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密謀起義於紹興大通學堂,為清吏偵知被捕,初六日遇害
秋瑾密謀起義於紹興大通學堂,為清吏偵知被捕,初六日遇害
民國紀元前五年
丁未
一九○七年
六月初四日
七月十三日
42
秋瑾字璿卿,別號競雄,又稱鑑湖女俠,浙江會稽人,籍隷山陰;適湘人王廷鈞,隨之入北京。瑾賦性豪俠,篤信新學,與廷鈞意見不合,因與廷鈞定約分家產,各自為謀。光緒三十年(一九○四)春,赴日本留學;次年同盟會成立,欣然加入。旋回國,適徐錫麟方在皖圖大舉,瑾亦往來江浙間,組光復軍,伺機發動。是年正月,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所創辦,為光復會訓練秘密會黨以兵式體操之機關。後以錫麟等無暇兼顧,乃託瑾主持校務。開學之日,知府貴福及山陰、會稽兩縣令皆蒞校致詞,貴福且贈瑾一聯,曰「競爭世界,雄冠全球。」瑾於是得暢所欲為。秘密運動杭滬軍學界,聯絡會黨,而以大通學堂為中樞。復親歷金華、處州諸邑。籌備略就緒,乃改約束,頒號令,分光復會員為十六級,以七絕一首為表記,詩曰:「黃河源溯浙江潮,為我中原漢族豪,不使滿胡留片甲,軒轅依舊是天驕。」編制洪門部下為八軍,用「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字為記號。定議先由金華起事,處州應之,俟杭州清兵出攻金、處,即以紹興革命軍渡江襲省城,運動軍學界為內應。若不能克,則返紹興,入金華,道處州,出江西,以通安慶,與徐錫麟義師相呼應。定期五月二十六日發難,未幾易為六月初十日,金華諸處仍為二十六日之期。(註二十一)詎錫麟在皖先期舉義失敗,緝獲其弟徐偉,供錫麟妻王氏(改名徐振漢),與秋瑾同主革命。(註二十二)浙紳胡道南平日與瑾有夙怨,復乘機向紹興知府貴福告密,謂瑾有結交平陽會黨謀亂情事。貴福亦早有所聞,因請浙撫張曾調兵來紹興圍捕。瑾於事先本有所聞,乃率同學生將槍械匿藏,眾勸其離校,堅不允。是日,清兵至,不敢遽進,有學生勸瑾從後門乘船渡河,亦不應,令諸生及辦事人員先走,清兵開槍橫擊,學生死者二六人。瑾在內舍為清兵所執,同時被捕者有教員程毅、來賓蔣紀及學生徐頌揚、錢應仁等六人。初解山陰縣署,旋解紹興府署,由貴福及山陰縣令李宗嶽(又作鍾嶽)、會稽縣令瑞年會審,瑾直認革命。(註二十三)貴福乃飭山陰縣令李宗嶽嚴訊,瑾態度安祥,默不一語,施以酷刑,仍忍痛不言,強迫作供,始寫一「秋」字,再三逼迫,勉成「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而已。(註二十四)貴福必欲致瑾於死,乃就其文稿中,摭取數則,加以罪名,獄遂成。初六日晨四時,瑾就義於軒亭口下,暴屍道路,無敢收葬者。其友徐寄塵、吳芝瑛收其遺骸,葬之西湖西冷橋畔,瑾死時年三十一歲,為女革命黨人壯烈犧牲之第一人。是案貴福羅織成獄,株連甚眾,以學界為尤甚,因激動公憤。貴福之刑幕陳某及會審之山陰知縣李宗嶽,均以力爭此案被撤;及省委道員陳翼棟查閱案卷,亦有責言。於是浙人大譁。浙撫張曾不自安,求他調,移撫江蘇,蘇人拒之;更調山西,晉人又拒之。貴福亦求調,移守皖之寧國,寧國人亦拒之。可見此案激動人心之廣。(註二十五)
(註二十一)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六○──六三頁。
(註二十二)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七五頁。
(註二十三) 「秋瑾口供」(「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編第十三冊,二七五頁)。
(註二十四) 李江秋:「秋瑾殉難記」(「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編第十三冊,二四○頁)。
(註二十五)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六五──六六頁。
國父年譜
上冊
0327-0329
「殺爾固無濟,我本擬先殺恩銘,次端方,次鐵良、良弼也。」嗣作供詞千餘言,慷慨淋漓。
遂於當日晚間就義於撫署東轅門外,心肝被挖,祭恩銘,時三十五歲。臨刑前,先拍小影,而神色自若曰:「功名富貴,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憾矣!」宗漢繫獄五十日,至七月十六日,亦就義於安慶獄前。(註二十)
六月初四日(七月十三日)秋瑾密謀起義於紹興大通學堂,為清吏偵知被捕,初六日遇害。
秋瑾字璿卿,別號競雄,又稱鑑湖女俠,浙江會稽人,籍隷山陰;適湘人王廷鈞,隨之入北京。瑾賦性豪俠,篤信新學,與廷鈞意見不合,因與廷鈞定約分家產,各自為謀。光緒三十年(一九○四)春,赴日本留學;次年同盟會成立,欣然加入。旋回國,適徐錫麟方在皖圖大舉,瑾亦往來江浙間,組光復軍,伺機發動。是年正月,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所創辦,為光復會訓練秘密會黨以兵式體操之機關。後以錫麟等無暇兼顧,乃託瑾主持校務。開學之日,知府貴福及山陰、會稽兩縣令皆蒞校致詞,貴福且贈瑾一聯,曰「競爭世界,雄冠全球。」瑾於是得暢所欲為。秘密運動杭滬軍學界,聯絡會黨,而以大通學堂為中樞。復親歷金華、處州諸邑。籌備略就緒,乃改約束,頒號令,分光復會員為十六級,
(註二十)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三四──五○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五年(一九○七) 四十二歲 三二七
以七絕一首為表記,詩曰:「黃河源溯浙江潮,為我中原漢族豪,不使滿胡留片甲,軒轅依舊是天驕。」編制洪門部下為八軍,用「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字為記號。定議先由金華起事,處州應之,俟杭州清兵出攻金、處,即以紹興革命軍渡江襲省城,運動軍學界為內應。若不能克,則返紹興,入金華,道處州,出江西,以通安慶,與徐錫麟義師相呼應。定期五月二十六日發難,未幾易為六月初十日,金華諸處仍為二十六日之期。(註二十一)詎錫麟在皖先期舉義失敗,緝獲其弟徐偉,供錫麟妻王氏(改名徐振漢),與秋瑾同主革命。(註二十二)浙紳胡道南平日與瑾有夙怨,復乘機向紹興知府貴福告密,謂瑾有結交平陽會黨謀亂情事。貴福亦早有所聞,因請浙撫張曾調兵來紹興圍捕。瑾於事先本有所聞,乃率同學生將槍械匿藏,眾勸其離校,堅不允。是日,清兵至,不敢遽進,有學生勸瑾從後門乘船渡河,亦不應,令諸生及辦事人員先走,清兵開槍橫擊,學生死者二六人。瑾在內舍為清兵所執,同時被捕者有教員程毅、來賓蔣紀及學生徐頌揚、錢應仁等六人。初解山陰縣署,旋解紹興府署,由貴福及山陰縣令李宗嶽(又作鍾嶽)、會稽縣令瑞年會審,瑾直認革命。(註二十三)貴福乃飭山陰縣令李宗嶽嚴訊,瑾態度安
(註二十一)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六○──六三頁。
(註二十二)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七五頁。
(註二十三) 「秋瑾口供」(「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編第十三冊,二七五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五年(一九○七) 四十二歲 三二八
祥,默不一語,施以酷刑,仍忍痛不言,強迫作供,始寫一「秋」字,再三逼迫,勉成「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而已。(註二十四)貴福必欲致瑾於死,乃就其文稿中,摭取數則,加以罪名,獄遂成。初六日晨四時,瑾就義於軒亭口下,暴屍道路,無敢收葬者。其友徐寄塵、吳芝瑛收其遺骸,葬之西湖西冷橋畔,瑾死時年三十一歲,為女革命黨人壯烈犧牲之第一人。是案貴福羅織成獄,株連甚眾,以學界為尤甚,因激動公憤。貴福之刑幕陳某及會審之山陰知縣李宗嶽,均以力爭此案被撤;及省委道員陳翼棟查閱案卷,亦有責言。於是浙人大譁。浙撫張曾不自安,求他調,移撫江蘇,蘇人拒之;更調山西,晉人又拒之。貴福亦求調,移守皖之寧國,寧國人亦拒之。可見此案激動人心之廣。(註二十五)
七月十二日(八月二十日)同盟會之「中興日報」在新加坡發刊。
時南洋「總匯報」為保皇黨所把持,所聘記者均屬康有為門徒,如徐勤、歐榘甲、伍憲子等,時與革命黨為敵。於是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許子麟、鄧子瑜等在新加坡發刊「中興日報」,與之對抗。田桐任主筆,居正、陶成章、胡漢民、林文、汪兆銘、方瑞麟等撰論著,痛闢保皇立憲謬說。徐勤在「總匯報」發表「論革命必不能行於今日」一文,「中興日報」連
(註二十四)李江秋:「秋瑾殉難記」(「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編第十三冊,二四○頁)。
(註二十五)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六五──六六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五年(一九○七) 四十二歲 三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