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蔡元培等往北京迎袁世凱南下就職
派蔡元培等往北京迎袁世凱南下就職
中華民國元年
一九一二年
二月十八日
47
初,先生始終不願對袁世凱妥協,而內外負重要責任之同志,則悉傾向於和議,以為武裝革命之時期已過,當注全力以爭取國會與憲法,即為鞏固共和,實現民治之正軌;先生不得已,委曲而從眾。且就客觀形勢論,武漢軍事陷於停頓,北方得集全力以向南京,是時南京各軍號令不一,軍餉奇缺,無法言戰。宋教仁已隱為同盟會右派之領袖,力主穩健,深博時譽,認為對袁懷疑為過慮;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在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範。時論歸之。而民眾之心理,又咸以排滿目的已達,俱渴望和平罷兵。逆之而行,實至不易。先生遂決讓總統位於世凱,第以在南京就職為附加之重要條件。(註七十)惟袁不肯南下,先生馳書勸之,稱:「文服務竭蹶,艱大之任,旦夕望公。以文個人之初願,本欲藉交代國務,薄遊河朔。嗣以國民同意,挽公南來,文遂亦以為公之此行,易新國之視聽,副輿人之想望,所關頗鉅,於是已申命所司繕治館舍,謹陳章綬,靜待軒車。現在海內統一,南北皆有重要將帥為國民之心膂,維持秩序之任,均有所委付,不必我輩簿書公僕,躬親督率。…文之志願,但求作新邦國;公之心迹,更願戮力人民。故知南北奔馳,公必忘其自暇。…公其毋以道途為苦,以為強勉服務者倡。」(註七十一)袁仍不聽。是日先生乃派定教育總長蔡元培為歡迎專使,外交次長魏宸組、海軍顧問劉冠雄、參謀次長鈕永建、法制局長宋教仁、陸軍部軍需局長曾昭文、步兵第三十一團長黃愷元、湖北外交司長王正廷、前議和參贊汪兆銘等為歡迎員,偕同唐紹儀往北京迎袁南下,當即電告袁氏。(註七十二)二十五日抵北京,袁特開正陽門迎接,以示隆重。元培等晤袁面述時,袁並無一言拒絕。至二十九日晚忽發生兵變,東安門外一帶火光燭天,商民被害者數千家。元培等住法政學堂,亂兵持槍闖入,宸組踰垣走,元培等匿於隱室,扃戶熄燈乃免。翌日天津、保定亦有兵變。蓋袁知專使強邀其南下,無詞拒絕,乃陰使第三鎮統制曹錕所部變亂,以淆視聽,而圖要挾。袁於翌日(三月一日)即電先生報告,以資粉飾,其電文曰:「南京孫大總統鑒:昨夕三時,第三鎮駐城內兩營因誤聽謠言譁變,搶掠城內外街市,繼以放火,旋經彈壓,秩序業已回復。蔡專使所駐法政學堂,適在鬧事左近,亦被搶掠。蔡公及同行諸君均分途避出,幸各無恙,今晨移寓六國飯店。事出倉猝,又在夜間,防範不周,至為歉仄。除派員妥為照料並嚴懲亂兵外,特先電聞。希轉知各省,勿聽謠言,幸甚!袁世凱、東印。」(註七十三)元培等雖不能無疑,然恐北方軍隊藉擁袁而起騷亂,致誤和平統一之現局,乃於三月二日急電南京,略謂:「北京兵變,外人極為激昂,日本已派多兵入京,設再有此等事發生,外人自由行動,恐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形,集議為速建統一政府,為今日最要問題,餘儘可遷就,以定大局。」因主允袁在北京就職,由是袁之狡計得售。然其背叛共和之心,已兆於此!(註七十四)
(註七十) 「胡漢民先生自傳」(「革命文獻」第三輯,總四三二──四三四頁)。
(註七十一) 「國父全集」第四冊,二二四頁。
(註七十二) 「臨時政府公報」第二十號;「國父全集」第四冊,二二三頁。
(註七十三) 「臨時政府公報」第二十九號。
(註七十四) 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正編,七三三頁;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一○二二頁。
國父年譜
上冊
0581-0583
二月十七日電准議和代表伍廷芳、參贊溫宗堯、汪兆銘辭職,並予慰勉。(註六十九)
二月十八日派蔡元培等往北京迎袁世凱南下就職。
初,先生始終不願對袁世凱妥協,而內外負重要責任之同志,則悉傾向於和議,以為武裝革命之時期已過,當注全力以爭取國會與憲法,即為鞏固共和,實現民治之正軌;先生不得已,委曲而從眾。且就客觀形勢論,武漢軍事陷於停頓,北方得集全力以向南京,是時南京各軍號令不一,軍餉奇缺,無法言戰。宋教仁已隱為同盟會右派之領袖,力主穩健,深博時譽,認為對袁懷疑為過慮;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在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範。時論歸之。而民眾之心理,又咸以排滿目的已達,俱渴望和平罷兵。逆之而行,實至不易。先生遂決讓總統位於世凱,第以在南京就職為附加之重要條件。(註七十)惟袁不肯南下,先生馳書勸之,稱:「文服務竭蹶,艱大之任,旦夕望公。以文個人之初願,本欲藉交代國務,薄遊河朔。嗣以國民同意,挽公南來,文遂亦以為公之此行,易新國之視聽,副輿人之想望,所關頗鉅,於是已申命所司繕治館舍,謹陳章綬,靜待軒車。現在海內統一,南北皆有重要將帥為國民之心膂,維持秩序之任,均有所委付,不必我輩簿書公僕,躬親督率。…文之志願,但求
(註六十九)「臨時政府公報」第十九號;「國父全集」第四冊,二二二頁。
(註七十) 「胡漢民先生自傳」(「革命文獻」第三輯,總四三二──四三四頁)。
國父年譜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 四十七歲 五八一
作新邦國;公之心迹,更願戮力人民。故知南北奔馳,公必忘其自暇。…公其毋以道途為苦,以為強勉服務者倡。」(註七十一)袁仍不聽。是日先生乃派定教育總長蔡元培為歡迎專使,外交次長魏宸組、海軍顧問劉冠雄、參謀次長鈕永建、法制局長宋教仁、陸軍部軍需局長曾昭文、步兵第三十一團長黃愷元、湖北外交司長王正廷、前議和參贊汪兆銘等為歡迎員,偕同唐紹儀往北京迎袁南下,當即電告袁氏。(註七十二)二十五日抵北京,袁特開正陽門迎接,以示隆重。元培等晤袁面述時,袁並無一言拒絕。至二十九日晚忽發生兵變,東安門外一帶火光燭天,商民被害者數千家。元培等住法政學堂,亂兵持槍闖入,宸組踰垣走,元培等匿於隱室,扃戶熄燈乃免。翌日天津、保定亦有兵變。蓋袁知專使強邀其南下,無詞拒絕,乃陰使第三鎮統制曹錕所部變亂,以淆視聽,而圖要挾。袁於翌日(三月一日)即電先生報告,以資粉飾,其電文曰:「南京孫大總統鑒:昨夕三時,第三鎮駐城內兩營因誤聽謠言譁變,搶掠城內外街市,繼以放火,旋經彈壓,秩序業已回復。蔡專使所駐法政學堂,適在鬧事左近,亦被搶掠。蔡公及同行諸君均分途避出,幸各無恙,今晨移寓六國飯店。事出倉猝,又在夜間,防範不周,至為歉仄。除派員
(註七十一)「國父全集」第四冊,二二四頁。
(註七十二) 「臨時政府公報」第二十號;「國父全集」第四冊,二二三頁。
國父年譜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 四十七歲 五八二
妥為照料並嚴懲亂兵外,特先電聞。希轉知各省,勿聽謠言,幸甚!袁世凱、東印。」(註七十三)元培等雖不能無疑,然恐北方軍隊藉擁袁而起騷亂,致誤和平統一之現局,乃於三月二日急電南京,略謂:「北京兵變,外人極為激昂,日本已派多兵入京,設再有此等事發生,外人自由行動,恐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形,集議為速建統一政府,為今日最要問題,餘儘可遷就,以定大局。」因主允袁在北京就職,由是袁之狡計得售。然其背叛共和之心,已兆於此!(註七十四)
布告全體國民,應消融意見,團結全國民族為一家,建設完全統一之中華民國,與五洲列國維持世界和平。
清帝既經退位,繼承先生之臨時大總統亦經選出,國家已告統一,當合中華民族為一家,和衷共濟,以謀建設。先生乃以臨時大總統名義發表以下之布告:「今中華民國已完全統一矣。
中華民國之建設,專為擁護億兆國民之自由權利,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家,相與和衷共濟,丕興實業,促進教育,推廣全球之商務,維持世界之和平,俾五洲列國益敦親睦於我,視為唇齒兄弟之邦。因此敢告我國民,而今而後,務當消融意見,蠲除畛域,以營私為無利,以
(註七十三)「臨時政府公報」第二十九號。
(註七十四) 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正編,七三三頁;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一○二二頁。
國父年譜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 四十七歲 五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