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自治為社會進步之基礎
地方自治為社會進步之基礎
演講
005/08/24
1916/08/24
51
地方自治為社會進步之基礎(註一)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註二)在寧波歡迎會演講
兄弟今天初到寧波,蒙諸君開會歡迎,非常榮幸!鄙人雖初到此地,然寧波為通商大埠,則當遊歷各洲時已熟聞之矣。兄弟在杭州時,見西子湖畔之光復紀念碑,巍然獨存,想起浙江在光復時之功績,兄弟所以有今日者,亦賴有此。
現今國人對於時局,常有二種見解:其一為樂觀主義。以為將來永無競爭,永無危險,始終可以共和。其一為悲觀主義。以為前途危險,不可終日。此兩種見解,似都有理由,不可厚非。然在鄙人意見,則以為共和之堅固與否,全視乎吾民,而不在乎政府與官吏。蓋共和國與專制國不同,專制國是專靠皇帝。皇帝賢,則可苟安;如不賢,則全國蒙禍。但共和則專恃民力,使吾民能人人始終負責,則共和目的,無不可達。若吾民不知負責,無論政府官吏如何善良,真正之共和,亦必不能實現。是知共和國之民,應希望自己,不應希望政府官吏也。
廣西、雲、貴,素稱貧瘠之區,而此次能以首義聞;廣東雖稱富有,且素為開通之區,然兵禍迄今未已。故兄弟之所最欽佩者,莫如浙江。良以浙江之地位資格,均適宜於共和,而民心復堅強,故能有此結果。今觀寧波之情形,則又為浙省之冠。查甬地開埠在廣東之後,而風氣之開,不在粤省之下。且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今兄弟所最希望於寧波者,在實行地方自治。政治與社會互有關係,而政治之良,必導源於社會。欲社會進步而行地方自治,譬如造屋之先奠基礎,而地方自治,即其基礎也。寧波風氣之開,在各省之先,將來整頓有方,自可為各省之模範。以地位人材,均具有此項資格也。
然欲求自治之有效,第一在振興實業。寧波人之實業非不發達,然其發達者,多在外埠。鄙見以為發達實業,在內地應更為重要。試觀外人,其商業發展於外者,無不先謀發展於母地。蓋根本堅固,而後枝葉自茂也。寧波人對於工業之經驗,本非薄弱,而甬江有此良港,運輸便利,不獨可運銷於國內沿海各埠,且可直接運輸於外洋。若能悉心研究,力加擴充,則母地實業既日臻發達,而甬人之營業於外者,自無不隨母地而益形發展矣。此所望於寧波者一也。
第二在講求水利。寧波地方,以地位論,其商業之繁盛,本不至在上海以下;而上海商業之所以繁盛,實在於外海之總匯。寧波若能講求水利,其情形未始不然。蓋寧波之地位,較杭州、漢口為佳。杭州、漢口不能直達外洋。若甬江修理得宜、則可與各國直接通商。以繁盛之上海,其江口尚有淤積之患,欲改良交通,頗非易事。若在寧波,僅有鎮海口岸一處,容易修理。若能將甬江兩岸築一平行之隄,則永無淤塞之患,極大之輪船可以出入,則寧波之商務,自無不發達矣。此所希望於寧波者二也。
第三整頓市政。此事在自治中更宜注意。市政之最要者,鐵路之改良,街衢之清潔是也。試遊上海之公共租界,其道路之寬廣為何如?其街衢之清潔為何如?寧波何嘗不可仿此而行。但此事有一難題,要整頓街衢道路,不可不有經費;但此經費將何由出乎?吾知人人皆將嘿然不能答也。雖然,上海街衢之所以如此清潔,道路之所以如此寬廣,其整頓之費,果何所出乎?必將曰,外人自出之也。若細思之,則此種經費,決不出自外人之手;何則?外人之來華者,其目的在謀中國之利,欲謀中國之利,不得不粗治道路街衢;及市面既興,則此項經費,自有所出。故外人用以整頓上海者,實皆吾國人之錢,並非外人之錢也。今吾人動輒以無錢故,不思整頓地方;不知地方不整頓,則生產愈鮮,將來更無興旺之一日。所以吾人對於此事,不宜畏難,而在設法。其法維何?殆莫如組織一公共團體,收土地為地方公有。其巨大經費,一時或無從籌集者,可以地方公債法舉辦之。然現在之土地,均各為私人之產業,若欲收為公有,勢不能不向私人購買。欲向私人購買,則私人不免故昂其價,大足為收買之阻力,故莫如先行報價抽稅之法。如人民有土地若干畝,須先令報告價額,每畝值銀若干。報價之前,先由公共團體規定每畝抽稅之率,以地價百分之若干徵收之。如是,人民之報告地價,過昂則恐稅多,過低則恐被公家收買,自不至有過高過低之弊,而酌中之價出焉。將來公家收買之後,地歸公有,辦理公共事業,所向無阻,自能良善。市政既良,人民樂趨,商務自然繁盛,不數年後,其地值必可增高數倍。同時而稅額亦因以加增,收入何患不巨。謂整頓市政之費無所出者,吾不信也。此所望於寧波者三也。
抑兄弟猶有言者:寧波人既素以善於經商著,且具有偉大之魄力,則聯絡各省鉅商,組織一極大之商業銀行,實為最緊要之舉。只須資本富足,信用自著。庶幾吾國有錢之人,不至再將鉅大款項,投存外人所辦之銀行,而經濟有活動之餘地。則不特寧波人欲謀創辦實業,更加易易,即全國之金融,亦得收美滿之良果矣。
再上海之所以為上海者,其經營舉不出上述各端,迄今吾國人無不樂趨斯土。凡有詢吾國之第一商場者,無不舉上海以對。試問上海果為吾國人經營之商場乎?抑外人所經營之商場乎?不特吾國人無詞以對,且轉增其惶愧之心。故兄弟今日之所望於寧波者,以寧波既有此土地,有此資力,苟能積極經營,則即不難為中國第二之上海,為中國自己經營模範之上海,是在諸君子勉為之耳。
(註一) 據「中宣新編」。
(註二) 原註民國二年,今據「會本」改。
國父全集
第三冊
176-178
地方自治為社會進步之基礎(註一)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註二)在寧波歡迎會演講
兄弟今天初到寧波,蒙諸君開會歡迎,非常榮幸!鄙人雖初到此地,然寧波為通商大埠,則當遊歷各洲時已熟聞之矣。兄弟在杭州時,見西子湖畔之光復紀念碑,巍然獨存,想起浙江在光復時之功績,兄弟所以有今日者,亦賴有此。
現今國人對於時局,常有二種見解:其一為樂觀主義。以為將來永無競爭,永無危險,始終可以共和。其一為悲觀主義。以為前途危險,不可終日。此兩種見解,似都有理由,不可厚非。然在鄙人意見,則以為共和之堅固與否,全視乎吾民,而不在乎政府與官吏。蓋共和國與專制國不同,專制國是專靠皇帝。皇帝賢,則可苟安;如不賢,則全國蒙禍。但共和則專恃民力,使吾民能人人始終負責,則共和目的,無不可達。若吾民不知負責,無論政府官吏如何善良,真正之共和,亦必不能實現。是知共和國之民,應希望自己,不應希望政府官吏也。
廣西、雲、貴,素稱貧瘠之區,而此次能以首義聞;廣東雖稱富有,且素為開通之區,然兵禍迄今未已。故兄弟之所最欽佩者,莫如浙江。良以浙江之地位資格,均適宜於共和,而民心復堅強,故能有此結果。今觀寧波之情形,則又為浙省之冠。查甬地開埠在廣東之後,而風氣之開,不在粤省之下。且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今兄弟所最希望於寧波者,在實行地方自治。政治與社會互有關係,而政治之良,必導源於社會。欲社會進步而行地方自治,譬如造屋之先奠基礎,而地方自治,即其基礎也。寧波風氣之開,在各省之先,將來整頓有方,自可為各省之模範。以地位人材,均具有此項資格也。
然欲求自治之有效,第一在振興實業。寧波人之實業非不發達,然其發達者,多在外埠。鄙見以為發達實業,在內地應更為重要。試觀外人,其商業發展於外者,無不先謀發展於母地。蓋根本堅固,而後枝葉自茂也。寧波人對於工業之經驗,本非薄弱,而甬江有此良港,運輸便利,不獨可運銷於國內沿海各埠,且可直接運輸於外洋。若能悉心研究,力加擴充,則母地實業既日臻發達,而甬人之營業於外者,自無不隨母地而益形發展矣。此所望於寧波者一也。
第二在講求水利。寧波地方,以地位論,其商業之繁盛,本不至在上海以下;而上海商業之所以繁盛,實在於外海
國父全集一七六
之總匯。寧波若能講求水利,其情形未始不然。蓋寧波之地位,較杭州、漢口為佳。杭州、漢口不能直達外洋。若甬江修理得宜、則可與各國直接通商。以繁盛之上海,其江口尚有淤積之患,欲改良交通,頗非易事。若在寧波,僅有鎮海口岸一處,容易修理。若能將甬江兩岸築一平行之隄,則永無淤塞之患,極大之輪船可以出入,則寧波之商務,自無不發達矣。此所希望於寧波者二也。
第三整頓市政。此事在自治中更宜注意。市政之最要者,鐵路之改良,街衢之清潔是也。試遊上海之公共租界,其道路之寬廣為何如?其街衢之清潔為何如?寧波何嘗不可仿此而行。但此事有一難題,要整頓街衢道路,不可不有經費;但此經費將何由出乎?吾知人人皆將嘿然不能答也。雖然,上海街衢之所以如此清潔,道路之所以如此寬廣,其整頓之費,果何所出乎?必將曰,外人自出之也。若細思之,則此種經費,決不出自外人之手;何則?外人之來華者,其目的在謀中國之利,欲謀中國之利,不得不粗治道路街衢;及市面既興,則此項經費,自有所出。故外人用以整頓上海者,實皆吾國人之錢,並非外人之錢也。今吾人動輒以無錢故,不思整頓地方;不知地方不整頓,則生產愈鮮,將來更無興旺之一日。所以吾人對於此事,不宜畏難,而在設法。其法維何?殆莫如組織一公共團體,收土地為地方公有。其巨大經費,一時或無從籌集者,可以地方公債法舉辦之。然現在之土地,均各為私人之產業,若欲收為公有,勢不能不向私人購買。欲向私人購買,則私人不免故昂其價,大足為收買之阻力,故莫如先行報價抽稅之法。如人民有土地若干畝,須先令報告價額,每畝值銀若干。報價之前,先由公共團體規定每畝抽稅之率,以地價百分之若干徵收之。如是,人民之報告地價,過昂則恐稅多,過低則恐被公家收買,自不至有過高過低之弊,而酌中之價出焉。將來公家收買之後,地歸公有,辦理公共事業,所向無阻,自能良善。市政既良,人民樂趨,商務自然繁盛,不數年後,其地值必可增高數倍。同時而稅額亦因以加增,收入何患不巨。謂整頓市政之費無所出者,吾不信也。此所望於寧波者三也。
抑兄弟猶有言者:寧波人既素以善於經商著,且具有偉大之魄力,則聯絡各省鉅商,組織一極大之商業銀行,實為最緊要之舉。只須資本富足,信用自著。庶幾吾國有錢之人,不至再將鉅大款項,投存外人所辦之銀行,而經濟有活動之餘地。則不特寧波人欲謀創辦實業,更加易易,即全國之金融,亦得收美滿之良果矣。
演講 民國五年八月 一七七
再上海之所以為上海者,其經營舉不出上述各端,迄今吾國人無不樂趨斯土。凡有詢吾國之第一商場者,無不舉上海以對。試問上海果為吾國人經營之商場乎?抑外人所經營之商場乎?不特吾國人無詞以對,且轉增其惶愧之心。故兄弟今日之所望於寧波者,以寧波既有此土地,有此資力,苟能積極經營,則即不難為中國第二之上海,為中國自己經營模範之上海,是在諸君子勉為之耳。
(註一) 據「中宣新編」。
(註二) 原註民國二年,今據「會本」改。
心堅則不畏大敵(註一)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九月三十日在上海歡迎從軍華僑大會演講
諸君:今日特設酌於此,為歸國從軍華僑洗塵,以表本黨酬謝諸君之熱心。抑此次華僑隊自海外萬里歸來,參加革命事業,不特為中華革命軍之光榮,於國民思想,亦大有關係。向來反對革命者,皆謂革命黨為無業遊民,迫於飢寒,不得已而謀革命。此種普通心理,歷久未盡銷除;不知革命黨人本意,乃為國家前途而為之,為圖四萬萬人子孫百世之幸福而為之。此志此目的,外人往往未了解,所以反對繁興。今得海外華僑歸來,參與革命事業,遂可一雪斯言,顯出革命黨非迫於飢寒,不得已而後為之。所以然者,諸君之在美洲、坎拿大,多係創有鉅業者,即其餘每月所入,換算中國銀,皆在百元以上,內地人一年之收入,未及此也。諸君舍此月收一二百元之事業,歸來參加革命事業,同甘共苦,備歷艱辛,誰迫使如是耶?其非以飢寒明也。當各華僑孑身赴美國、坎拿大時,或者飢寒迫之,亦不可料。然在今日歸來從軍,則決無飢寒迫之使歸也。乃為救此一國之人,使四萬萬人之子孫,享百世幸福而已。此事流布全國,足使國人皆知革命黨為提倡共和,贊成改革而來,其所希望者,乃國家之富強,而非以個人之利害為意矣。
此次從軍各華僑,以如上高尚之目的而來,組織此華僑隊,奮鬥於各地。偶值帝制消滅,袁世凱自死,舊官僚亦皆贊成共和,於是義軍要求恢復舊約法,即亦恢復之;義軍要求再開國會,即亦再開之;其他種種要求,略被承認。我輩最初目的雖未盡達,所志雖未盡行,而要不能不於此時為一停頓,告一結束,此亦始所不及料者也。當帝制之初發生,
國父全集一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