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起義,成立護國軍,分兩路向四川、廣西進兵討袁
雲南起義,成立護國軍,分兩路向四川、廣西進兵討袁
中華民國四年
一九一五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50
雲南起義,為國民黨與進步黨一部份人士合作之結果。主其事者,以蔡鍔、李烈鈞、唐繼堯 三人為最重要。李烈鈞自二次革命失敗後,即往南洋,雖未加入中華革命黨,然仍與陳炯明、 熊克武等,日夕籌備,知非急起討袁不可。烈鈞早歲在滇,曾任雲南陸軍小學總辦,及雲南講 武堂教官,故雲南軍界中下級幹部,多出其門下。及袁謀帝制日急,舊國民黨員紛紛入雲南活 動,烈鈞因遣方聲濤赴滇,晤唐繼堯;同時先生亦曾派劉德澤入滇,聯絡舊同盟會分子,設立 中華革命黨機關。繼又派呂志伊入滇,進行討袁運動,滇省軍界中級軍官健者,如鄧泰中、楊 蓁、董鴻勛、黃永社等,均表同情,異常激昂。(註一五六)蔡鍔為梁啟超門生,在日時與同盟會過從甚 密;辛亥革命時,被舉為雲南都督。蔡命唐繼堯率滇軍入黔,駐貴陽,黔遂納入滇省勢力範圍 內。民國元、二年間,蔡被統一共和黨推為總幹事,曾與國民黨往還甚密,然與啟超私誼仍 厚。蔡之友好及部屬散在滇、黔二省者頗多,擁有潛在勢力。二次革命之役,烈鈞曾電蔡同時 發難,蔡以時機未至,不應。旋蔡自知為袁所忌,乃先調繼堯返滇,自請離滇赴京,而唐乃為 之繼。袁則任蔡為經界局督辦,以為羈縻。迨帝制發生,蔡陽示服從而暗中反對,頻與其同志 互通消息,於籌安會發起之次日,曾密赴天津訪啟超,共商大計。啟超曰:「余之責任在言 論,故余必須立刻作文,堂堂正正以反對之。君則軍界有力之人也,宜深韜晦,勿為所忌。」 (註一五七)梁於是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長文,傳誦一時。蔡則暫留北京,對袁虛與委蛇凡兩 月,但常與雲、貴兩省軍界密通聲氣,並招前貴州巡按使戴戡來北京面商。戴戡因偕王伯羣於 十月到京,與蔡再晤啟超於其天津私寓。時袁疑蔡已深,突使軍警搜查棉花胡同蔡寓,適蔡流 連聲色叢中,故示韜晦,搜者無所獲。蔡、戴知不可久留,乃先後秘密南下。蔡之行程為由津 赴日本,由日轉臺灣,曾與李烈鈞在臺相晤。因避人耳目,故未一同入滇。蔡由臺灣轉海防, 隨處與舊國民黨人,均有接洽。蔡於是月十九日抵雲南,而烈鈞已先蔡二日(十二月十七日) 抵達,舊國民黨人李根源則留香港策畫。(註一五八)蔡鍔抵滇後致書梁啟超曰:「彌月以來周歷萬里, 細察各處情形之佳,多為始願所不及。綜言之,人心固結,氣象發皇,前所謂急進派者,反諸 平實;穩健派者,力去弛惰。」(註一五九)李、蔡之來滇也,事前實得滇督唐繼堯之同意。唐為擁護共 和國體,不計個人地位得失,集合同志,共成義舉。其於此事也,實有難能。李烈鈞到滇省 垣,即與唐暨軍界要人開會,密議起義軍事。嗣蔡、戴相繼至,龔振鵬、熊克武、殷承瓛、劉 雲峯、楊益謙等十餘人,亦先後雲集,於是眾志益堅,部署益密。乃於二十三日先由唐繼堯、 任可澄等致電袁世凱,責以食言背信,並要求將禍首楊度等明正典刑,渙發明誓,擁護共和。 復謂此間軍民,痛憤久積,非得永除帝制之實據,萬難鎮壓。限袁二十五日上午十時前答覆。 屆時北京無明確答覆,雲南遂宣告獨立,通電各省舉兵討袁。
是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戴戡、任可澄等在雲南揭舉義幟,反對洪憲帝制,並號召各 省同時舉義。發佈檄文,昭告中外。誓以四事:一曰與全體國民戮力擁護共和國體,使帝制永 不發生;二曰劃定中央地方權限,圖各省民力之自由發展;三曰建設名實相副之立憲政治,以 適應世界大勢;四曰以誠意鞏固邦交,增進國際團體上之資格。(註一六○)眾舉唐繼堯為都督,任留 守,蔡主出征。原議設元帥府,因蔡力事謙抑以等來者,故出征軍祇設總司令部。出征軍初定 名為「共和軍」,李烈鈞以與共和黨名稱混淆,恐滋人誤會,極力反對。適是日開會地點在護 國寺,而此次興師又以護國為目的,因定名為「護國軍」。編制共分三軍:以蔡鍔為第一軍總 司令,率三梯團,出發進攻四川。(註一六一)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率方聲濤、張開儒兩梯團,出滇 南攻粤。戴戡為第三軍總司令,入黔達川。各路士卒效命,聲勢甚盛。(註一六二)
(註一五六) 蔡鍔民國五年一月五日致梁啟超書(劉達武編:「蔡松坡先生遺集」,卷四,一六──一八頁,文星書
店影印版,民國五十一年六月,臺北)。
(註一五七) 梁啟超:「國體戰爭躬歷談」(「盾鼻集」第二集,七九──八五頁)。
(註一五八)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四四三頁,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六十四年三月臺十一版,
臺北;梁啟超:「國體戰爭躬歷談」。
(註一五九) 「護國軍紀事」第一輯,「對內文告」,二九頁「蔡鍔致友人書」。
(註一六○) 「護國軍紀事」第一輯,「對內文告」,四頁
(註一六一)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四四六頁。
(註一六二)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四四六頁;「李烈鈞自傳」(中央黨史會編:「李烈鈞先生
文集」,民國七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臺北)。
國父年譜
上冊
0840-0843
十二月十六日與日本藥商入江熊次郎等連日在青山中華革命黨本部舉行秘密會議,擬在九州募集義勇兵。(註一五三)
十二月十八日 黃興自紐約致書國內友人,贊助討袁義舉。
黃興自紐約致書國內友人,贊助討袁義舉,並聲稱盡力從事在美籌款事宜。(註一五四)
十二月十九日留日革命同志開會追悼王曉峯等烈士。
留日革命同志假東京大手町衛生會開會,追悼烈士王曉峯、王銘三(明山),到會七百餘人。(註一五五)
十二月二十五日 雲南起義,成立護國軍,分兩路向四川、廣西進兵討袁。
雲南起義,為國民黨與進步黨一部份人士合作之結果。主其事者,以蔡鍔、李烈鈞、唐繼堯三人為最重要。李烈鈞自二次革命失敗後,即往南洋,雖未加入中華革命黨,然仍與陳炯明、熊克武等,日夕籌備,知非急起討袁不可。烈鈞早歲在滇,曾任雲南陸軍小學總辦,及雲南講武堂教官,故雲南軍界中下級幹部,多出其門下。及袁謀帝制日急,舊國民黨員紛紛入雲南活
(註一五三)國父旅日年表(中央黨史會藏)。
(註一五四) 「黃克強先生全集」,三二二──三二三頁。
(註一五五) 中華革命黨總務部第二局日記。
國父年譜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 五十歲 八四○
動,烈鈞因遣方聲濤赴滇,晤唐繼堯;同時先生亦曾派劉德澤入滇,聯絡舊同盟會分子,設立中華革命黨機關。繼又派呂志伊入滇,進行討袁運動,滇省軍界中級軍官健者,如鄧泰中、楊蓁、董鴻勛、黃永社等,均表同情,異常激昂。(註一五六)蔡鍔為梁啟超門生,在日時與同盟會過從甚密;辛亥革命時,被舉為雲南都督。蔡命唐繼堯率滇軍入黔,駐貴陽,黔遂納入滇省勢力範圍內。民國元、二年間,蔡被統一共和黨推為總幹事,曾與國民黨往還甚密,然與啟超私誼仍厚。蔡之友好及部屬散在滇、黔二省者頗多,擁有潛在勢力。二次革命之役,烈鈞曾電蔡同時發難,蔡以時機未至,不應。旋蔡自知為袁所忌,乃先調繼堯返滇,自請離滇赴京,而唐乃為之繼。袁則任蔡為經界局督辦,以為羈縻。迨帝制發生,蔡陽示服從而暗中反對,頻與其同志互通消息,於籌安會發起之次日,曾密赴天津訪啟超,共商大計。啟超曰:「余之責任在言論,故余必須立刻作文,堂堂正正以反對之。君則軍界有力之人也,宜深韜晦,勿為所忌。」
(註一五七)梁於是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長文,傳誦一時。蔡則暫留北京,對袁虛與委蛇凡兩月,但常與雲、貴兩省軍界密通聲氣,並招前貴州巡按使戴戡來北京面商。戴戡因偕王伯羣於
(註一五六)蔡鍔民國五年一月五日致梁啟超書(劉達武編:「蔡松坡先生遺集」,卷四,一六──一八頁,文星書店影印版,民國五十一年六月,臺北)。
(註一五七) 梁啟超:「國體戰爭躬歷談」(「盾鼻集」第二集,七九──八五頁)。
國父年譜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 五十歲 八四一
十月到京,與蔡再晤啟超於其天津私寓。時袁疑蔡已深,突使軍警搜查棉花胡同蔡寓,適蔡流連聲色叢中,故示韜晦,搜者無所獲。蔡、戴知不可久留,乃先後秘密南下。蔡之行程為由津赴日本,由日轉臺灣,曾與李烈鈞在臺相晤。因避人耳目,故未一同入滇。蔡由臺灣轉海防,隨處與舊國民黨人,均有接洽。蔡於是月十九日抵雲南,而烈鈞已先蔡二日(十二月十七日)抵達,舊國民黨人李根源則留香港策畫。(註一五八)蔡鍔抵滇後致書梁啟超曰:「彌月以來周歷萬里,細察各處情形之佳,多為始願所不及。綜言之,人心固結,氣象發皇,前所謂急進派者,反諸平實;穩健派者,力去弛惰。」(註一五九)李、蔡之來滇也,事前實得滇督唐繼堯之同意。唐為擁護共和國體,不計個人地位得失,集合同志,共成義舉。其於此事也,實有難能。李烈鈞到滇省垣,即與唐暨軍界要人開會,密議起義軍事。嗣蔡、戴相繼至,龔振鵬、熊克武、殷承瓛、劉雲峯、楊益謙等十餘人,亦先後雲集,於是眾志益堅,部署益密。乃於二十三日先由唐繼堯、任可澄等致電袁世凱,責以食言背信,並要求將禍首楊度等明正典刑,渙發明誓,擁護共和。
復謂此間軍民,痛憤久積,非得永除帝制之實據,萬難鎮壓。限袁二十五日上午十時前答覆。
(註一五八)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四四三頁,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六十四年三月臺十一版,臺北;梁啟超:「國體戰爭躬歷談」。
(註一五九) 「護國軍紀事」第一輯,「對內文告」,二九頁「蔡鍔致友人書」。
國父年譜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 五十歲 八四二
屆時北京無明確答覆,雲南遂宣告獨立,通電各省舉兵討袁。
是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戴戡、任可澄等在雲南揭舉義幟,反對洪憲帝制,並號召各省同時舉義。發佈檄文,昭告中外。誓以四事:一曰與全體國民戮力擁護共和國體,使帝制永不發生;二曰劃定中央地方權限,圖各省民力之自由發展;三曰建設名實相副之立憲政治,以適應世界大勢;四曰以誠意鞏固邦交,增進國際團體上之資格。(註一六○)眾舉唐繼堯為都督,任留守,蔡主出征。原議設元帥府,因蔡力事謙抑以等來者,故出征軍祇設總司令部。出征軍初定名為「共和軍」,李烈鈞以與共和黨名稱混淆,恐滋人誤會,極力反對。適是日開會地點在護國寺,而此次興師又以護國為目的,因定名為「護國軍」。編制共分三軍:以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三梯團,出發進攻四川。(註一六一)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率方聲濤、張開儒兩梯團,出滇南攻粤。戴戡為第三軍總司令,入黔達川。各路士卒效命,聲勢甚盛。(註一六二)
電林森從速籌款。
(註一六○) 「護國軍紀事」第一輯,「對內文告」,四頁
(註一六一)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四四六頁。
(註一六二)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四四六頁;「李烈鈞自傳」(中央黨史會編:「李烈鈞先生文集」,民國七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臺北)。
國父年譜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 五十歲 八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