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寺內正毅論東亞和平及中日親善書
致寺內正毅論東亞和平及中日親善書
函電
006/06
1917/06
52
致寺內正毅論東亞和平及中日親善書(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六月
寺內總理大臣閣下:自閣下當局以來,私心竊喜,以為日月之光,所照必遠,文同處亞洲,不禁額手稱慶。文竊以為東亞之平和,與中日將來之發展,必待兩國人真正之提攜,故吾人信近年來貴國朝野之士主張掃去兩國誤解,圖真正之親善,實為不易之良策,而欲以此意喻之於中國國民。顧不幸以吾國民智未進,於東亞大勢能了解者較稀,而貴國政治家之誠意又為其所採手段所累,不能見信於中國之民,每有國際問題興起,中國人每疑貴國之親善為有野心,而吾人平素主張親善者,因之亦無由代白貴國之誠意,此吾人所最為遺憾者也。今中國已以時勢要求,成為民國,而舊派武人猶思以武力傾覆之,故變亂反覆無已。在此時期,貴國能徹底援助主持正義之一方,使其革新遂行無阻,自足以收永遠平和之效,而人民亦感激了解貴國之誠意,親善之實自舉。若不然者,則於新舊衝突之際,於表面標榜中立,而實際則不問正義之所在,惟與武力優者為友,人民因之信貴國之言親善為以圖利為旨,非出義俠之情矣。抑此武力一時優勢,非可久長,當清之季,人以為其力足以防制漢人,而不知漢人一奮,不復能制。袁世凱之盛也,人以為其力足以壓服民黨,統一全國,而不知其一旦稱帝,抗者四起。今者北洋軍人雖以武力破約法,毀國會,囚總統,有似優勢矣,而其非能統一長久,亦已炳然,縱使貴國加以援助,終難使民心悅服,此貴國政治家所最宜注意之時機也。彼以武力勝於一時,已招人民之憤,若貴國更援其武力,則怨毒將隨之向於貴國之人。彼既以武力佔優勢始得貴國之援,則其心以為我縱無援,亦必得勝,不感貴國之援助,而反苦其要求,益扇其人民,使之排斥,徵之前事,歷歷可知。彼舊派武人固宜如是,即使民黨易地處此,亦豈能推誠相信乎。為貴國計,惟以正義定所當助者,即助之於無力之時,使其成功,必感激於真正之援助,信其非出私圖,親善之感情可結,東亞之平和可期也。夫正義始終不變,武力則遞有盛衰。試觀辛亥革命之前,癸丑喪敗以後,民黨有何勢力,而卒能傾覆清室與袁氏,則知武力可由正義以發生。今日所視為無力者,未必不有奮發之期,以武力勝正義者,終不能長久。若隨武力以為親交,則反於正義之人,常不憚徼倖以武力傾正義。主正義者縱使屈敗,亦惟有竭其力以與爭,一勝一敗,中國永無甯日,而貴國益召怨尤,東亞何由而平和?兩國何緣而親善?若能表示援助正義之態度,則彼反於正義惟恃武力者,將必自省而不恣其武力,正義完全勝利之後,亦更無反動之可生。得貴國之正義的援助而勝者,自能了解東亞和平發達之真意義,舉親善之實,雖有離間猜疑,不得入於其間,此吾人所深望於貴國者。而以貴國古來相傳義俠之精神,來深信其必能受納此竭誠之披瀝,有以副吾人之望也。專此,敬請勳安。
(註一) 據黨史會藏親筆原稿(049/236)。原件無年月,按其內容有「毀國會,囚總統」句,應指民國六年六月十二日黎元洪被迫解散
國會事。
國父全集
第四冊
491-492
,請為照交。此覆,並頌台安。孫文。六月二十三日。
(註一) 據「會書」之十「函札」。
與岑春煊唐紹儀聯名邀程璧光前往共商護法事宜函(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六月二十三日
玉堂總長執事:敬啟者:此次海軍擁護共和,義聲久著於全國,微聞將士有以為弟等辦事未能統一,轉覺遲回。實則弟等同以救國為志,斷無自相暌牾之理。如執事果以弟等不統一為疑者,請釋厪懷,並於二十三日下午六時在靜安寺路哈同花園,略備晚餐,敦懇駕臨,俾得面商一切,弟等當聯同拱候也。專此敬達,即請台安,惟照不宣。孫文、岑春煊、唐紹儀同啟。六月廿三日。
(註一) 據莫汝非撰「程璧光殉國記」(民國八年出版)。
致寺內正毅論東亞和平及中日親善書(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六月
寺內總理大臣閣下:自閣下當局以來,私心竊喜,以為日月之光,所照必遠,文同處亞洲,不禁額手稱慶。文竊以為東亞之平和,與中日將來之發展,必待兩國人真正之提攜,故吾人信近年來貴國朝野之士主張掃去兩國誤解,圖真正之親善,實為不易之良策,而欲以此意喻之於中國國民。顧不幸以吾國民智未進,於東亞大勢能了解者較稀,而貴國政治家之誠意又為其所採手段所累,不能見信於中國之民,每有國際問題興起,中國人每疑貴國之親善為有野心,而吾人平素主張親善者,因之亦無由代白貴國之誠意,此吾人所最為遺憾者也。今中國已以時勢要求,成為民國,而舊派武人猶思以武力傾覆之,故變亂反覆無已。在此時期,貴國能徹底援助主持正義之一方,使其革新遂行無阻,自足以收永遠平和之效,而人民亦感激了解貴國之誠意,親善之實自舉。若不然者,則於新舊衝突之際,於表面標榜中立,而實際則不問正義之所在,惟與武力優者為友,人民因之信貴國之言親善為以圖利為旨,非出義俠之情矣。抑此武力一時優勢,非可久長,當清之季,人以為其力足以防制漢人,而不知漢人一奮,不復能制。袁世凱之盛也,人以為其力足以壓服民
函電(上)民國六年六月四九一
黨,統一全國,而不知其一旦稱帝,抗者四起。今者北洋軍人雖以武力破約法,毀國會,囚總統,有似優勢矣,而其非能統一長久,亦已炳然,縱使貴國加以援助,終難使民心悅服,此貴國政治家所最宜注意之時機也。彼以武力勝於一時,已招人民之憤,若貴國更援其武力,則怨毒將隨之向於貴國之人。彼既以武力佔優勢始得貴國之援,則其心以為我縱無援,亦必得勝,不感貴國之援助,而反苦其要求,益扇其人民,使之排斥,徵之前事,歷歷可知。彼舊派武人固宜如是,即使民黨易地處此,亦豈能推誠相信乎。為貴國計,惟以正義定所當助者,即助之於無力之時,使其成功,必感激於真正之援助,信其非出私圖,親善之感情可結,東亞之平和可期也。夫正義始終不變,武力則遞有盛衰。試觀辛亥革命之前,癸丑喪敗以後,民黨有何勢力,而卒能傾覆清室與袁氏,則知武力可由正義以發生。今日所視為無力者,未必不有奮發之期,以武力勝正義者,終不能長久。若隨武力以為親交,則反於正義之人,常不憚徼倖以武力傾正義。主正義者縱使屈敗,亦惟有竭其力以與爭,一勝一敗,中國永無甯日,而貴國益召怨尤,東亞何由而平和?兩國何緣而親善?若能表示援助正義之態度,則彼反於正義惟恃武力者,將必自省而不恣其武力,正義完全勝利之後,亦更無反動之可生。得貴國之正義的援助而勝者,自能了解東亞和平發達之真意義,舉親善之實,雖有離間猜疑,不得入於其間,此吾人所深望於貴國者。而以貴國古來相傳義俠之精神,來深信其必能受納此竭誠之披瀝,有以副吾人之望也。專此,敬請勳安。
(註一) 據黨史會藏親筆原稿(049/236)。原件無年月,按其內容有「毀國會,囚總統」句,應指民國六年六月十二日黎元洪被迫解散 國會事。
致兩院議員盼毅然南下護法電(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七月四日
北京民黨議員通訊處轉兩院議員鑒:艱苦備嘗,始終不渝,民黨精神,惟寄國會。此次時局陡變,暴力之下,已無國會行使職權之餘地,亟應全體南下,自由集會,以存正氣,以振國紀。茲特派汪君精衛駐滬招待,劉君成禺、符君夢松北上歡迎,請毅然就道,聯袂出京,無任盼切。
國父全集 四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