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宣言書
附錄: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宣言書
宣言及文告
-001/06/06
1911/07/31
46
附錄: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宣言書(註一) 民前一年閏六月六日(一九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註二)
現政府之不足以救中國,除喪心病狂之憲政黨外,販夫牧豎,皆能洞知,何況憂時之志士。故自同盟會提倡種族主義以來,革命之思潮,統政界、學界、軍界以及工商界,皆大有人在。顧思想如是之發達,人才如是之眾多,而勢力猶然孱弱,不能戰勝政府者,其故何哉?有共同之宗旨,無共同之計畫;有切實之人才,無切實之組織也。何以言之?如章太炎、陶成章、劉光漢輩,已入黨者也,或主分離,或事攻擊,或為客犬,非無共同之計畫有以致之乎?而外此之出主入奴,與夫分援樹黨,各抱野心者,更不知凡幾耳。如徐錫麟(註三)、溫生才、熊承基(註四)輩,未入黨者也,一死安慶,一死廣州,一死東三省,非無切實之組織有以致之乎?而外此之朝秦暮楚,與夫輕舉暴動,枉拋生命者,更不知凡幾耳。前之缺點病不合,推其弊,必將釀舊史之紛爭;後之缺點病不通,推其弊,必致嘆黨員之寥落。前一缺點伏而未發,後一缺點則不自今日摧傷過半人才始。前精衛陷北京,南洋中興報曾載有曰:跳來跳去祇此數人。嗚呼!有此二病,不從根本上解決,惟挾金錢主義,臨時召募烏合之眾,攙雜黨中,冀僥倖以成事,豈可必之數哉!此吾黨義師,所以屢起屢蹶,而至演最後之慘劇也。同人等激發于死者之義烈,各有奮心,留港月餘,冀與主事諸公婉商善後補救策,乃一以氣鬱身死,一以事敗心灰,一則宴處深居不能謀一面,于是羣鳥獸散,滿腔熱血,悉付諸汪洋泡影中矣!雖然,黨事者,黨人之公責任也,有倚賴性,無責任心,何以對死友于地下?返滬諸同志,迫于情之不能自已,于是乎有同盟會中部總會之組織。定名「同盟會中部總會」者,奉東京本會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邦,而以中部別之,名義上自可無衝突也。總機關設于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聯絡各省,統籌辦法也。各省設分部,收攬人才,分擔責任,庶無顧此失彼之慮也。機關制取合議,救偏毗,防專制也。總理暫虛不設,留以待賢豪,收物望,有大人物出,當喜適如其分,不至鄙夷不屑就也。舉義必由總部召集各分會決議,不得懷抱野心輕于發難,培元氣,養實力也。總部對于各團體,相繫相維,一秉信義,而牢籠誘騙之手段不得施也。各團體對于總部,同心同德,共造時機,而省界情感之故見,不可有也。組織之內容大概如是,海內同志其以為不謬,肯表同情贊助歟!黨人幸甚,中國幸甚。宋教仁、陳其美、涂潛、鄧道藩、陶詠南、陳勒生、史家麟、王藹廬、張仁鑑、潘祖彝、林琛、李洽、梁鍪、李光德、倪緯漢、范光啟、姚志強、楊兆崟、呂志伊、江鏡清、胡朝陽、章梓、張卓身、周日宣、曾傑、沈琨、譚人鳳、譚毅君、陳道。
(註一) 據「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宣言」,黨史會藏件(336/21)。又原稿影本係譚人鳳手稿,見「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二編第
一冊「武昌首義」,惟缺宋教仁以次二十九人姓名。
(註二) 原稿無年月日,今據「會本」。
(註三) 原文作「徐錫齡」,今據「會本」改。
(註四) 「會本」作「熊成基」,今據原文。
國父全集
第二冊
019-020
附錄: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宣言書(註一) 民前一年閏六月六日(一九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註二)
現政府之不足以救中國,除喪心病狂之憲政黨外,販夫牧豎,皆能洞知,何況憂時之志士。故自同盟會提倡種族主義以來,革命之思潮,統政界、學界、軍界以及工商界,皆大有人在。顧思想如是之發達,人才如是之眾多,而勢力猶然孱弱,不能戰勝政府者,其故何哉?有共同之宗旨,無共同之計畫;有切實之人才,無切實之組織也。何以言之?如章太炎、陶成章、劉光漢輩,已入黨者也,或主分離,或事攻擊,或為客犬,非無共同之計畫有以致之乎?而外此之出主入奴,與夫分援樹黨,各抱野心者,更不知凡幾耳。如徐錫麟(註三)、溫生才、熊承基(註四)輩,未入黨者也,一死安慶,一死廣州,一死東三省,非無切實之組織有以致之乎?而外此之朝秦暮楚,與夫輕舉暴動,枉拋生命者,更不知凡幾耳。
前之缺點病不合,推其弊,必將釀舊史之紛爭;後之缺點病不通,推其弊,必致嘆黨員之寥落。前一缺點伏而未發,後一缺點則不自今日摧傷過半人才始。前精衛陷北京,南洋中興報曾載有曰:跳來跳去祇此數人。嗚呼!有此二病,不從根本上解決,惟挾金錢主義,臨時召募烏合之眾,攙雜黨中,冀僥倖以成事,豈可必之數哉!此吾黨義師,所以屢起屢蹶,而至演最後之慘劇也。同人等激發于死者之義烈,各有奮心,留港月餘,冀與主事諸公婉商善後補救策,乃一以氣鬱身死,一以事敗心灰,一則宴處深居不能謀一面,于是羣鳥獸散,滿腔熱血,悉付諸汪洋泡影中矣!雖然,黨事者,黨人之公責任也,有倚賴性,無責任心,何以對死友于地下?返滬諸同志,迫于情之不能自已,于是乎有同盟會中部總會之組織。定名「同盟會中部總會」者,奉東京本會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邦,而以中部別之,名義上自可無衝突也。總機關設于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聯絡各省,統籌辦法也。各省設分部,收攬人才,分擔責任,庶無顧此失彼之慮也。機關制取合議,救偏毗,防專制也。總理暫虛不設,留以待賢豪,收物望,有大人物出,當喜適如其分,不至鄙夷不屑就也。舉義必由總部召集各分會決議,不得懷抱野心輕于發難,培元氣,養實力也。總部對于各團體,相繫相維,一秉信義,而牢籠誘騙之手段不得施也。各團體對于總部,同心同德,共造時機,而省界情感之故見,不可有也。組織之內容大概如是,海內同志其以為不謬,肯表同情贊助歟!黨人幸甚,中國幸甚。宋教仁、陳其美、涂潛、鄧道藩、陶
宣言及文告民前一年閏六月一九
詠南、陳勒生、史家麟、王藹廬、張仁鑑、潘祖彝、林琛、李洽、梁鍪、李光德、倪緯漢、范光啟、姚志強、楊兆崟、呂志伊、江鏡清、胡朝陽、章梓、張卓身、周日宣、曾傑、沈琨、譚人鳳、譚毅君、陳道。
(註一) 據「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宣言」,黨史會藏件(336/21)。又原稿影本係譚人鳳手稿,見「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二編第一冊「武昌首義」,惟缺宋教仁以次二十九人姓名。
(註二) 原稿無年月日,今據「會本」。
(註三) 原文作「徐錫齡」,今據「會本」改。
(註四) 「會本」作「熊成基」,今據原文。
中國同盟會為團結同志宣言(註一) 民前一年十一月七日(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本會以異族僭亂,天地慘黷,民不聊生,負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緒不絕,太平之師不潛,則猶是漢家天下,政由己出,張弛自易。又羣治之進,常視其民品之隆污以為之衡;故本會主義,於民族之後,加以民權、民生。三者之中,驅於時勢,差有緩急,而所以繕美羣治之道,則初無輕重大小之別,遺其一則俱敝,舉其偏則兩乖。吾黨之責任,蓋不卒於民族主義,而實卒於民權、民生主義。前者為之始端,後者其究竟也。八年以來,義聲所感,智能輻輳,分會成者數十,吾黨足跡遍於天下。武漢事興,全國響應,匝月之間而恢復兩都。東至於海,南及閩粤,風雲泱動,天下昭蘇。當此千載一遇之會,得馳驟其間,為主義效其忠,為社會盡其瘁,豈吾黨窮歡極樂之時哉!惟吾黨之眾散處各地,或僻在邊徼,或遠居海隅,山川修阻,聲氣未通,意見不相統屬,議論歧為萬途。貪夫敗類,乘其間隙,遂作莠言,以為簧鼓。漢奸滿奴,則又冒託虛聲,混跡樞要。當臨時政府組織之際,其禍乃大著;此皆吾黨氣息隔閡,不能自為聯合,致良惡無從而辨,薰蕕同於一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為害於本會者猶小,害於民國者乃大,則本會之造成靈敏機關,剔棄敗類,圖與吾軍政府切實聯絡者,此今日之急務也。今者漢陽復失,虜軍尚在,勝敗之數,未能逆料。設一旦軍心瓦解,民氣銷沉,當此千鈞一髮之時,則冒鋒鏑,捐肝腦,為前驅以爭其最後者,舍吾黨其誰屬?非好為此不祥之言,以相驚恐,書不云乎:「兩軍對峙,心哀者勝。」亦黯弱之民見理不真,威信未固,無足恃耳。是吾黨當亟為一致
國父全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