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一九九零年代台灣憲政改革之研究: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 detail

上一筆
:::

一九九零年代台灣憲政改革之研究: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608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館藏登錄號

041015

索書號

D 581.16 8011 91

題名

一九九零年代台灣憲政改革之研究: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

題名(英)

A Study on the 1990s' Taiwanese Constitutional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ism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作者
曾建元
學校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

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類別

博士(Doctor)

出版年(西元)

2002

畢業年度(民國)

90

頁次

274

語言

中文

關鍵詞
憲政改革民族主義民主轉型
關鍵詞(英)
Constitutional ReformNationalismDemocratic Transition
目次

謝辭
提要
目次
第一章 緒論-----25
 前言-----25
 第一節 研究動機、範圍與目的-----25
 第二節 研究旨趣、途徑與方法-----27
  一、詮釋的、批判的認識旨趣與立場-----27
  二、研究途徑:歷史制度論-----31
  三、研究方法及其限制:文獻與調查、觀察-----37
 第三節 重要概念釋疑-----38
  一、民族主義:國家、民族與意識型態、心態-----38
  二、政體類型:民主與威權-----41
  三、民主化:自由化、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43
  四、憲政改革:憲法變遷、憲政選擇、立憲主義-----47
 第四節 研究架構安排-----51
第二章 戰後台灣憲法變遷的歷史回顧-----55
 前言-----55
 第一節、威權建立時期:台灣威權政體與動員戡亂法制的建立-----59
 第二節、威權鞏固時期:〈臨時條款〉的三次修訂與威權政體的鞏固-----61
 第三節、前民主轉型期:〈臨時條款〉的第四次修訂與威權政體正當性的向下轉化-----70
 第四節、民主轉型期:一九九零年代前三次修憲與民主化-----83
 第五節、民主鞏固期:一九九零年代後三次修憲與本土深化-----102
 結語-----106
第三章 民族主義與台灣憲政改革-----109
 前言:台灣民主化問題的特殊性-----109
  一、台灣的國家性問題-----109
  二、中華民族主義的演進-----110
  三、台灣的民族主義問題-----114
 第一節 社會分歧與政黨競爭-----115
  一、台灣社會民族主義分歧的歷史起源-----115
  二、中國國民黨正當性的向下轉化與黨外歷史運動的興起-----118
  三、民主進步黨的台灣民族主義動員-----121
 第二節 憲改政策辯論與策略行動-----126
  一、李登輝的一千天:正統中華民族的終結-----126
  二、修憲與制憲的辯論-----131
  三、憲法革命:分裂國家定位的確立-----135
 第三節 總統民選與國家想像-----141
  一、台灣新憲法秩序的民主形成-----141
  二、中華民國民主化與民族主義現實主義的轉向-----145
  三、總統民選:新台灣人國家想像的完成-----148
 第四節 國族建構與憲法變革-----154
  一、新台獨論:台灣民族主義的現實主義轉向-----154
  二、台灣公民民族主義國家的新憲法建構-----157
  三、一中二國:特殊兩國論入憲的嘗試-----162
  四、憲法一中論:中華民族主義的曖昧化-----167
 結語-----170
第四章 台灣民主轉型與憲政改革-----175
 前言-----175
  一、台灣民主轉型類型:變革-----175
  二、轉型憲法具有政治性與過渡性-----177
 第一節 憲政選擇與政黨競爭-----179
  一、五權憲法黨國體制的歷史遺緒-----179
  二、反對策略與黨國體制正當性的向下轉化-----185
  三、黨外到民主進步黨的憲政選擇-----196
 第二節 憲改政策辯論與策略行動-----199
  一、政治革新:解除戒嚴與充實國會-----199
  二、總統民選:憲政選擇的前提-----203
  三、總統實權化與權力合憲化-----210
 第三節 總統民選與國家再造-----216
  一、縮減行政院長副署權與總統直選的醞釀-----208
  二、縮減行政院長副署權與總統直選之入憲-----221
  三、總統直接民選的實現與民主鞏固階段憲政改革之開展-----224
 第四節 國家建構與憲法變革-----233
  一、國家憲政體制之再造:雙首長制與凍省-----234
  二、第四次修憲:新國家憲政體制之建構-----243
  三、第五、六次修憲:國民大會制度的改革-----250
 結論-----261
  一、 對台灣憲政制度變遷的總體觀察-----261
  二、 台灣憲政制度變遷的路徑轉折-----265
  三、 建議-----266
參考資料-----267

參考文獻

尹慶耀,《東歐集團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尹慶耀,《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王力行,《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
王心儀,《國家元首選舉制度改革之動力及影響──台灣與南韓比較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一期,台北:台灣政治學會,一九九六年七月。
王甫昌,〈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一九九三年。
王泰升,〈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二十九卷第一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民國八十八年十月。
王泰銓,〈中共一國兩制──從香港法律地位之觀點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二十五卷第二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王泰銓,《香港基本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四月。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一月二十日。
王瑋主編,《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司徒隱,《新黨風雲》,板橋:書卷樓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司馬遼太郎作,羅逸文譯,〈場所的悲哀──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李登輝著。
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台北:國史館,民國九十一年三月。
台灣研究基金會,《一九九八台灣政經白皮書》,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三月。
台灣研究基金會、《一九九七台灣政經白皮書》,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七月。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看國發會朝野共識之政治意義〉,《中央黨部傳真通訊》,第十九期,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文宣部,一九九七年一月十六日。
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研究中心策劃,《民意戰士──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的奮鬥》,台北:民進黨中央黨部,一九八九年十月。
民進黨中央黨部選舉對策委員會,《給台灣一個機會──民進黨1995/96競選綱領》,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田弘茂,〈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經驗〉,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白佩玲,《新黨反對模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石之瑜,〈江河日下:十年大陸政策的心路歷程〉,收於:周陽山主編,《李登輝執政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石之瑜,〈江河日下:十年大陸政策的心路歷程〉,周陽山主編,《李登輝執政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石之瑜,〈新制度主義建構理性中國的成本〉,《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十一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
朱雲漢,〈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台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江宜樺,〈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的理論類型〉,《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十月。
江易平、李祖舜,《逆水而行──新黨故事》,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五日。
何洛編著,《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李登輝先生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軌跡》,基隆:生活智庫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五月。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吳乃德,〈搜尋民主化的動力──兼談民主轉型的研究取向〉,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一九八九年三月。
吳力行,《選戰》,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二零零零年九月。
吳文程,〈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台北:東吳大學,民國八十四年。
吳文程,《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吳新興,《海峽兩岸交流》,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吳燕玲,〈閣揆同意權前途坎坷,有立委揚言將會跑票〉,《新新聞周刊》,第四六五期,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二月四日至二月十日。
吳叡人,〈命運共同體的想像:自救宣言與戰後的台灣公民民族主義〉,收於:《台灣自由主義的傳統與傳承》,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印,一九九四年。
吳豐山、蘇裕夫、張文英、陳照娥,〈中華民國基本法(草案)〉,高永光編著,《修憲手冊》,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年十一月。
李大維,《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美國總統與國會間之制衡》,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台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二月。
李酉潭,〈邁向鞏固的民主:台灣案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五卷第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李建榮,《連戰風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日。
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二月十日。
李炳南、曾建元,〈第三階段憲改議題的法理分析〉,《立法院院聞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九期,台北:立法院秘書處,民國八十四年九月一日。
李炳南、曾建元,〈第四次修憲之研究──政黨政治過程與制度後果〉,《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實錄》,台北:國民大會編印,民國八十七年四月。
李炳南、曾建元,〈第四次修憲重大修憲議題的政治邏輯與法理分析〉,《憲政時代》,第二十四卷第二期,台北:中國憲法學會,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李炳南、曾建元、顏韶儀,〈蘇南成先生訪問錄〉,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五日,李炳南主持,《第五、六次修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民國九十年七月三十日。
李炳南主持,《國是會議憲政議題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台大法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八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李炳南主持,《第五、六次修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民國九十年七月三十日。
李炳南主持,《總統民選後憲政改革的發展──第四次修憲之研究》,台北:行政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十五日。
李炳南編著,《九七修憲記實》,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民國九十年七月。
李炳南編著,《不確定的憲政──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自版,一九九八年八月。
李炳南編著,《第一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自版,一九九七年八月。
李炳南編著,《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六月。
李國雄,〈非正式外交途徑:增進與非邦交國家關係的探討〉,許慶雄主編,《地球村中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
李登輝,《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二年言論選集》,台北: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李登輝,《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時代》,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印,民國八十一年八月。
李登輝,《傾聽人民的聲音──李登輝總統十年建樹,破舊立新》,台北:正中書局編印,一九九八年五月。
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
李登輝、中島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一日。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李憲榮,〈台灣民主共和國憲法草案〉,施正鋒編,《台灣憲政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李邁先,《西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三月。
李鴻禧,〈改造憲政體制之若干憲法學見解──修憲與制憲之探索〉,《憲法與憲政》,一九九七年三月,永和:自版。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沈駿主編,《當代台灣》,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九零年七月。
汪榮祖、李敖,《蔣介石評傳》,下冊,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四月二五日。
阮銘、林若雩、祝政邦、呂佳陵,《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十月十六日。
阮銘、林若雩、祝政邦、呂佳陵,《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十月十六日。
兩黨協商共識文件影本;《國大簡訊月刊》,第三二五期,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周世輔、周陽山,《中山思想新詮──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周玉蔻,《李登輝的一千天》,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
官麗嘉,《誠信──林洋港回憶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五日。
林水吉,《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的歷史見證》,台北:自版,一九九八年四月。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一九八九年三月。
林松源,〈各種新憲草案的評析〉,《開創憲政新紀元》民間憲政會議宣讀論文,台北:保衛台灣委員會,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林紀東,《國家總動員法概論》,台北:司法行政部,民國四十七年七月。
林美呈,《台灣民主化與美國人權外交政策(一九八零年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林朝和,《總統的大玩偶──蕭萬長前傳》,基隆:亞細亞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
林濁水,〈主權、法律與社會心理治療過程〉,《測量台灣新座標──林濁水文集》,三重:財團法人濁水溪文教基金會,一九九八年十月。
林濁水,《路是這樣走出來的》,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
法治斌、董保城,《中華民國憲法》,蘆洲:國立空中大學,民國八十五年八月。
邵宗海,〈「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與爭議〉,《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二月。
邵宗海,〈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夏潮基金會編,《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二月。
邱家宜,〈等了三天沒有善意回應,宋楚瑜決引爆政治大炸彈〉,台北:《新新聞周刊》,第五一三期,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一月五日至一月十一日。
邱榮舉,〈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邱榮舉,《孫中山憲政思想之研究──析論其對中央政制之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姜南揚,《台灣大轉型──四十年政改之謎》,台北:克寧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四月。
姚立明,〈一中兩國政策,可望突破兩岸僵局〉,台北:《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二十日。
姚嘉文,《我們的台灣》,San Marino:優社,二零零二年一月一日。
施明德,《施明德的政治遺囑──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答辯全文》,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月。
施明德,《施明德的政治遺囑──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答辯全文》,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月。
柳金財,《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二月。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零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一九九三年九月。
洪應灶,《中華民國憲法新論》,台北:自版,民國四十五年五月。
胡佛,〈憲政結構的流變與重整〉,《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七月。
胡開誠,《國家總動員法概論》,台北:自版,民國五十一年九月。
茅家琦主編,《80年代的台灣──1980-1989》,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七月。
苗建寅主編,《中國國民黨史(1894-1988)》,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一九九零年五月。
倪炎元,〈擺盪在內閣制與總統制之間--從憲政實踐與修憲競合歷程看台灣憲政體制定位的困境〉,《政治學報》,第二十五期,台北:中國政治學會,民國八十四年。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倪建中主編,《台灣禍福──梳理大陸與大洋之間的歷史流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夏珍,《許信良的政治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七月八日。
孫中山著,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荊知仁、謝瑞智、許勝發等一三三人,〈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修憲提案第一號〉,《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修憲提案》,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中華民國憲法修改案〉,陳必照等,《當前憲政改革方案》,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國是會議參考資料共識系列二〉,陳必照等,《當前憲政改革方案》,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馬起華,《憲法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高朗,〈從修憲後總統權力看政府體制問題〉,《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二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七二∼一九九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涂懷瑩,〈國家緊急權力與當前戒嚴〉,刁榮華主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台北:漢林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張一熙、朱新民等七十九人,〈修憲提案第一零零號〉,《第二屆國民大會第四次臨時會修憲提案(第一-一一七號)》,台北:國民大會祕書處編印,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張乃維,《國際法上人權與其保障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張川田、陳儀深、張富美等一百人,《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修憲提案》,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六月。
張玉法,《自由中國》社論,〈今天的立法院〉,程玉凰、李福鐘編註,《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四)國會改造》,新店:國史館,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張君勱,《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私版重印本,民國八十六年三月。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二月。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二月。
張俊宏,〈國發會過程記錄〉,一九九六年。電子檔。
張瑞昌、何榮幸、羅如蘭、郭淑媛,《破曉──2000陳水扁勝選大策略》,台北:時報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八月一日。
張劍寒,〈戒嚴與國家動員法制〉,刁榮華主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台北:漢林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張慧英,《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五月十五日。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佛光大學,一九九六年元月。
梅孜主編,《美台關係重要資料選編:1948.11-1996.4》,北京:時事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卷二,台北:文英堂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卷三,台北:文英堂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
許世楷,〈台灣未來的描繪〉,《台灣新憲法論》,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許世楷,〈台灣新憲法草案〉,台北:《發揚時代週刊》,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日。
許志雄,《憲法秩序之變動》,台北:自版,二零零零年十月。
許宗力,〈兩岸關係法律定位百年來的演變與最新發展──台灣的角度出發〉,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十二期,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
許信良,〈尋找新夢,追求新夢!〉,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日。
許陽明主編,《人民制憲會議實錄》,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
許陽明主編,《民主大憲章實錄》,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郭正亮,〈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八月。
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日。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8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五月。
陳水扁,《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沉思》,台北:圓神出版社,二零零一年。
陳玉璽著,段承璞譯,《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
陳仲文、顏韶儀,〈江文如小姐訪問錄〉,二零零零年九月二十五日,李炳南主持,《第五、六次修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民國九十年七月三十日。
陳宏銘,《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結構制約與路徑依循下的選擇》,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七月。
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十月。
陳峰強、范玉周,《陳水扁與台灣民進黨》,北京:群眾出版社,二零零零年十一月。
陳素芬,《修出新國家?──我國憲法回應國家定位變化的規範與變遷策略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零零零年一月。.
陳婉真,《草山小蛇與民進黨的頭人們──許信良主導通敵賣台記》,台北:陳婉真服務處,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陳朝建,《以現代立憲主義論台灣民間社會的制憲運動(1986-199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六年五月。
陳陽德、衛芷言,《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陳新民,〈戒嚴法制的檢討〉,《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台北:自版,民國八十年一月
陳新民,《1990年~2000年台灣修憲紀實──十年憲政發展之見證》,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零零二年二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自版,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陳滄海,《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改的例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四月。
陳維曾,《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戰後台彎經濟發展與經貿法律體系互動之考察》,台北:元照出版公司,二零零零年七月。
陳儀深,〈偶然或必然?──1997年台灣修憲過程中的政黨合作路線檢討〉,《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實錄》,台北:國民大會編印,民國八十七年四月。
陳德昇,《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陳鏡仁、陳金德、李炳南、江文如、蔡正元等一二九人,〈修憲提案第三號〉,《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修憲提案》,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八十九年四月。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十月一日。
傅正、蘇永欽、洪冬桂,〈「國會改革問題」議題總結報告〉,國是會議實錄編輯小組編,《國是會議實錄》,上輯,台北:國是會議秘書處,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六。
報》,台北,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三十一日。
彭明敏,〈台灣未來政治制度的理想與課題〉,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彭明敏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一九九五年一月。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民國七十七年五月。
曾建元,〈九零年代國民黨主導台灣憲政改革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五卷第一
曾建元,〈五五修憲──中央政府體制問題之分析〉,《立法院院聞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九期,台北:立法院秘書處,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一日。
曾建元,〈以商圍政、以民逼官?──兩岸政經關係與台商政策〉,新店:《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六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九年七月。
曾建元,〈台灣一九九七年修憲後憲政體制的爭議問題與因應對策〉,《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十九期,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二零零一年夏秋季。
曾建元,〈民族主義、民主轉型與憲政改革──一九九零年代台灣憲政改革研究方法論〉,《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七卷第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曾建元,〈動員戡亂時期台灣憲法變遷的歷史回顧〉,《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十期,淡水:淡江大學,民國九十一年三月。
曾建元,〈國會全面改選之法律依據〉,高雄:《台灣時報》,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版二。
曾建元,〈國會制度改革之比較研究〉,《全國律師月刊》,第三卷第九期,台北: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日。
曾建元,〈第三階段修憲後中央政府體制之研究(續)〉,台北:《憲政評論》,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十五日。
曾建元,〈黃煌雄先生訪問錄〉,一九九五年五月,李炳南編著,《不確定的憲政──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自版,一九九八年八月。
曾建元,〈論民進黨轉型及其憲改策略之轉變──1994-1996〉,《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六卷第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
曾建元,〈歷史制度論探原〉,《世新大學學報》,第十一期,台北:世新大學,民國九十年十月。
曾建元、葉淑媚、許素惠、聶松齡,〈郭正亮先生訪問錄〉,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日。
曾建元、顏韶儀,〈蔡正元先生訪問錄〉,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日,李炳南主持,《第五、六次修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民國九十年七月三十日。
曾曾旂,《中華民國第一、二屆國民大會兩次臨時會修憲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
游盈隆,〈民主鞏固與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收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十月。
程玉凰、李福鐘編註,《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四)國會改造》,新店:國史館,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華力進,《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一月。
黃年,《李登輝的憲法變奏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一月。
黃村力,《憲法之國家緊急權研究》,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五月。
黃國昌,《決鬥者──李登輝》,台北:克寧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黃華,〈我永遠感念的堂兄恩師〉,《民主老先覺──黃信介紀念文集》,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黃信介紀念文集小組編印,二零零零年八月二十日。
黃煌雄,《戰略──台灣向前行》,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五日。
黃嘉樹,《台灣能獨立嗎──透視台獨》,北京:True Win International Inc.,一九九四年。
黃豪聖,《台灣政黨轉型現象之研究──從新制度論角度分析》,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黃錦堂,〈論省與直轄市之自治──一省二市之困難以及克服〉,《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之研究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六月。
黃鴻釗,《東歐簡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黃麗玲,《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新黨政策會《新黨關於「國大定位」問題參考資料》,台北:新黨政策會編印,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七日。
新黨砲沫連線,〈國大虛級化,留會不留人--教教國、民兩黨怎要改革國會〉,《新黨關於「國大定位」問題參考資料》,台北:新黨政策會編印,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七日。
楊國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經過〉,丘宏達主編,《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
楊皓清,《憲法變遷與修憲政治──民主轉型國家的因應策略及其侷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五月。
楊舒媚,〈凍結國大選舉張俊宏是急先鋒〉,台北:《新新聞周報》,第六五三期,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至十五日。
葉俊榮,〈美國憲法變遷的軌跡:司法解釋與憲法修正的兩難〉,《美國月刊》,第三卷第九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台北:自版,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裘兆琳,〈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華府、北京與台北之決策失誤檢討〉,林正義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一九九五─一九九七》,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二零零一年五月。
雷震,《制憲述要》,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十五日。
管碧玲,《民族主義與台灣政黨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四年七月。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劉子琦、楊開雲,〈「黨國威權體制轉型」問題之探討〉,《東海學報》,第三十九卷第五分冊,台中:東海大學,民國八十七年八月。
劉進慶,《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陳豔紅譯),台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劉憶如(發行),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蔣中正著,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一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蔡玲、Ramon H. Myers(馬若孟)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鄭敦仁、海格德(Stephan Haggard),〈台灣政權的轉變--理論與比較觀點〉,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一年。
鄧丕雲,《八零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盧義輝,《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十一月。
蕭全政,〈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主義的政經轉型〉,《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
英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蕭新煌、黃世明、翁仕杰,〈百年來台灣社會力的浮沉與轉型〉,收錄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
賴士羽編,《審判國民黨──美麗島事件真象》,台北:台灣文藝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戴季陶,〈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三民主義研究重要文獻》,台北:陽明山莊,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薛化元,《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研究》,新莊:稻禾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二月。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板橋:稻鄉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II(1979-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V(1989-1994)》,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
謝政道,《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零零一年六月。
謝瑞智,《憲法新視界》,台北:自版,二零零一年元月。
鍾國允,〈呂亞力先生訪問錄〉,民國八十年三月二十七日。
鍾國允,《我國現行憲法上二元領導型態之研究──析論總統之職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顏尹謨,〈如何充實臨時條款──解決憲政危機的治標途徑〉,《憲法與人權──戒嚴體制下的危機》,永和:自版,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顏明聖、李炳南、郎裕憲,〈國會制度改革之研究〉,顏明聖、李炳南《國會改革方案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一月。
顏錦福,《台灣人出頭天》,台北:台灣新紀元雜誌社,一九九二年七月。
蘇子喬,〈周育仁先生訪問錄〉,二零零零年一月二十六日,蘇子喬,《法國第五共和與台灣當前憲政體制之比較:動機、結構與結果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蘇永欽,〈總統選舉後的憲政展望〉,台北:《理論與政策》,第十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蘇嫻雅,《尤清前傳》,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台灣時報》
《民眾日報》
《自由時報》
《青年日報》
《聯合報》
《中時晚報》。
《中國時報》。
《自立晚報》。
Anderson, Benedict(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Benedict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 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Birch, Anthony H.,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Modern Democracy”, London: Routledge, 1993.
Bloch, Julia Chang, Commercial Diplomacy, in: Ezra F. Vogel eds., LIVING WITH CHINA: U.S.-
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7.
Breton, Raymond, ‘From Ethnic to Civic Nationalism: English Canada and Quebec’, in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 “Ethni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Cheng Tun-jen (鄭敦仁)and Stephan Haggard, ‘Regim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ed., “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2.
Clough, Ralph(高立夫)著,艾思明譯,《海島中國》,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三十日。
Cohen, Marc J.,” Taiwan at the crossroads: human right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on the beautiful island”, Washington: Asia Resource Center. 1998.
Collier, Ruth B. and David Collier, “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Critical Junctures, the Labor Movement, and Regime Dynamics in Latin Americ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Dahl, Robert A.(道爾)著,張明貴譯,《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
Dawisha, Karen, ‘Democratiz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search Concepts and Methodologies’, in Karen Dawisha and Bruce Parrott ed., “Democratization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Postcommunist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Di Palma, Giuseppe, TO CRAFT DEMOCRACIES: AN ASSAY ON DEMOCRATIC TRANS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Duverger(迪韋爾熱)著,雷競旋譯,《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Duverger, Maurice著,羅靜如、鍾國允譯,〈一個新的政治系統模型:半總統制政府〉,《憲政時代》,第十七卷第二期,台北:中國憲法學會,民國八十年十月。
Gellner, Ernest(艾尼斯特‧葛爾納)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二零零一年八月。
Geoffroy, Claude著,黃發典譯,《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
Giovanni Sartori(薩托利)著,雷飛龍譯,《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二零零零年五月。
Gold, Thomas B.(高棣民)著,胡煜嘉譯,《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Habermas, Jürgen(尤爾根‧哈貝馬斯)著,郭官義、李黎譯,《認識與興趣》,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
Hughes, Christopher, “Taiwan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997.
Huntington, Samuel P.(塞謬爾‧杭廷頓)著,劉軍寧譯,《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九月。
Immergut,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26(1), Mar. 1998, Los Altos: Geron-X, Inc. 1998.
Karl, Terry Lynn, ‘Dilemmas of Democrat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3, no.1 , New York: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0.
Kissinger, Henry A.(季辛吉),《季辛吉回憶錄──中國問題全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譯印,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Kissinger, Henry A.(季辛吉),顧淑馨、林添貴譯,《季辛吉──大外交》,下冊,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一月。
Koelble, Thomas A.,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7: no.2, New York: Political Science Program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Jan. 1995.
Krasner, Stephen D.,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16, no.1, New York: Political Science Program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84.
Krasner, Stephen D., ‘Sovereignt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21, no.2,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8.
Krasner, Stephen D.,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1), New York: Political Science Program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84.
Krasner, Stephen D., “Sovereignt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2),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8.
Lijphart, Arend, ‘Constitutional Choices for New Democracies’, in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 Platt ner, ed.,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Democrac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 “Problem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Linz, “The Breakdown of Democratic Regimes: Crisis, Breakdown and Reequilibra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 “Problem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 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Linz, Juan J.,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A review of strategic and inter national studies”, vol.13, no.3,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1990.
Linz, Juan J.著,陳文俊譯,〈極權與威權政權〉,F. I. Greenstein﹑N. W. Polsby主編,《總體政治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七月。
Linz, Juan, ‘Democracy: Presidential or Parliamentary.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 in 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 eds.,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 vol. 1,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Linz, Juan, “The Breakdown of Democratic Regimes: Crisis, Breakdown and Reequilibration”, 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Lipset, Seymour Martin(李普塞)著,張明貴譯,《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一月三十日。
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eb. 2000.
March ,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no.3, Washingt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Sep. 1984.
March ,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9.
Matthew Soberg Schugart and John M. Carey,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 Constitutional Design and Electoral Dyna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Mengin, Françoise, ‘State and Identity’, Steve Tsang and Hung-mao Tien ed.,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China”,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Moore, Barrington(巴林頓‧摩爾)著,拓夫譯,《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現代世界誕生時的貴族與農民》,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二月。
Norgarrd, Asbjorn Sonne, “Rediscovering Reasonable Rationality i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9,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O’Donnell, Guillermo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 1986.
Peters, B. Guy,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ory and Method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1999.
Pogany, Istvan, ‘Constitution Making or Co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Post-Communist Society?’, Richard Bellamy and Dario Castiglione ed., “Constitutionalism in Transformation: Europpean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Pollack, Jonathan D.(喬納森‧D‧波拉克)著,高士華譯,〈對美國的開放〉,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Potter, David, David Goldbalt, Margaret Kiloh, Paul Lewis合著,王謙、李昌麟、林賢治、黃惟饒合譯,《民主化的歷程》,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二零零零年五月。
Preuss, Ulrich K., ‘Patterns of Co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in Eastern Europe’, in Joachim Jens Hesse and Nevil Johnson eds., “Constitutional Policy and Change in Europ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rzeworski, Adam,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in Guillermo O’Donnell,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Laurence Whitehead ed.,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Rousseau, Jean(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Rustow, Dankwart,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Towards a Dynamic Model’,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 No.3, New York: Political Science Program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70.
Schugart, Matthew Soberg and John M. Carey,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 Constitutional Design and Electoral Dyna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Schumpeter, Joseph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Routledge, 1996.
Skocpol, Theda(斯科克波)著,劉北成譯,《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二月。
Skocpol, Theda, ‘Bringing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Theda Skoc pol , D. Rueschmeyer, Peter Evans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Smith, Anthony D., “National Identity”, Reno: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1991.
Sørensen, Georg(索倫森)著,李酉潭、陳志瑋譯,《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
Soros, George(索羅斯)著,聯合報編譯組譯,《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Stinchcombe, Arthur L, “Constructing Social Theor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Taylor, Jay(陶涵)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十月一日。
Thelen, Kathleen and Seven Steinmo, ''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e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 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Tilly, Charles, ‘Warmaking and State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Peter R.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Weber, Max(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tr,)‘The Nation’ in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 “Nation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Weber, Max(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tr,)‘The Nation’ in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 “Nation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Weber, Max(韋伯)著,簡惠美、吳乃德、康樂、胡昌智、張炎憲譯,康樂編譯,《支配的類型──
Weber, Max(馬克斯‧韋伯)著,顧忠華譯,《社會學基本概念》,台北:遠流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
Yeh, Jiunn-rong, ‘Emerging New Functions of Constitution in Transitional States’, “Constitutionalism Universalism and Democracy”, The Fif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stitutional Law, Rotterdam: Erasmus University, Faculty of Law, July 12-16 1999.
亨利‧馬爾賽文、格爾‧范德唐著,陳云生譯,《成文憲法的比較研究》,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零年八月。

備註

1.內文頁碼從P15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