需。興既離南京,其美在上海,無大發展,漢民與執信乃促先生赴粤,以為革命之根據。蓋以陳炯明在廣州,既色厲而內荏,龍濟光在梧州祇二三千人,猶不足以相阻。先生遂決意赴粤。(註一二六)是日,乘德國輪船約克號離滬南下,次日船抵馬尾。有日本福州領事館武官少佐多賀宗之往謁,言廣東討袁軍事失敗,陳炯明逃往南洋,岑春煊且有為香港政府扣留之說,先生如前往,尤為危險。先生初尚不信,多賀以所得電報證實;並言適有撫順丸泊此,船長郡寬四郎為其摯友,可秘密乘此船赴臺灣,轉渡日本。先生感其關切。從之。時與先生同行者為胡漢民、李朗如、梅光培諸人,乃囑李、梅等赴港,獨與漢民渡臺。並謂梅曰:「君由美國萬里歸來,志切革命,不幸失敗,去國日久,人地生疏,錢財不可不多帶。」盡以所存六百餘金予之。多賀少佐囑郡寬(司)船長,謝絕中國乘客,立即啟行,旋抵臺北。(註一二七)同來者尚有日友村田省藏。當由臺灣總督派員接待,行館為臺北御成町(即今中山北路)梅屋敷(今為國父史蹟紀念館)。先生此行因日人警衛森嚴,故知者頗鮮;惟臺籍黨員翁俊明、楊心如曾親謁請示。並曾為日人梅屋敷主人大和宗吉書「博愛」二字,為其弟藤井晤一郎書「同仁」二字,以作紀念。(註一二八)

注釋

(註一二五)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一○四六頁。
(註一二六) 胡漢民:「朱執信別記」(「胡漢民先生文集」第二冊,六二九頁)。
(註一二七) 鄧慕韓:「紀總理二次革命失敗由閩赴日事」原稿(中央黨史會藏),所記贈金事係據李朗如述,其餘
據萱野長知所述。
(註一二八) 新生報資料室:「國父兩次蒞臺史實」。按日本方面資料,當時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於一九一
三年八月五日致內務省警保局長岡喜七郎電報:「孫文化名オウユウクソ,自福州乘日本輪船『撫順
丸』於八月五日進入基隆港,換乘當天下午四時由該港啟碇之『信濃丸』前往神戶」,唯此一說法尚待
查證。

相關人名
大和宗吉多賀多賀宗朱執信岑春煊李朗如村田省藏胡漢胡漢民翁俊明郡寬郡寬四郎國父張靜江梅光培陳其美陳炯明黃興楊心如靜江龍濟光
相關地名
上海中國日本同仁南京南洋香港馬尾梧州福州臺北臺灣廣州廣東德國撫順
相關專有名詞
香港政府
出處

國父年譜

冊數

上冊

頁次

0719-0720

相關照片

檢索詞出現頁次

撫使,率軍南下追擊;討袁軍萬數千人遂由臨淮關向浦口南撤。是時南京餉械奇缺,無法固守。黃興不得已,乘日輪靜岡丸離寧過滬抵港,爾後再經上海抵達日本橫濱,轉往東京。代理都督章梓旋亦出走。第八師長陳之驥,適得程德全電,遂於是日宣佈取消南京獨立。(註一二五)
是月在上海與英國寶林公司簽訂廣州至重慶鐵路借款合同。

 八月二日 偕胡漢民離滬赴粤,至馬尾聞廣州局勢有變化,乃轉往臺灣。
   先是,胡漢民與朱執信聞黃興入南京,陳其美在上海舉兵討袁,因相偕乘三等艙以抵滬,謀相機助之。抵滬後,逕赴愛文義路訪其美,其美不意漢民等之遽至,甚異之。又晤張靜江,知軍事用款極絀,漢民與執信乃悉舉萬八千元以畀靜江,以為舉事之需。興既離南京,其美在上海,無大發展,漢民與執信乃促先生赴粤,以為革命之根據。蓋以陳炯明在廣州,既色厲而內荏,龍濟光在梧州祇二三千人,猶不足以相阻。先生遂決意赴粤。(註一二六)是日,乘德國輪船約克號離滬南下,次日船抵馬尾。有日本福州領事館武官少佐多賀宗之往謁,言廣東討袁軍事失敗,陳炯明逃往南洋,岑春煊且有為香港政府扣留之說,先生如前往,尤為危險。先生初尚不信,多賀以所得電報證實;並言適有撫順丸泊此,船長郡寬四郎為其摯友,可秘密乘此船赴臺灣,
(註一二五)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一○四六頁。
(註一二六) 胡漢民:「朱執信別記」(「胡漢民先生文集」第二冊,六二九頁)。

國父年譜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 四十八歲 七一九

轉渡日本。先生感其關切。從之。時與先生同行者為胡漢民、李朗如、梅光培諸人,乃囑李、梅等赴港,獨與漢民渡臺。並謂梅曰:「君由美國萬里歸來,志切革命,不幸失敗,去國日久,人地生疏,錢財不可不多帶。」盡以所存六百餘金予之。多賀少佐囑郡寬(司)船長,謝絕中國乘客,立即啟行,旋抵臺北。(註一二七)同來者尚有日友村田省藏。當由臺灣總督派員接待,行館為臺北御成町(即今中山北路)梅屋敷(今為國父史蹟紀念館)。先生此行因日人警衛森嚴,故知者頗鮮;惟臺籍黨員翁俊明、楊心如曾親謁請示。並曾為日人梅屋敷主人大和宗吉書「博愛」二字,為其弟藤井晤一郎書「同仁」二字,以作紀念。(註一二八)

 八月四日 熊克武在重慶舉兵討袁。

(註一二七) 鄧慕韓:「紀總理二次革命失敗由閩赴日事」原稿(中央黨史會藏),所記贈金事係據李朗如述,其餘 據萱野長知所述。
(註一二八) 新生報資料室:「國父兩次蒞臺史實」。按日本方面資料,當時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於一九一 三年八月五日致內務省警保局長岡喜七郎電報:「孫文化名オウユウクソ,自福州乘日本輪船『撫順 丸』於八月五日進入基隆港,換乘當天下午四時由該港啟碇之『信濃丸』前往神戶」,唯此一說法尚待 查證。

國父年譜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 四十八歲 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