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譚道淵等呈
批譚道淵等呈
公牘
001/02/11
1912/02/11
47
批譚道淵等呈(附原呈)(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一日(註二)
着交財政部詳細調查。如有可採,仰與實業部互商辦理。總統批。
附:譚道淵等原呈大總統鈞鑒:
前鎮軍內秘書長譚道淵謹上。竊以蘇滬光復後,即經委員調查兩淮鹽政,旋復推舉張季直總其成,兩月於茲,訖無成效。而凡恃鹽為業者,無不恐慌,人多疵議其後。倘其法果善耶,當知國民程度,可與圖成,難與慮始,毅然行之可也。其法固未善耶,則當徵集眾見,以求速成,急籌巨款,以濟軍用。不當久不揭曉,徒令民心不安,致誤大局也。
道淵以為兩淮鹽務,自漢及清變法屢矣,要不外夫官運商銷,商運官督。若就場徵稅,雖經劉晏行之於唐,軍用賴之,然其時勢有不同也。何也?當唐大亂,鹽運久廢,民皆淡食,任商所之,無往不利。迨後銷勢無憑,眾商麕集一隅,而商以困。其他缺鹽之處,商又居奇,而民亦困。商民既困,官不流通,而官亦與俱困。是法固可利於一時。決不利於久遠也。何也?鹽之為體,極為笨重,鹽之為用,極其板滯。故曾國藩有云:辦鹽務者,宜板不宜活;見道語也。今若仿劉晏之法,難免不蹈前轍。況今岸銷省分債鹽尚多,鄰省之鹽皆可以至。縱令任商所之,我恐商人必懷疑懼,裹足不前,不徒虛費時日哉。
愚以為曾國藩之法,有三大利亦有三大害。苟能因其利而去其害可也,奚必全行改革。何謂三大利?一曰利國。查近年所收厘課,較之嘉道之間增款不下千萬,而票值弗論矣。今當改革之初,百廢待舉,需餉甚巨,不於此項籌餉,將焉籌?擬請加添新票一千張,每值六千兩,招商承買,舊商願買者聽,合計可售六百萬兩,以濟急需。而新舊商人,諒必悅服,及凡恃鹽為生活者,亦必歡迎。籌餉之策,莫妙如此。一曰便民。夫票鹽分岸督銷,原患奸商居奇,民苦淡食。故脫銷之患,責在商人,而居奇之弊,責在官長。鹽到省界,先經掣驗派檔,一經派定,不論遠近,售價為一。民無缺鹽之患,亦無食貴之虞,可謂平治之道矣。一曰恤商。查票鹽到岸,遠有二千餘里,成本一萬餘金,商人危險在在可虞。以故責令督銷局代為交易,先交成本。後除課厘,間有行戶倒閉虧空,代為追償,或因江河遇險淹消,亦歸地方官詳請補運,免繳半厘。又以長江、內河情形不一,故於十二圩設棧,為場運兩商交易之點,沿途各有舢板為之保護,以利運道,是以商民稱便。此三利之說也。何謂三弊?一引界宜化除也。夫引界之弊,乃原鹽稅未能統一於國,以故產鹽省分各爭引地,分立界限,而設緝私,擾害民生,虛縻餉項,真不通之極弊也。今宜通飭各省化除引界,取消緝私,順商之情,聽民願食,所有鹽稅,權其輕重,統歸國家財政,即或協濟地方,亦必由中央財政量予分留。如此則民怨消,縻費省,而國庫增矣,誠一舉而數善備焉。一桶價宜改銀幣也。查灶戶收鹽貯桶,場商以錢易之,價有一定,名曰桶價。從前錢價高,柴米低,則灶戶利。近年錢價賤,柴米貴,而灶戶困,而商人則較前獲利尤豐,誠為偏苦不仁之政。以故兩淮缺產借運東蘆,而兩淮灶戶日食不謀,任受鞭撻,走避他鄉,亦可哀也。今宜改定桶價,易錢幣為銀幣,優視灶戶,則產額可增。且桶價為鹽戶交易之樞紐,桶價改銀幣,則凡交易收支款項亦必一律更改,如此則幣制一而積弊除,誠善政也。一衙役宜改員司也。天下衙蠹之害,夫人而知之。而鹽務為尤甚,夫人而能言之矣。今擬改鹽運司為監督署,十二圩鹽棧為轉運署,內所有倚鹽為蠹,則盡去之。其候補人員,擇其良者以員司錄用,分別各局卡而去留之。總期有條不紊,興利除弊而已。如此似較全行翻復易於就理,即於千百萬仰鹽為活之人民,亦必歌頌而歡然樂從矣。
以上變通辦法,為因舊制之宜而去其弊,而於運商加票,可以急籌巨款。大凡主持政策,務必統籌全局,計其久遠,因民之利而利之,庶乎可也。苟或惟利是圖,不恤民困,盛宣懷之所以亡清也。況乎所圖未必全夫為國,不過予智自雄,私心自用,又安可哉。吾民困於專制之虐,日思改革。茲幸大總統莅總百揆,無不引領而望新政,以安民心。是誠千鈞一髮之秋,不容稍忽。或有不慎,民心失望,恐如順水之波,轉思清澤,則中原之鹿,終不易逐也。此項鹽務改革,關係極大,務祈大總統衡鑒,擇善而從,以安天下為急務。是則道淵所為不避疑忌而抒血誠者也。是否有當,伏乞監察採擇施行。並祈批示祇禱。中華民國元年二月日。
(註一) 據黨史會藏抄件。
(註二) 此件所標時間係收到譚道淵等呈文的日期。
國父全集
第六冊
016-018
飭江蘇都督轉飭南洋印刷廠職員迅辦交代令(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一日
據該都督呈稱:南洋印刷廠確屬江蘇財產,含省有之性質,今政府既需借用,自無不可,請令行該都督存案,轉飭遵辦。並據該廠總理茅乃登及廠員公稟:以該廠自茅乃登接管後,並未領有官款,請將茅乃登接辦後籌墊及積欠職員工役薪資等分別給還前來。查該廠既係江蘇產業,自應由政府借用,合行令仰該都督遵照,迅即轉飭該廠職員,尅日清算款項,整理簿籍,將全廠事務妥交本府印鑄局長黃復生管理。至該廠經理茅乃登所墊之款及積欠職員工役薪資,應俟交代時由接收職員體察情形酌量辦理,固不可累及私人,亦不能濫支公帑,並將此意轉飭知之。此令。
(註一) 據「臨時政府公報」第十三號(民國元年二月十一日)。
批譚道淵等呈(附原呈)(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一日(註二)
着交財政部詳細調查。如有可採,仰與實業部互商辦理。總統批。
附:譚道淵等原呈
大總統鈞鑒:
前鎮軍內秘書長譚道淵謹上。竊以蘇滬光復後,即經委員調查兩淮鹽政,旋復推舉張季直總其成,兩月於茲,訖無成效。而凡恃鹽為業者,無不恐慌,人多疵議其後。倘其法果善耶,當知國民程度,可與圖成,難與慮始,毅然行之可也。其法固未善耶,則當徵集眾見,以求速成,急籌巨款,以濟軍用。不當久不揭曉,徒令民心不安,致誤大局也。
道淵以為兩淮鹽務,自漢及清變法屢矣,要不外夫官運商銷,商運官督。若就場徵稅,雖經劉晏行之於唐,軍用賴之,然其時勢有不同也。何也?當唐大亂,鹽運久廢,民皆淡食,任商所之,無往不利。迨後銷勢無憑,眾商麕集一隅,而商以困。其他缺鹽之處,商又居奇,而民亦困。商民既困,官不流通,而官亦與俱困。是法固可利於一時。決不利於久遠也。何也?鹽之為體,極為笨重,鹽之為用,極其板滯。故曾國藩有云:辦鹽務者,宜板不宜活;見道語也。今
國父全集一六
若仿劉晏之法,難免不蹈前轍。況今岸銷省分債鹽尚多,鄰省之鹽皆可以至。縱令任商所之,我恐商人必懷疑懼,裹足不前,不徒虛費時日哉。
愚以為曾國藩之法,有三大利亦有三大害。苟能因其利而去其害可也,奚必全行改革。何謂三大利?一曰利國。查近年所收厘課,較之嘉道之間增款不下千萬,而票值弗論矣。今當改革之初,百廢待舉,需餉甚巨,不於此項籌餉,將焉籌?擬請加添新票一千張,每值六千兩,招商承買,舊商願買者聽,合計可售六百萬兩,以濟急需。而新舊商人,諒必悅服,及凡恃鹽為生活者,亦必歡迎。籌餉之策,莫妙如此。一曰便民。夫票鹽分岸督銷,原患奸商居奇,民苦淡食。故脫銷之患,責在商人,而居奇之弊,責在官長。鹽到省界,先經掣驗派檔,一經派定,不論遠近,售價為一。民無缺鹽之患,亦無食貴之虞,可謂平治之道矣。一曰恤商。查票鹽到岸,遠有二千餘里,成本一萬餘金,商人危險在在可虞。以故責令督銷局代為交易,先交成本。後除課厘,間有行戶倒閉虧空,代為追償,或因江河遇險淹消,亦歸地方官詳請補運,免繳半厘。又以長江、內河情形不一,故於十二圩設棧,為場運兩商交易之點,沿途各有舢板為之保護,以利運道,是以商民稱便。此三利之說也。何謂三弊?一引界宜化除也。夫引界之弊,乃原鹽稅未能統一於國,以故產鹽省分各爭引地,分立界限,而設緝私,擾害民生,虛縻餉項,真不通之極弊也。今宜通飭各省化除引界,取消緝私,順商之情,聽民願食,所有鹽稅,權其輕重,統歸國家財政,即或協濟地方,亦必由中央財政量予分留。如此則民怨消,縻費省,而國庫增矣,誠一舉而數善備焉。一桶價宜改銀幣也。查灶戶收鹽貯桶,場商以錢易之,價有一定,名曰桶價。從前錢價高,柴米低,則灶戶利。近年錢價賤,柴米貴,而灶戶困,而商人則較前獲利尤豐,誠為偏苦不仁之政。以故兩淮缺產借運東蘆,而兩淮灶戶日食不謀,任受鞭撻,走避他鄉,亦可哀也。今宜改定桶價,易錢幣為銀幣,優視灶戶,則產額可增。且桶價為鹽戶交易之樞紐,桶價改銀幣,則凡交易收支款項亦必一律更改,如此則幣制一而積弊除,誠善政也。一衙役宜改員司也。天下衙蠹之害,夫人而知之。而鹽務為尤甚,夫人而能言之矣。今擬改鹽運司為監督署,十二圩鹽棧為轉運署,內所有倚鹽為蠹,則盡去之。其候補人員,擇其良者以員司錄用,分別各局卡而去留之。總期有條不紊,興利除弊而已。如此似較全行翻復易於就理,即於千百萬仰鹽為活之人民,亦必歌頌而歡然樂從矣。
公牘(上) 民國元年二月 一七
以上變通辦法,為因舊制之宜而去其弊,而於運商加票,可以急籌巨款。大凡主持政策,務必統籌全局,計其久遠,因民之利而利之,庶乎可也。苟或惟利是圖,不恤民困,盛宣懷之所以亡清也。況乎所圖未必全夫為國,不過予智自雄,私心自用,又安可哉。吾民困於專制之虐,日思改革。茲幸大總統莅總百揆,無不引領而望新政,以安民心。是誠千鈞一髮之秋,不容稍忽。或有不慎,民心失望,恐如順水之波,轉思清澤,則中原之鹿,終不易逐也。此項鹽務改革,關係極大,務祈大總統衡鑒,擇善而從,以安天下為急務。是則道淵所為不避疑忌而抒血誠者也。是否有當,伏乞監察採擇施行。並祈批示祇禱。中華民國元年二月日。
(註一) 據黨史會藏抄件。
(註二) 此件所標時間係收到譚道淵等呈文的日期。
飭陸軍部飭所有北伐軍改名討虜軍令(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一日
現在北軍既已贊同共和,從此南北一家,必無自相攻擊之理。如有執迷不悟,反抗共和者,是為南北之公敵,中華之蟊賊,我共和民國神聖軍人,自應同心戮力,大張撻伐,以殲丑類,而竟全功。茲據北軍贊同共和,深堪嘉許,應由貴部飭所有北伐軍悉改名為討虜軍,以符名實,而免誤會為要。此令。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
(註一) 據許師慎:國父當選臨時大總統實錄,下冊,頁二五。
飭財政部核辦沈秉荃呈請代招銀行股本令(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
臨時大總統令:據沈秉荃禀請自願分赴海內外各商埠承募公債,並代招中國銀行股本等情前來。查公債一項,前據該部來呈,當經批准派令湯壽潛前往南洋勸募在案,應無庸議。至所請代招銀行股本一節,是否可行,合行令仰該部核辦。原禀附發。此令。財政部總長陳錦濤知照。計發沈秉荃原禀一件。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
(註一) 據黨史會藏抄件。
國父全集 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