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孫中山的世界觀
本館出版品
再論孫中山的世界觀
Discuss on Dr. Sun's World Vision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
1562-7896
半年刊
孫學闡微
2004/11/12
第14期
P029-040
2004年3月筆者寫了一篇《論孫中山的世界觀》論文,參加在臺北由國父紀念館舉辦的「第七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該文論述孫中山「為了中國,瞭解世界」,以及主張文明共享,共同發展;國與國相交,必須平等互惠三個問題。在該文的結束語中,我提出一個問題:「由文化世界觀向民族世界觀轉變是孫中山覺醒的表現。」臺灣中央大學劉向榮教授在評論拙文時指出,這一觀點有意思,但文中未能展開論述。我對劉教授的批評表示接受,並說「因為文章已寫了二萬字不能再說,有意留待另撰文章補充」。本文作為《論孫中山的世界觀》的續篇,前篇說過的話本篇盡略,帶有補空意思。
文化世界觀講的是孫中山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從文化的視角去區分東西(或稱中西)國家的不同。泰西由貧窮落後,進入富裕繁榮的社會在於大興學校,培養和造就大批各式人才,在於文化的先進,而不在於它的民主政治或進步的生產力。孫中山的人才政治是他認識世界初始階段的感受,也是他一心為公,一心為民,「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以及「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的基本出發點。孫中山這種考慮是他企圖通過將西方的自然科學與中國的天地人一體同尊的政治哲學揉合,形成「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宇宙觀來考慮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合中西文化的精華,去雙方文化的流弊思想,便是孫中山早期認識世界所形成的文化取向,也是他發揚中華文化的優長,追趕世界潮流,重構中國新文化,振興中華,再造中國的新思考。
從文化層面認識世界,有它的積極面,因為文化畢竟是人群生活的積累和創造,它具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精華,也有糟粕,從文化角度審視世界,任何民族都不應唯我獨尊和實行文化霸權。但文化也很難區分長短優劣,一個民族認為好的東西,不一定適合於世界所有民族。所以,文化有世界性,但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文化世界觀有它的優點,但也有明顯的缺點。只有文化認同,沒有民族和國家的認同便會產生「脫民族化」傾向,這是一種危險。無論如何,文化的認同都不能改變人的民族性,更不能淡化國家的觀念。
辛亥革命後,隨著孫中山大中華思想的形成,以及帝國主義支援中國軍閥在中國打內戰,分裂和分割中國的領土,孫中山的文化世界觀發生了變化,由原先強調吸納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與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改革中國,振興中華,轉而提倡發揚中華民族的國族精神,樹立國權意識與世界侵略主義抗衡。他認為,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只是世界中的一員,任何國家與國家都應該平等、和平和友好,天下應該為公,不能為私,只能「以進大同」,不能擴大矛盾,加深裂痕。世界任何國家也不能以強淩弱,以大欺小,只能「濟弱扶傾」,共同發展,共創文明,共用文明進步的成果。這是孫中山的進步和新的覺醒。這種進步和覺醒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也反映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國家的心聲。所以說,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20世紀世界被壓迫民族和國家可以信賴的朋友。他是中國傑出的和平主義者,也是20世紀變革時代世界傑出的偉大人物之一。
國立國父紀念館
臺北市
統一編號:200900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