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致田中義一勸改變日本對華錯誤政策函 detail

上一筆
:::

致田中義一勸改變日本對華錯誤政策函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207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致田中義一勸改變日本對華錯誤政策函

生平歷程
改組政黨進行北伐
文件類型

函電

民國日期

009/06/29

西元日期

1920/06/29

國父年歲

55

全文內容

致田中義一勸改變日本對華錯誤政策函(註一) 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田中先生閣下:
久疏音問,時切馳思,惟德業日隆,動定吉祥為頌。
文避處滬濱,不直接與聞時局者經年,然關於國際關係之變遷,世界思潮之移易,固亦注意研究之。至於亞洲之危險,及兩國國交之惡化,此乃文所素引為己責者,更未嘗不時時計及,思有以救濟之。鄙見所及,亦往往為日本人士之來訪者告。今則時局益迫矣,其惡化之原因,頗關係日本之政策。蓋日本為世界強國,亞洲先進,挾海陸軍及資本之力,以主張東亞之特殊地位,凡東亞弱小之國,其治亂安危,未有不繫於日本之意嚮者。據文所知,日本政治權力,恒以陸軍為中樞,而對於亞洲大陸政策,尤惟陸軍當局者之馬首是瞻。先生為日本現代軍事上之最高指揮者,在事實上,亦能操縱羣僚,主持政局,而於文之心事,亦知之最深。敢舉最近之感想及希望,一一述之。
近代日本對於東亞之政策,以武力的、資本的侵略為骨幹,信如世人所指;而對於中國,為達日本之目的,恒以扶植守舊的反對的勢力,壓抑革新運動為事。始則極力援助袁世凱,釀成民國四五年間之亂事。帝制問題既發生,中國人民排袁勢力,勃然爆發,日本輿論,亦反對袁氏,日本當局知袁氏絕不能再維持國民信用,欲與中國排袁之勢力相結納,以圖伸張日本在中國之勢力,而又不欲民主主義者獲得中國政權,因利用一守舊頑固且甚於袁氏之官僚,如岑春煊者,使主南方政局。而在北方,則又假宗社黨人金錢武器,貽後日無窮之禍。此中經過,先生為主要當事者之一人,當尚能記憶也。袁氏既歿,日本政府利(註二)北洋派之武力,倡為援段之說,黎元洪氏之失勢,國會之遭解散,無一不與日本之援段政策有密切關係。張勳復辟,說者亦謂出於日本有力者之贊同。其時適閣下游歷中國,行未數日,而復辟之禍便起;且有人疑閣下與張勳之復辟有關。文雖未敢盡信其說,然亦不能斷其真偽。蓋中國復辟運動,與日本陸軍系之政策,嘗有不可離之關係在也。國會遭武人壓迫而解散之後,文以護法為義不容辭,因糾合同志,帥領海軍,建護法軍政府於廣東。是時日本政府,標不干中國內政之名,行援段氏壓民黨之實,數以武器、金錢援助北京政府,使戰禍延長,及今未已。當文領袖軍政府之時,曾致正式公文於各國政府,聲明吾人護法之理由,各國皆已收受;其拒不受者,惟日本一國。就此過去之種種事實論,則人之謂日本政府對於中國所持政策,專以援助反動黨排除民主主義者為事者,將無可剖辯矣。
當護法軍興,南北相持者兩年。其時日本所持政策,非標調和之名,行援段之實乎?數月以來,段氏鑒於窮兵之無益,武力主義之不容於世界,不容於國人,亦將翻然悔悟其昔日之非,願與民黨協調,弭兵禍而興民治。乃雙方謀和之協商尚未開始,而阻礙和平之惡耗已至,張作霖之突然入京,其徵候也。張氏入京之目的,道路宣傳,謂為阻段氏與民黨言和,且與復辟陰謀有關,事之確否,雖未敢必,然而徵諸前年張勳入京後之變局,固足令人疑駭也。張作霖本一鬍匪,其能得今日地位者,純出於日本之提挈。日本友人中曾列內閣之某君,嘗謂張為日本政府之寒暖計,一切行動,無不仰日本政府鼻息。此論,文深謂然。就年內張之行為觀之,已歷歷不爽。則今茲張之赴京,縱不出於日本之所指使,亦必為日本之所同意。倘風傳果確,是日本又將移前日援段以破中國平和者,為唆張以破中國平和。文竊為中國前途憂,且為東亞之和平慮。
近年以來,中國人民對日惡感日深,根本原因,實由於日本之政策與民國國是不相容,故國人咸認日本為民國之敵。若再以亂中國之和平為事,則國人之惡感更深,積怨所發,其禍將不止於排貨。閣下為日本陸軍之領袖,握政界之樞紐,當能鑒於世界之大勢與東亞之安危,一變昔日方針,制止張氏之陰謀,以緩和民國人民對日之積憤,兩國人民國際的感情,或可漸趨融和。閣下亦嘗以亞洲之和平為說者,尚望深籌而熟思之。肅此敬頌道安。諸維亮(註三)察不宣。孫文。六月二十九日。

注釋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九年七月九日)「孫中山致日本陸相書」條。田中義一,時任日本陸軍大臣。
(註二) 疑漏一「用」字,因無佐證,仍照原件所載。
(註三) 原文作「諒」,疑為亮之誤。

相關人名
田中田中義田中義一岑春煊袁世凱張作霖張勳黎元洪
相關地名
中國日本北京亞洲和平延長廣東
相關專有名詞
北京政府民主主義民黨宗社黨武力主義軍政府復辟護法護法軍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五冊

頁次

219-221

檢索詞出現頁次

反正自期者,亦以軍事旁午,心有專注,於民治所不暇顧,坐視之故,治絲愈棼。得唐公與執事有此一舉,然後尊崇民治之本心乃大白於天下。滇、黔本為擁法之根據,行見風聲所樹,全國景從,而凡同立於擁法旗幟之下者,尤宜當仁不讓,乃得以顧名思義也。頗聞有惎此議舉,以為不便邪圖,因而妄作蜚語者,文於前覆唐公電中,已辭而闢之。切望執事早芟大難,以定邦本,循民治之正軌,謀億兆之安寧,是所至幸。孫文、敬。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孫中山復劉顯世篠電」條。劉顯世於六月十七日來電響應廢督,先生復電嘉勉。

致李綺庵告準期發動切勿失約電(註一) 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綺庵兄鑒:徐總司令(固卿)(註二)乘廣利來,所定之期必動,切勿失約,幸甚。一失約,則七月十五日以後由總司令另行招集大眾,以圖發動可也。孫文、勘。
(註一) 據黨史會藏「李綺庵函電」(049/224)。
(註二) 固卿,徐紹楨號。

致李綺庵等詢軍事近況電(註一) 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綺庵、子瑜兄同鑒:欽廉尚無發動消息,恐不能辦。款用之幾何?如不能辦,該處款能收回幾何?桂賊集重兵於東江,子瑜所聯絡營兵鄉團當能活動,如不能,則當改響應為發難,與各路同時並起,以牽敵之後路,如何之處?覆。孫文、儉。
(註一) 據黨史會藏「李綺庵函電」(049/224)。此電「會本」列在是年七月,應改為六月。

致田中義一勸改變日本對華錯誤政策函(註一) 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函電(下) 民國九年六月 二一九

田中先生閣下:
  久疏音問,時切馳思,惟德業日隆,動定吉祥為頌。
  文避處滬濱,不直接與聞時局者經年,然關於國際關係之變遷,世界思潮之移易,固亦注意研究之。至於亞洲之危險,及兩國國交之惡化,此乃文所素引為己責者,更未嘗不時時計及,思有以救濟之。鄙見所及,亦往往為日本人士之來訪者告。今則時局益迫矣,其惡化之原因,頗關係日本之政策。蓋日本為世界強國,亞洲先進,挾海陸軍及資本之力,以主張東亞之特殊地位,凡東亞弱小之國,其治亂安危,未有不繫於日本之意嚮者。據文所知,日本政治權力,恒以陸軍為中樞,而對於亞洲大陸政策,尤惟陸軍當局者之馬首是瞻。先生為日本現代軍事上之最高指揮者,在事實上,亦能操縱羣僚,主持政局,而於文之心事,亦知之最深。敢舉最近之感想及希望,一一述之。
  近代日本對於東亞之政策,以武力的、資本的侵略為骨幹,信如世人所指;而對於中國,為達日本之目的,恒以扶植守舊的反對的勢力,壓抑革新運動為事。始則極力援助袁世凱,釀成民國四五年間之亂事。帝制問題既發生,中國人民排袁勢力,勃然爆發,日本輿論,亦反對袁氏,日本當局知袁氏絕不能再維持國民信用,欲與中國排袁之勢力相結納,以圖伸張日本在中國之勢力,而又不欲民主主義者獲得中國政權,因利用一守舊頑固且甚於袁氏之官僚,如岑春煊者,使主南方政局。而在北方,則又假宗社黨人金錢武器,貽後日無窮之禍。此中經過,先生為主要當事者之一人,當尚能記憶也。袁氏既歿,日本政府利(註二)北洋派之武力,倡為援段之說,黎元洪氏之失勢,國會之遭解散,無一不與日本之援段政策有密切關係。張勳復辟,說者亦謂出於日本有力者之贊同。其時適閣下游歷中國,行未數日,而復辟之禍便起;且有人疑閣下與張勳之復辟有關。文雖未敢盡信其說,然亦不能斷其真偽。蓋中國復辟運動,與日本陸軍系之政策,嘗有不可離之關係在也。國會遭武人壓迫而解散之後,文以護法為義不容辭,因糾合同志,帥領海軍,建護法軍政府於廣東。是時日本政府,標不干中國內政之名,行援段氏壓民黨之實,數以武器、金錢援助北京政府,使戰禍延長,及今未已。當文領袖軍政府之時,曾致正式公文於各國政府,聲明吾人護法之理由,各國皆已收受;其拒不受者,惟日本一國。就此過去之種種事實論,則人之謂日本政府對於中國所持政策,專以援助反動黨排除民主主義者為事者,將無可剖
國父全集二二○

辯矣。
  當護法軍興,南北相持者兩年。其時日本所持政策,非標調和之名,行援段之實乎?數月以來,段氏鑒於窮兵之無益,武力主義之不容於世界,不容於國人,亦將翻然悔悟其昔日之非,願與民黨協調,弭兵禍而興民治。乃雙方謀和之協商尚未開始,而阻礙和平之惡耗已至,張作霖之突然入京,其徵候也。張氏入京之目的,道路宣傳,謂為阻段氏與民黨言和,且與復辟陰謀有關,事之確否,雖未敢必,然而徵諸前年張勳入京後之變局,固足令人疑駭也。張作霖本一鬍匪,其能得今日地位者,純出於日本之提挈。日本友人中曾列內閣之某君,嘗謂張為日本政府之寒暖計,一切行動,無不仰日本政府鼻息。此論,文深謂然。就年內張之行為觀之,已歷歷不爽。則今茲張之赴京,縱不出於日本之所指使,亦必為日本之所同意。倘風傳果確,是日本又將移前日援段以破中國平和者,為唆張以破中國平和。文竊為中國前途憂,且為東亞之和平慮。
  近年以來,中國人民對日惡感日深,根本原因,實由於日本之政策與民國國是不相容,故國人咸認日本為民國之敵。若再以亂中國之和平為事,則國人之惡感更深,積怨所發,其禍將不止於排貨。閣下為日本陸軍之領袖,握政界之樞紐,當能鑒於世界之大勢與東亞之安危,一變昔日方針,制止張氏之陰謀,以緩和民國人民對日之積憤,兩國人民國際的感情,或可漸趨融和。閣下亦嘗以亞洲之和平為說者,尚望深籌而熟思之。肅此敬頌
道安。諸維亮(註三)察不宣。孫文。六月二十九日。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九年七月九日)「孫中山致日本陸相書」條。田中義一,時任日本陸軍大臣。
(註二) 疑漏一「用」字,因無佐證,仍照原件所載。
(註三) 原文作「諒」,疑為亮之誤。

致李綺庵指示作戰方略電(註一) 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六月三十日
  綺庵兄鑒:欽廉能起,甚佳。競存不日動,各宜先後繼起。艦隊若遇被令分防,宜立即集中江門,與附近各營同時
函電(下)民國九年六月二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