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浙事變化及日本之態度 detail

:::

浙事變化及日本之態度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84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浙事變化及日本之態度

生平歷程
革命之再起北上與逝世
文件類型

談話

民國日期

013/09/20

西元日期

1924/09/20

國父年歲

59

全文內容

浙事變化及日本之態度(註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日在韶關大本營與東方通訊社記者的談話盧(註二)之移滬,非基於浙軍之不利,可信其為戰略上之計畫,故決不必因此而悲觀反直派及浙軍之將來。余已與西南各省有完全之聯絡,目下正與陳炯明謀諒解,此際不問其成否,當更鞏固與友軍之聯結,在數星期內,必向直派與以空前之大打擊。
日本向有附驥於英、美之嫌,但此次事變,日本政府所採之態度(註三),乃余所最欣快者。

注釋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大元帥注意浙事變化」條。
(註二) 盧指浙滬聯軍總司令盧永祥。
(註三) 日本政府所採之態度為絕對不干涉主義。

相關人名
陳炯明
相關地名
日本韶關
相關專有名詞
大本營東方通訊社韶關大本營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二冊

頁次

615-616

檢索詞出現頁次

與盧永祥張作霖段祺瑞之軍事行動(註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九月十八日在韶關與日本記者的談話
記者問:大元帥之軍隊此後向何方進攻及何時可返廣東?
  大元帥云:軍隊之進攻方向,是軍事秘密,不能明言;復返日期,更完全未定,但若有必要之際,何時亦可返也。
  又問:大元帥之北伐與江浙戰事有直接關係否?
  大元帥云:固有直接之關係,且此後之進兵方向,亦當與浙盧商議,故重要之軍事行動,不能發表也。
  又問:與張段之聯絡如何?
  答云:張、段、盧與余今已協議妥當,張、段兩氏亦已定期出兵。
  又問:江浙戰事將來之結果如何?
  答云:蘇軍(註二)不出一個月定當潰滅,而直系之倒,亦將從之,此時中國統一之時機至矣!
(註一) 據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原題為「大元帥對日記者之談話」條。
(註二) 蘇軍,指江蘇齊燮元之部隊。

浙事變化及日本之態度(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日在韶關大本營與東方通訊社記者的談話盧(註二)之移滬,非基於浙軍之不利,可信其為戰略上之計畫,故決不必因此而悲觀反直派及浙軍之將來。余已與西南各省有完全之聯絡,目下正與陳炯明謀諒解,此際不問其成否,當更鞏固與友軍之聯結,在數星期內,必向直派與以空前之大打擊。
  日本向有附驥於英、美之嫌,但此次事變,日本政府所採之態度(註三),乃余所最欣快者。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大元帥注意浙事變化」條。
(註二) 盧指浙滬聯軍總司令盧永祥。

談話 民國十三年九月 六一五

(註三) 日本政府所採之態度為絕對不干涉主義。

對北伐及江浙戰事之答覆(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在韶關與東方社及日文廣東日報記者的談話北伐計劃,事關軍事行動,未便宣布,惟北伐大軍其前鋒確已進抵贛邊。至於浙盧之退返滬上,並非戰敗,乃係作戰之一種計劃。如不見信,會看日間當有捷報來粤也。
(註一) 據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大元帥北征記」條。

附錄:北伐計劃不因浙盧赴滬改變(譯文)(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在韶關與日文廣東日報記者談話
  盧永祥赴滬非戰敗之故,乃應有之事。蓋盧氏非浙省人,今乘此機會以浙江政治還之浙人,又可縮少戰線,以期集中兵力直衝南京,比之擴大戰線于各地為愈也。
  余之北伐計劃,並不因此事有些少變化。現先鋒隊已達江西省境,准三十日以內可盡掃江西之直系,由此而長驅北上。近日廣東城內多傳余與陳炯明和議,此乃訛傳而已,並非事實也。西南聯合問題,已着着進行。奉張亦已陸續出兵。現我軍準備入江西者有萬餘人。其中李明揚約一千五百人,樊鍾秀約四千人,朱培德約四千人,吳鐵城警衛軍約一千五百人。
(註一) 據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日報對盧永祥赴滬之視察──大元帥對日記者之談話」條。談話最先以日文刊出,此為發表於廣州「民國日報」之太平洋社譯文。此談話與前篇當屬同一談話,唯內容較詳,今附錄并存。

決心北上謀求統一(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在韶關對黨員同志的談話
  汝等以大元帥視我,則我此行誠危險;若以革命黨領袖視我,則此行實無危險可言。

國父全集 六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