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霆、李夢庚致張繼函,派寧武南下商洽合作
楊宇霆、李夢庚致張繼函,派寧武南下商洽合作
中華民國十一年
一九二二年
八月三日
57
函曰:「去今兩載,彼此函電,宗旨相同,只以南北天地,山河間阻,未得相聚罄述平生,誠憾事也。前者,我軍以一方之遲疑,牽動全部,不得已退至榆關,思待中山進贛,整軍再戰,以除孽敵,不料天不我祚,亂機未已。陳炯明滅視同志,忘卻大體,負恩負義,反抗中山,危害統一,誠堪浩歎!當此時北廷派人先講停戰,繼又言和,我方以西南東北大勢如斯,不得不先行停戰,俟機反攻。報紙有曰奉直和好者,有曰奉與某攜手者,所傳子虛,孽吳如果調張福來援贛,此間決定反攻,牽制南行。無定河邊之戰役,東陲人士,千秋當不忘也。先生素抱救國救民澄清天下之心,當此千鈞一髮之時,務糾合同志,銳意進行,以期達最初護法目的,滅此朝食,再造邦家。茲派寧武到滬到粤,南中方針,請詳示知,以便進行。大局如是,函電不可間斷,務請時賜教言。」(註一六三)
(註一六三) 楊宇霆致張繼函原件(中央黨史會藏)。按李夢庚八月二日原函內容與楊函相同。
國父年譜
下冊
1231-1232
先生論是役曰:「賊據粤漢鐵路,運輸便利,且憑藉堅城,以為頑抗,而西江等處響應之師,不以時應,使賊得傾注全省兵力,以萃於韶州、翁源一帶,與北伐諸軍搏。北伐諸軍餉彈不繼,兵額死傷者,無可補充,猶力戰不屈。直至蔡成勛、沈鴻英之兵,自後掩至,李烈鈞所部贛軍,與敵眾寡懸殊,至於撓敗。於是許、李、黃、陳等部,首尾受敵,無可再戰。許、李、黃等部,退至贛東;朱、陳等部退至湘邊。」(註一六二)
北伐軍雖失敗,而戰鬪力未失。東入閩之許部尚有萬餘人,西至湘桂邊境之滇、湘、贛軍亦有萬餘人。黃明堂在高、雷、欽、廉舉兵討逆,遲不及事,退入桂境。西江方面則張開儒之滇軍,仍效忠先生,各部力量仍未可侮也。
楊宇霆、李夢庚致張繼函,派寧武南下商洽合作。
函曰:「去今兩載,彼此函電,宗旨相同,只以南北天地,山河間阻,未得相聚罄述平生,誠憾事也。前者,我軍以一方之遲疑,牽動全部,不得已退至榆關,思待中山進贛,整軍再戰,以除孽敵,不料天不我祚,亂機未已。陳炯明滅視同志,忘卻大體,負恩負義,反抗中山,危害統一,誠堪浩歎!當此時北廷派人先講停戰,繼又言和,我方以西南東北大勢如
(註一六二)先生九月十八日告同志述陳變始末及今後方針書(「國父全集」第二冊,一○七──一○八頁)。按北伐軍自韶關退卻時,北軍蔡成勛敗李烈鈞之贛軍李、卓兩團,佔領贛州,致北伐軍首尾受敵。
國父年譜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 五十七歲 一二三一
斯,不得不先行停戰,俟機反攻。報紙有曰奉直和好者,有曰奉與某攜手者,所傳子虛,孽吳如果調張福來援贛,此間決定反攻,牽制南行。無定河邊之戰役,東陲人士,千秋當不忘也。
先生素抱救國救民澄清天下之心,當此千鈞一髮之時,務糾合同志,銳意進行,以期達最初護法目的,滅此朝食,再造邦家。茲派寧武到滬到粤,南中方針,請詳示知,以便進行。大局如是,函電不可間斷,務請時賜教言。」(註一六三)
八月四日 叛軍佔領南雄。
四日,南雄失守。六日,北伐軍退至龍南、會昌、瑞金,轉往福建。(註一六四)
討賊民軍與逆軍戰於白虎頭廟。
討賊軍吳澤理所部由香山調隊到城,途經白虎頭廟,為袁帶逆艦二十餘艘包圍,劇戰一晝夜,討賊民軍衝鋒而出,被奪去戰船利和號一艘,傷兵四名,民軍退回古井。(註一六五)
八月九日 以北伐軍回師失利,先生離粤赴香港。
北伐軍既遭挫敗,叛軍後方之兵力,已難牽制,此時又不能集合各方義軍,攻取省城。而前
(註一六三)楊宇霆致張繼函原件(中央黨史會藏)。按李夢庚八月二日原函內容與楊函相同。
(註一六四) 蔣中正:「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三九──四二頁。
(註一六五) 吳澤理上先生書原件(中央黨史會藏)。
國父年譜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 五十七歲 一二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