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錫麟起義於安慶,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旋被執遇害
徐錫麟起義於安慶,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旋被執遇害
民國紀元前五年
丁未
一九○七年
五月二十六日
七月六日
42
徐錫麟字伯蓀,浙江會稽東浦鄉人,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冬,在滬入光復會,與蔡元 培、陶成章相過從,密謀革命。歸紹興後,乃從事會黨之聯絡,盡交其豪魁。又與同志設大通 師範學校於本籍,普通科目外,尤重兵式體操,六閱月而課畢。由是各地志士雲集其間,勢力 益盛。錫麟惡空言革命,擬從謀取政權,以傾覆滿清,故納貲捐道員,借捷徑以實行之。分發 至皖,任事精敏有為,見知於巡撫恩銘,任安徽巡警學堂會辦,尋又加授陸軍學校監督之職。 方謂權勢日重,大有可為。惟因其行為奇特,為校中收支委員顧松所疑,讒之於恩銘;恩銘不 信,召錫麟笑語之曰:「人言汝為革命黨,汝其好自為之!」錫麟答曰:「大帥明鑒」。自是 內不自安,而急欲發動之心益切。錫麟原與秋瑾約,皖、浙二省同時舉義;時秋瑾在浙運動已 告成熟,派陳伯平來往浙、皖之間,約錫麟尅日大舉。五月初旬,伯平偕馬宗漢(子畦)同至 安慶,寓於錫麟公館,日夜謀舉事。旋悉事已洩露,江督端方電告恩銘,囑其嚴防。錫麟等迫 不及待,遂定舉義期為是月二十八日,乃巡警學堂第一班學生舉行畢業典禮之期。擬乘機盡殺 恩銘及諸滿員,此外文武各官可不鞭策而就範;待事成即溯江直下,襲取南京為根據地。會恩 銘以二十八日須祝幕府張次山母壽,令改期為二十六日,錫麟不得已從之。惟以時日太促,所 約他處同志多未至,皖省軍界同志亦未與聞。遂遽偕伯平、宗漢數人倉促發難。
屆期,恩銘偕藩、臬兩司依次就座,錫麟著警服,立階上,伯平、宗漢立堂側,先由官生等 列隊行鞠躬禮,恩銘回答畢,兵生正擬行禮,錫麟遽向前行舉手禮,呈學生名冊於案上,大呼 曰:「回大帥,今日有革命黨起事!」恩銘愕然詢曰:「徐會辦從何得此信?」語未畢,伯平 即趨前猛擲一彈,未爆;恩銘驚起。錫麟曰:「大帥勿驚,這個革命黨,職道當為大帥拿 到。」恩銘問「何人」?錫麟出手槍,直擊恩銘,曰:「職道即是。」宗漢、伯平亦持槍射 擊,恩銘身中七彈。文巡捕陸永頤身受五槍,死之。武巡捕車德文重傷,道員巢鳳傷腿,首府 龔鎮湘傷背,收支委員顧松被擊斃,餘皆奔散。恩銘由左右負入轎中,舁回撫署即死。是時錫 麟拔刀臨禮堂,拍案大呼曰:「撫臺已被刺,快從我革命!」諸生驚愕不知所為。錫麟率伯 平、宗漢二人,左執刀、右持槍,橫目視諸生,大呼「立正,向左轉,開步走!」急行入軍械 局,冀奪械大舉。學生有中途棄槍逸去者,從入軍械局僅三十餘人。錫麟入據後,命伯平守前 門,宗漢守後門,將護勇盡行殺死,先取局中所存新舊槍砲試用,不得手,復命開倉取槍械子 彈,覓匙不得,僅將巨砲五門運出裝彈,亦缺機鐵一塊,遍尋無着,而清兵已大集矣。軍械局 在城西朱子巷,毗連民房,清捕緝營管帶杜春林及巡防營標統劉貞等,嚴密包圍,自十二時戰 至下午四時,伯平戰死,錫麟、宗漢及學生十數人皆被捕。復於錫麟寢室內起出光復軍大旗一 面,子彈四箱,槍械多枝,刀三十把,討虜大元帥印一顆,光復會軍政府告示百餘張,並黨人 書信八件。是役清兵勇死傷百餘人。
錫麟被逮,解至督練公所,由藩司馮煦、臬司聯裕審訊。馮煦曰:「恩撫待汝厚,何無心肝 乃爾?」錫麟曰:「恩撫待我,私惠也;我之刺彼,乃天下之公憤也。」聯裕更偽稱「恩撫未 死,明日當親訊爾。」錫麟聞言氣沮,垂首不語。聯裕繼曰:「爾知罪否?明日將剖爾心 肝。」錫麟悟而大笑,改稱恩銘號曰:「然則新甫死矣,新甫死,我志償,即碎身萬段,亦所 甘心,區區心肝,何屑顧及?」復指聯裕曰:「爾幸不死!」聯裕大震,幾踣。錫麟又曰: 「殺爾固無濟,我本擬先殺恩銘,次端方,次鐵良、良弼也。」嗣作供詞千餘言,慷慨淋漓。 遂於當日晚間就義於撫署東轅門外,心肝被挖,祭恩銘,時三十五歲。臨刑前,先拍小影,而 神色自若曰:「功名富貴,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憾矣!」宗漢繫獄五十日,至七月十 六日,亦就義於安慶獄前。(註二十)
(註二十)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三四──五○頁。
國父年譜
上冊
0324-0327
港,輾轉逃往南洋;子瑜為是役主動人,抵港後,被香港華民政務司勒令離境;孫穩輾轉至港,則被清吏以擄刼之罪控於港政府,涉訟數月,卒被引渡,解回廣州,慷慨就義。(註十八)
五月十二日(六月二十二日)吳敬恆、張人傑、李煜瀛主辦之「新世紀」在巴黎刊行。
留法學生李煜瀛(石曾)及留英之吳敬恆,在巴黎刊行新世紀報,而經濟上惟一之供應者,則為張人傑。每週發行一次。報內附設華文印刷所,出版品有世界大事、世界六十名人、鳴不平、夜未央、新世紀叢書諸種,均屬開發民智提倡人道之作。世界六十名人像之印刷,尤為精美。「新世紀」發刊之宗旨,在其第一號「趣意」第一項云:「本報議論,皆憑公理與良心發揮,冀為一種刻刻進化,日日更新之革命報。」(註十九)
五月二十六日(七月六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旋被執遇害。
徐錫麟字伯蓀,浙江會稽東浦鄉人,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冬,在滬入光復會,與蔡元培、陶成章相過從,密謀革命。歸紹興後,乃從事會黨之聯絡,盡交其豪魁。又與同志設大通師範學校於本籍,普通科目外,尤重兵式體操,六閱月而課畢。由是各地志士雲集其間,勢力
(註十八)鄧慕韓:「孫中山先生傳記」;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一六八頁。
(註十九) 巴黎「新世紀」第一號(中央黨史會藏)。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五年(一九○七) 四十二歲 三二四
益盛。錫麟惡空言革命,擬從謀取政權,以傾覆滿清,故納貲捐道員,借捷徑以實行之。分發至皖,任事精敏有為,見知於巡撫恩銘,任安徽巡警學堂會辦,尋又加授陸軍學校監督之職。
方謂權勢日重,大有可為。惟因其行為奇特,為校中收支委員顧松所疑,讒之於恩銘;恩銘不信,召錫麟笑語之曰:「人言汝為革命黨,汝其好自為之!」錫麟答曰:「大帥明鑒」。自是內不自安,而急欲發動之心益切。錫麟原與秋瑾約,皖、浙二省同時舉義;時秋瑾在浙運動已告成熟,派陳伯平來往浙、皖之間,約錫麟尅日大舉。五月初旬,伯平偕馬宗漢(子畦)同至安慶,寓於錫麟公館,日夜謀舉事。旋悉事已洩露,江督端方電告恩銘,囑其嚴防。錫麟等迫不及待,遂定舉義期為是月二十八日,乃巡警學堂第一班學生舉行畢業典禮之期。擬乘機盡殺恩銘及諸滿員,此外文武各官可不鞭策而就範;待事成即溯江直下,襲取南京為根據地。會恩銘以二十八日須祝幕府張次山母壽,令改期為二十六日,錫麟不得已從之。惟以時日太促,所約他處同志多未至,皖省軍界同志亦未與聞。遂遽偕伯平、宗漢數人倉促發難。
屆期,恩銘偕藩、臬兩司依次就座,錫麟著警服,立階上,伯平、宗漢立堂側,先由官生等列隊行鞠躬禮,恩銘回答畢,兵生正擬行禮,錫麟遽向前行舉手禮,呈學生名冊於案上,大呼曰:「回大帥,今日有革命黨起事!」恩銘愕然詢曰:「徐會辦從何得此信?」語未畢,伯平即趨前猛擲一彈,未爆;恩銘驚起。錫麟曰:「大帥勿驚,這個革命黨,職道當為大帥拿到。」恩銘問「何人」?錫麟出手槍,直擊恩銘,曰:「職道即是。」宗漢、伯平亦持槍射
國父年譜民元前五年(一九○七)四十二歲三二五
擊,恩銘身中七彈。文巡捕陸永頤身受五槍,死之。武巡捕車德文重傷,道員巢鳳傷腿,首府龔鎮湘傷背,收支委員顧松被擊斃,餘皆奔散。恩銘由左右負入轎中,舁回撫署即死。是時錫麟拔刀臨禮堂,拍案大呼曰:「撫臺已被刺,快從我革命!」諸生驚愕不知所為。錫麟率伯平、宗漢二人,左執刀、右持槍,橫目視諸生,大呼「立正,向左轉,開步走!」急行入軍械局,冀奪械大舉。學生有中途棄槍逸去者,從入軍械局僅三十餘人。錫麟入據後,命伯平守前門,宗漢守後門,將護勇盡行殺死,先取局中所存新舊槍砲試用,不得手,復命開倉取槍械子彈,覓匙不得,僅將巨砲五門運出裝彈,亦缺機鐵一塊,遍尋無着,而清兵已大集矣。軍械局在城西朱子巷,毗連民房,清捕緝營管帶杜春林及巡防營標統劉貞等,嚴密包圍,自十二時戰至下午四時,伯平戰死,錫麟、宗漢及學生十數人皆被捕。復於錫麟寢室內起出光復軍大旗一面,子彈四箱,槍械多枝,刀三十把,討虜大元帥印一顆,光復會軍政府告示百餘張,並黨人書信八件。是役清兵勇死傷百餘人。
錫麟被逮,解至督練公所,由藩司馮煦、臬司聯裕審訊。馮煦曰:「恩撫待汝厚,何無心肝乃爾?」錫麟曰:「恩撫待我,私惠也;我之刺彼,乃天下之公憤也。」聯裕更偽稱「恩撫未死,明日當親訊爾。」錫麟聞言氣沮,垂首不語。聯裕繼曰:「爾知罪否?明日將剖爾心肝。」錫麟悟而大笑,改稱恩銘號曰:「然則新甫死矣,新甫死,我志償,即碎身萬段,亦所甘心,區區心肝,何屑顧及?」復指聯裕曰:「爾幸不死!」聯裕大震,幾踣。錫麟又曰: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五年(一九○七) 四十二歲 三二六
「殺爾固無濟,我本擬先殺恩銘,次端方,次鐵良、良弼也。」嗣作供詞千餘言,慷慨淋漓。
遂於當日晚間就義於撫署東轅門外,心肝被挖,祭恩銘,時三十五歲。臨刑前,先拍小影,而神色自若曰:「功名富貴,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憾矣!」宗漢繫獄五十日,至七月十六日,亦就義於安慶獄前。(註二十)
六月初四日(七月十三日)秋瑾密謀起義於紹興大通學堂,為清吏偵知被捕,初六日遇害。
秋瑾字璿卿,別號競雄,又稱鑑湖女俠,浙江會稽人,籍隷山陰;適湘人王廷鈞,隨之入北京。瑾賦性豪俠,篤信新學,與廷鈞意見不合,因與廷鈞定約分家產,各自為謀。光緒三十年(一九○四)春,赴日本留學;次年同盟會成立,欣然加入。旋回國,適徐錫麟方在皖圖大舉,瑾亦往來江浙間,組光復軍,伺機發動。是年正月,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所創辦,為光復會訓練秘密會黨以兵式體操之機關。後以錫麟等無暇兼顧,乃託瑾主持校務。開學之日,知府貴福及山陰、會稽兩縣令皆蒞校致詞,貴福且贈瑾一聯,曰「競爭世界,雄冠全球。」瑾於是得暢所欲為。秘密運動杭滬軍學界,聯絡會黨,而以大通學堂為中樞。復親歷金華、處州諸邑。籌備略就緒,乃改約束,頒號令,分光復會員為十六級,
(註二十)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三四──五○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五年(一九○七) 四十二歲 三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