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孫中山經濟發展觀之研究 detail

:::

孫中山經濟發展觀之研究

Download
0 times
Click
1405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Title

孫中山經濟發展觀之研究

Title(EN)

The Research of Dr. Sun Yet-Sen's View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uthor
許世宗
School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School(EN)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Department

政治學系

Degree category

博士(Doctor)

Publication year

2015

Graduation year

103

Page

251

Language

中文

Keyword
孫中山經濟發展實業計畫地方自治民生
Keyword(EN)
Dr. Sun Yat-Sen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PlanLocal AutonomyLivelihood
Table of contents

誌謝
中/英文摘要
目錄
緒論-----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1
 貳、研究問題與架構-----9
 參、研究途徑與方法-----12
 肆、文獻探討-----15
第一章 孫中山經濟發展觀的構成要素-----31
 第一節 以民生為基礎的思想-----32
 第二節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均衡-----37
 第三節 民生經濟思想-----43
 第四節 儒家父道及西方國家主義的影響-----51
第二章 孫中山經濟發展思想之源流-----55
 第一節 經濟發展思想產生背景-----55
 第二節 繼承我國傳統經濟思想-----67
 第三節 融入歐美經濟思想-----81
第三章 孫中山創獲之經濟思想-----95
 第一節 以民生為重心特質-----96
 第二節 執中求全-----104
 第三節 均與富的經濟發展-----112
第四章 「民富國強」為主之經濟發展綱領-----125
 第一節 計畫的自由經濟制度-----127
 第二節 振興實業-----139
 第三節 推行地方自治-----159
第五章 孫中山經濟發展觀之實踐-----171
 第一節 實施土地改革與資本制度-----172
 第二節 發展計畫經濟建設-----179
 第三節 實行地方自治與開放政策-----195
結論與建議-----211
 壹、研究結果-----211
 貳、研究發現與成果-----216
 參、後續研究建議-----224
參考文獻-----227

References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論語》〈子路篇〉。
《論語》〈公冶長篇〉。
《論語》〈季氏篇〉。
《論語》〈顏淵篇〉。
丁介民,1991 年。《蔣中正先生與臺灣建設》。臺北:黎明文化。
尹仲容,1962 年。《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全集》。臺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
王玉民,1994 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紅葉文化。
王作榮,1989 年。《王作榮看臺灣經濟》。臺北:時報文化。
王佳煌,1998 年。《國家發展》。臺北:臺灣書局。
王昇,1984 年。〈國防政策〉,《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印行。
王振寰,2010 年。《追趕的極限:臺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高雄:巨流出版社。
王桂巖等著,2001 年。《現代國防戰略-國防之鑰》,岳天主編。臺北:中華戰略學會。
王開府,1999 年。〈程顥、程頤〉,《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臺北:臺灣商務。
王爾敏,2011 年。《思想創造時代:孫中山與中華民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王醒魂,1965 年。〈國父民生主義的思想淵源〉,《國父百年誕辰論文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訂。
田震亞,1993 年。《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任卓宣,1955 年。《三民主義底比較研究》。臺北:帕米爾書店。
任卓宣,1968 年。《國父思想要義》。臺北:帕米爾書店出版。
任卓宣,1972 年。《國父底經濟學說》。臺北:帕米爾書店。
任卓宣,1977 年。《三民主義新釋》。臺北:帕米爾書店。
任卓宣,1978 年。《民生主義真解》。臺北:帕米爾書局。
朱浤源主編,1999 年。《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朱雲漢,1989 年。〈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蕭新煌等編。臺北:臺灣硏究基金會。
朱雲鵬,1999 年。〈經濟自由化政策之探討〉,《一九八○年代以來臺灣經濟發展經驗》,施建生主編。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余玉賢、彭作奎,1991 年。〈農復會、土地改革與臺灣經濟發展〉,《臺灣經驗四十年》,高希均、李誠主編。臺北:天下文化。
吳若予,1992 年。《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
吳家昌,1985 年。《平均地權之理論與實務》。臺北:青桑。
吳森,1979 年。《比較哲學與文化(第二冊)》。臺北:東大圖書。
吳毓江,1992 年。《墨子校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經熊,1983 年。《內心悅樂之源泉》。臺北:三民書局。
吳聰敏,1994 年。〈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臺灣經濟發展論文集(時報書系No.661)》,梁國樹編。臺北:時報文化。
李玉彬,1967 年。《經濟制度比較研究》。臺北:幼獅書店。
李玉彬,1972 年。《先秦儒家經濟思想與民生主義》。臺北:商務印書館。
李玉彬,1974 年。《民生主義經濟研究》。臺北:黎明文化。
李在光,2011 年。〈從孫中山民生主義的角度看韓國社會福利的諸問題〉,《建國百年: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姜波英編。臺北:國父紀念館。
李明輝,2005 年。《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李明輝主編,1998 年。《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李國鼎、陳木在,1987 年。《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冊)》,李國鼎編。臺北:聯經出版。
李國鼎、葉萬安,1981 年。《我國經濟計畫》。臺北:聯經出版。
李康五,1992 年。《三民主義與禮運大同思想》。臺北:幼獅文化。
李紹盛,1979 年。《轉變中的臺灣經濟》。臺北:宏學出版公司。
周世輔,1977 年。《民生主義新論》。臺北:國父遺教研究會編印。
周世輔,1983 年。《三民主義的哲學體系》。臺北:黎明文化。
周金聲,1970 年。《孫中山先生經濟思想》。臺北:周金聲著作發行所。
周開慶,1965 年。《國父經濟學說》。臺北:幼獅文化。
周開慶,1986 年。〈總裁思想體系研究〉,《先總統蔣公百年誔辰紀念專集(七)》。臺北:正中書局。
周道濟等,1983 年。《三民主義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林大椿,1977 年。《經國先生知勉錄》。臺北:黎明文化。
林有土,1980 年。《民生史觀概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林勝義,1993 年。《國父進化論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林鐘雄,1993 年。《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金景芳、呂紹綱,1989 年。《周易全解》。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
金耀基,1993 年。《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俞諧,2000 年。《世界思潮之主義:三民主義之由來、形成及其瞻望》。臺北:正中書局。
洪禎國,1984 年。《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一個簡要的評介》。臺北:文津出版社。
胡去非編纂,1971 年。《總理事略》。臺北:商務印書館。
韋政通,1977 年。《中國的智慧》。臺北:牧童出版社。
孫子和,2011 年。〈中山先生平均地權主張之省思〉,《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孫中山,1989 年。〈三民主義〉,《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上李鴻章陳救國大計書〉,《國父全集(第四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女子要明白三民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中國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中國同盟會本部召開全體大會通告〉,《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中國國民黨改進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五權憲法〉,《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今當提倡民生主義〉,《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世界道德之新潮流〉,《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平均地權乃以土地之利還之大眾〉,《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打破舊思想要用三民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生主義之實施〉,《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生主義有四大綱〉,《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生主義第一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生主義第二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生主義第三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生主義第四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族主義第二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族主義第三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族主義第五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族主義第六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族主義第四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權主義第一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權主義第二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權主義第三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權主義第五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民權主義第四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同胞要同心協力做建設事業〉,《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自治制度為建設之礎石〉,《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自傳〉,《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利用外資以振興中國工商業〉,《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制訂建國大綱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社會主義的派別及方法〉,《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建國大綱〉,《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政見之表示〉,《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軍人精神教育〉,《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軍政府宣言〉,《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革命軍不可想升官發財〉,《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香港興中會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借外國資本以開發中國富源〉,《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孫文學說〉,《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耕者要有其田〉,《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國民要以人格救國〉,《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國民黨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欲改造新國家當實行三民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欲解決外交問題須取門戶開放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提倡民生主義之真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提倡國家社會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農功〉,《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實現鐵路政策須取開放門戶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實業計畫〉,《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對於勞資問題及社會主義之意見〉,《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與某日人的談話〉,《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駁保皇報〉,《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憲法之基礎〉,《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89 年。〈關於民生主義之說明〉,《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中山,1990 年。《建國方略》。臺北:黎明文化。
孫克難,1994 年。〈臺灣地區獎勵投資條例及其經濟效益之評估〉,《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馬凱主編。臺北:聯經。
孫震,1982 年。《民生主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公行。
孫震,1994 年。〈臺灣的總體經濟規劃〉,《臺灣經濟發展論文集》,梁國樹主編。臺北:時報文化。
孫穗芳,1995 年。《我的祖父孫中山(上集)》。臺北:禾馬文化。
孫穗芳,1995 年。《我的祖父孫中山(下集)》。臺北:禾馬文化。
徐光明,2003 年。《國父思想》。臺北:東華書局。
徐育珠,1975 年。《節制資本新論》。臺北:正中書局。
徐育珠,1978 年。〈民生主義與計畫自由經濟〉,《民生主義經濟論文集》,羅時實主編。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徐振國,1991 年。〈國民黨改造期間若干基本制度和政策理念的探討〉,《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徐復觀,2009 年。《學術與政治之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希均、李誠,1993 年。《臺灣經濟四十年。1949~1989)》。臺北:天下文化。
崔載陽,1970 年。《三民主義學術教育研究》。臺北:帕米爾書店。
張永根,2004 年。〈論中國的民本思想〉,《開卷有益。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河南:河南省衛輝市高級中學。
張志豪,1995 年。〈中山先生哲學思想的特色〉,「中山先生哲學思想與國防精神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戰學校。
張瑞濱,2010 年。《孫文國際政治思想之理論意涵及新時代意義》。臺北:英華文化。
張維安,1990 年。《政治與經濟──中國近世兩個經濟組織之分析》。臺北:桂冠圖書。
張維亞,1976 年。《三民主義經濟學》。臺北:燕京文化。
梁啟超著,賈馥茗標點,1987 年。《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
許雅棠,1992 年。《民治與民主之間》。臺北:唐山出版社。
許雅棠,1992 年。《民治與民主之間》。臺北:唐山出版社。
許雅棠,2005 年。《民本治理學》。臺北:臺灣商務。
陳來,2010 年。《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
陳誠,1961 年。《臺灣的土地改革》。臺北:中華書店。
陳福全,2011 年。《找尋理想國:中國式民主政治研究要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賢雄,1981 年。《先總統蔣公經濟思想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賀凌虛,1995 年。〈孫中山政治思想的特色〉,《孫中山政治思想論集》,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編。臺北: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經觀榮,1997 年。《國父思想》。臺北:文京圖書。
葉至誠,2000 年。《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葉萬安,1999 年。〈一九八○年代以前的經濟發展回顧〉,《一九八○年代以來臺灣經濟發展經驗》,施建生主編。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葉繼業,1993 年。《孟子思想研究》。臺北:黎明文化。
詹哲裕,2005 年。《中山哲學專題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
熊月之,1990 年。《向專制主義告別-中國近代民主思想歷程》。香港:中華書局。
管歐,1996 年。《地方自治》。臺北:三民書局。
趙滋蕃,1979 年。《十大建設速寫》。臺北:中央日報社。
趙蘭坪,1962 年。《經濟學》。臺北:政工幹校印。
劉述先主編,1997 年。《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劉真主編,1994 年。《中山思想答問》。臺北:臺灣書店。
劉高陳,1996 年。《三民主義與各種主義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
劉義民,1981 年。《國父民生主義理論在臺灣的實踐》。臺北:黎明文化。
墨子刻,1991 年。〈知識份子、自由主義與「孫中山思想」的研究〉,《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歐陽正宅,1989 年。《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史》。臺北:時報文化。
蔡元培,1968 年。〈中華民族中庸之道〉,《蔡元培先生全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蔡文才,1995 年。〈民生哲學與國軍建軍基礎〉,《中山先生哲學思想與國防精神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戰學校。
蔡萬助,2010 年。《21 世紀軍事管理知識體系之研究》。臺北:華泰。
蔣中正,1966 年。〈土地國有的要義〉,《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五)》。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蔣中正,1966 年。〈中國經濟學說〉,《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五)》。臺北:中央文化供應社。
蔣中正,1966 年。〈救國建國的方向和實踐〉,《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二十四)》,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
蔣中正,1976 年。〈三民主義的本質〉,《總裁言論暨重要文獻選集(上)》。臺北:陽明山莊。
蔣中正,1977 年。〈物質建設之要義(總理遺教第三講)〉,《蔣總統言論選輯(總理遺教概要)》。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
蔣中正,1977 年。〈總理遺教概要(第一講)〉,《蔣總統言論選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談遠平,2004 年。《中國政治思想──儒家與民主化》。臺北:揚智文化。
鄧予立,2013 年。《馬尾看臺灣:2012 馬英九動Down300 天》。臺中:白象文化。
鄭竹園,1984 年。《鄭竹園經濟文選》。臺北:幼獅文化。
鄭竹園,2004 年。《當代中西經濟思潮論叢》。臺北:幼獅出版。
盧國慶,1997 年。《孫中山先生「內聖外王」思想的繼承發展與匯通統貫》。臺北:揚智文化。
盧國慶,2002 年。《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概論》。臺北:揚智出版社。
蕭公權,1982 年。《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
蕭全政,1989 年。《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業強出版社。
蕭全政,2001 年。〈臺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蕭行易,日期不詳。《民生主義研究-「臺灣經驗」理論與歷程之探討》。臺北:總政治作戰部。
戴季陶,1927 年。《孫中山主義之哲學基礎》。上海:民智書局。
謝君韜,1975 年。《福利經濟與均富社會》。臺北:正中書局。
魏萼,1981 年。《民生主義經濟學》。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羅家倫主編,黃季陸、秦孝儀增訂,1985 年。《國父年譜(下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羅敦偉,1978 年。〈民生主義「計畫的自由經濟」〉,《民生主義經濟論文集》,羅時實主編。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譚宇權,2002 年。《孫文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7 年。《臺灣經濟發展新藍圖》。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二、期刊
王家英,1994 年。〈八十年代臺灣階級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3卷第3期,頁37-74。
王德裕,2008 年。〈傳統儒家不可能導向民主法治〉,《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5-6。
白純,2003 年。〈蔣介石儒化三民主義之評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19卷第1 期,頁76-79。
朱雲漢,1992 年。〈臺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 卷第2 期,頁58-78。
朱睿根,1984 年。〈隋唐時期的義倉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 期,頁52-59。
何俊志,2002 年。〈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範式〉,《國外社會科學》,第5 期,頁25-33。
吳玉山,2012 年。〈孫中山思想、民國百年與兩岸發展模式-一個總體的分析架構〉,《政治科學論叢》,第52 期,頁1-42。
李明揚、劉素芳,2007 年。〈經濟發展、市場機制與政府定位-對中國近代以來政府經濟職能理念演化的探析〉,《中國經濟評論》,第7 卷第3 期,頁41-45。
李寧、金林南,2011 年。〈孫中山民生思想的深層理論邏輯探析〉,《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第32 卷第6 期,頁21-25。
沈錦發,2010 年。〈孟子民本思想的現代對話〉,《東方人文學誌》,第9 卷第2 期,頁19-32。
周舜南,2005 年。〈論中國古代民本主義的類型與要旨〉,《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 卷第2 期,頁117-122。
周溯源,2014 年。〈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當代意義〉,《宗教哲學》,第69 期,頁17-29。
林金源,2008 年。〈蔣經國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海峽評論》,第205 期,頁31-32。
林慶桐,1986 年。〈國父民生經濟哲學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第11 期,頁53-57。
孫常煒,1983 年。〈國父民生哲學的宇宙觀與歷史觀〉,《公民訓育學報》,第1 期,頁69-74。
馬彥麗, 2012 年。〈孫中山實業救國思想分析〉,《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5 卷第4 期,頁58-60。
張燦鍙,2010 年,〈關於臺灣國家發展的幾點思考〉《臺灣國家政策學刊》,頁6-17。
梁國樹,1960 年。〈臺灣的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下篇)〉,《自由中國之工業》,第14 卷第2-4 期,頁8-15。
莊平勇,2011 年。〈蔣經國現代化思想簡論〉,《東南學術》,第1 期,頁240-248。
陳名實,2011 年。〈臺灣儒學現代化與中國認同〉,《福建行政學報》,第6 期,頁26-32。
陳金龍,2011 年。〈孫中山民生主義的歷史作用與當代價值〉,《科學社會主義》,第1 期,頁22-26。
彭堅汶,1988 年。〈孫中山解決國家整合困境之理念〉,《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 卷第1 期,頁227-251。
游維真,1994 年。〈1945-1952 年臺灣戰後初期惡性通貨膨脹之成因與肆應:金融面之探討〉《中國歷史學會集刊》,第37 期,頁287-324。
程美東,2002 年。〈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理論〉,《人文雜誌》,第3 期,頁130-136。
葉明峰,1979 年。〈經濟建設與資金籌劃問題之研討〉,《今日合庫月刊》,第5 卷第2 期,頁22-25。
葉萬安,1983 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財金政策所扮演之角色〉,《中國經濟》,388 期,頁5-9。
廖達琪,2007年。〈儒家信念與地方治理效能:臺灣七縣市地方菁英之調查及探究〉,《社會科學論叢》,第1 卷第1 期,頁105-143。
趙際良,1980 年。〈民生主義的真諦〉,《三民主義學報》,第4 卷,頁86-93。
趙際良,1980 年。〈民生主義的真諦〉,《三民主義學報》,第4 卷,頁86-93。
劉性仁,2009 年。〈論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經濟思想之實踐與對臺灣發展之啟示〉,《明道通識論叢》,第7 期,頁73-90。
劉純之,1978 年。〈公營事業與經濟建設〉,《中國經濟評論》,第65 期,頁65。
劉勝驥,2014 年。〈習近平治國路線解析-新加坡模式?〉,《展望與探索》,第12卷第3 期,頁37-53。
蔡明璋,2005 年。〈臺灣的新經濟:文獻的回顧與評述〉,《臺灣社會學刊》,第34期,頁211-247。
鄭為元,1999 年。〈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34 期,頁10-14。
鄭錫鍇,日期不詳。〈從新結盟主義(Neo-Coalitionism)論BOT 模式之本質〉,《立法院院聞》,第307 期,頁30-57。
謝曉鵬,2000 年。〈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述評〉,《江西社會科學》,第3 期,頁15-19。
瞿宛文,2009 年。〈臺灣經濟奇蹟的中國背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4 期,頁49-94。
魏少君,2003 年。〈金融全球化與臺灣金融體制的轉型-談外資與國家角色的一些問題與思考〉《思與言》,第41 卷第1 期,頁119-151。
欒亞麗、宋嚴,2006 年。〈儒家民本思想與民主化進程〉,《遼東學院學報》,第1期,頁17-21。

三、學位論文
皮慶侯,2006 年。《孫中山民生主義倫理思想研究》。湖南省: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宋銀桂,2008 年。《新生活運動與儒家思想》。湖南省:湘潭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
林志龍,2014 年。《孫中山民生經濟學說的知識來源及其在臺灣地區知識擴散之研究》。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張衛莉,2011 年。《孫中山經濟思想研究》。陝西省:西北大學經濟思想史博士論文。

四、翻譯文獻
Edward H. Carr,王任光譯,1984 年。《歷史論集》。臺北:幼獅文化。
J. B. Say,錢公博譯,1968 年。《經濟學汎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Lionel Robbins,閻子桂譯,1969 年。《經濟科學之性質與意義》。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Margaret H. C. Hung,黃坤祥譯,1993 年。〈中山先生對中國現代化的努力(1894-1925)〉,《外國學者研究中山思想博士論文目錄索引及摘要(下)》,洪墩謨總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史羅安(Harold S. Sloan)和朱却爾(Arnold J. Zurcher)合編,彭思衍譯,1960 年。《經濟學辭典》。臺北:政工幹校印。
沈恩(Amartya Sen),劉楚俊譯,2001 年。《經濟發展與自由》。臺北:先覺出版。
宗像隆幸(宋重陽),楊明珠、林建良、侯榮邦譯,2006 年。《瀕臨危急存亡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
馬若孟,張斌、曾虹編譯,1996 年。〈民生主義的多重涵義〉,《孫中山思想與當代世界》。臺北:國立編譯館。
劉進慶(原日文出版),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1975 年。〈臺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臺灣政治經濟叢刊》,第2 期,頁25。
韓謨著,賈士達譯,1979 年。《經濟制度淺說》。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蘇蘭尼(Theo Suranyi-Unger),陳樹桓譯,1957 年。〈自由與統制的妥協〉,《經濟制度研究(第一篇第三章)》。香港:香港大成文化。

五、相關網站
〈均富〉,《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D%87%E5%AF%8C〉
(檢索日期:2014 年12 月1 日)。
〈孫中山精心繪製的早期現代化藍圖〉,《新華澳報》。
〈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56547〉(瀏覽日期:2014 年3 月31日)。
吳永猛。〈臺灣經濟發展的導讀〉, 《空大學訊》, 第314 期。〈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1516/7718.htm〉(瀏覽日期:2014年3 月31 日)。
國父紀念館。〈國父主張與臺灣經驗〉,《國父紀念館》。〈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3_01_05〉(檢索日期:2014 年12 月1 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詞典修訂本〉,《中華民國教育部》。〈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D%F5%BE%C7&pieceLen=50&fld=1&cat=&ukey=1017087520&serial=1&recNo=12&op=f&imgFont=1〉(瀏覽日期:2014 年3 月31 日)。
鄧璞磊編。〈民生哲學〉,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401&htm=02-408-1028%A5%C1%A5%CD%AD%F5%BE%C7.htm〉 (瀏覽日期:2014 年3 月31 日)。
蔣中正,1939 年5 月7 日。〈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式〉,《中國黃埔軍校網》。〈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smzywsg0013.html〉(瀏覽日期:2014年3 月31 日)。
高豔、徐筱雯,2004 年11 月5 日。〈體制轉型中政府干預的經濟學分析〉,《中國改革論壇網》。〈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4-11-05-17657.htm〉(瀏覽日期:2014 年3 月31 日)。
周陽山,2014 年10 月14 日。〈東歐民主不能當飯吃?〉,《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4000927-260109〉(瀏覽日期:2014 年3 月31 日)。

六、報紙
高崇雲,1989 年12 月19 日。〈論地方首長的權限與角色〉,《臺灣日報》,版2。

貳、西文部分
一、專書
Alan Bryman, 1988.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Social Research. Boston: Unwin Hyman.
Bob Jessop, 1990. State Theory:Putting the Capitalist S tate in its Place.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td.
Chalmers Johnson, 1984.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n, Willington K. K., 1977.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ng, Tun-jen & Chu, Yun-han, 1999. Restructuring State-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Democr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Santiago Park Plaza Hotel, Santiago, Chile.
David Held ed, 1993. States and Societies. U.K.: The Open University.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 2002.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Donald R. Cooper and Pamela S. Schindler, 2008.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Boston: McGraw-Hill Irwin.
Harry F. Wolcott, 1994. 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Hutchcroft, Paul D.,2002. The Politics of Privilege:Rents and Corruption in Asia.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Linda Weiss, 1998.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Cambridge: Polity Press.
Norman W. H. Blaikie, 2007. Approaches to Social Enquiry. Cambridge, U.K.; Malden, Mass.: Polity Press.
Paul Myron Anthony, 1973. The Political Doctrines of Sun Yat-sen: An Exposition of the San Min Chu I. Westport: Hyperion Press.
Peter Burnham, 2008. Research Methods in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eters, B. G.,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ress.
R. Nurkse, 1953.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Robert Wade,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iglitz, J.E., 2002.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Y: Norton.

二、期刊
Cullather, Nick, 1996. "Fuel for the Good Dragon: The US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Taiwan, 1950-1965," Diplomatic History.20(1):1.
Hall, Peter and R. C.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4 , pp.936-957.
Norman H. Nie, G. Bingham Powell, and Kenneth Prewitt, 1969.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II,"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3) , p.808.
Tsai, Ming-Chang, 2001. "Dependency, the state and class in the neoliberal transition of Taiwa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2(3),pp359-379.
Dent, Christopher M.,2003. "Taiwan'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The Liberalization Plus Approach of an Evolving Developmental State." Modern Asian Studies, 37(2),p461-483。

Remark

館方提供電子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