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納軍隊實為軍民分治之要着
消納軍隊實為軍民分治之要着
談話
001/08
1912/08
47
消納軍隊實為軍民分治之要着(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八月在北京與袁世凱談話
袁氏問:國人對於借款,多不滿意,現在借款已決裂,影響所及,究竟如何?先生高明,幸有以教我!
先生答:目下財政困難,勢不能不出借款之一途。但用途宜加詳審,數目不可太多耳,現大借款已決裂,其影響於國內,必有以下之數端:(一)各省自由借款,恐引起外人無窮之干涉。(二)地方自由借款,中央失其統一能力,財政愈覺紊亂。(三)中央財政困難,則惟恃鹽稅等為補苴,對內外之信用,不易確立。(四)中央恃地方協濟,則必力撙節行政經費,人才必不願入新政府任事。
袁氏問:先生對於軍民分治問題,有何意見?
先生答:軍民分治,法美意良,惟須規定一妥善之法,務使分治得宜,兩方俱有完全之責。然軍權亦不可盡歸都督,須由軍長與兵士分掌之,庶免仍蹈專制故智,故消納軍隊,實為分治之要着。文意莫如俟國會開時,乃行討論,較為妥善。
袁氏問:西藏獨立,近有主張以兵力從事者,先生以為然否?
先生答:余極端反對以兵力從事,一旦激起外嚮,牽動內地,關係至大。故余主張兩事:(一)速頒待遇西藏條例;(二)加尹昌衡宣慰使銜,隻身入藏,宣布政府德意,令其自行取消獨立。
(註一) 據「會書」之八「談話」。
國父全集
第二冊
474-475
對中央政府用人的意見(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八月在北京與袁世凱的談話
袁世凱問道:你對於中央政府用人的意見怎麼樣呢?
中山答道:我所要的第一是誠實的官吏。但是中國官吏誠實之外還需要別種美德。中國需要有創造新事業才能,使中國人從事實業以生利的官吏。我不管誰任命為中央政府的官,只要人民自身在立法上面有全權對於任命官沒有否認。
我不注意於置我的朋友於職位,因為我並不要與我已經退位的執行大權有所衝突。我的事業現在是建設的,我不要干涉你的職務上的自由,倘使我干涉你的自由,我就要照我干涉的程度而負失敗的責任。我並不要干涉你的執行職務,也不要別人干涉我的建設職務。倘使我要任用我的朋友,我可以用在我自己的地方,所以我不注意官吏的任命。我的志願是愈急速愈好開始我的建設事業,開始建築我所計劃的中國鐵路統系。我們有了鐵路統系發達於全國,就可以為了人民的利益以開闢工商業的道路。農業的中國要變成工業的中國了。為取不正當利益而找官做的人,就要改變從賦稅上取利的法子而向更有利的服務的路上了。
袁世凱問道:你怎麼可以做這種種事情呢?
中山答道:鐵路是開發新地的企業第一件需要的事情。私人組織建築受政府管理的辦法須經議會通過。這個是同美國建築鐵路計劃相符的。倘使鐵路歸政府所有,就給謀官的人以牟利的機會。倘使是歸私人公司所有,不能得外國投資。倘屬私人組織,仍歸政府管理,就可脫離政治勢力,且有政府管理的益處。
(註一) 據林百克著,徐植仁譯「孫逸仙傳記」(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
消納軍隊實為軍民分治之要着(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八月在北京與袁世凱談話
袁氏問:國人對於借款,多不滿意,現在借款已決裂,影響所及,究竟如何?先生高明,幸有以教我!先生答:目下財政困難,勢不能不出借款之一途。但用途宜加詳審,數目不可太多耳,現大借款已決裂,其影響於
國父全集四七四
國內,必有以下之數端:(一)各省自由借款,恐引起外人無窮之干涉。(二)地方自由借款,中央失其統一能力,財政愈覺紊亂。(三)中央財政困難,則惟恃鹽稅等為補苴,對內外之信用,不易確立。(四)中央恃地方協濟,則必力撙節行政經費,人才必不願入新政府任事。
袁氏問:先生對於軍民分治問題,有何意見?
先生答:軍民分治,法美意良,惟須規定一妥善之法,務使分治得宜,兩方俱有完全之責。然軍權亦不可盡歸都督,須由軍長與兵士分掌之,庶免仍蹈專制故智,故消納軍隊,實為分治之要着。文意莫如俟國會開時,乃行討論,較為妥善。
袁氏問:西藏獨立,近有主張以兵力從事者,先生以為然否?
先生答:余極端反對以兵力從事,一旦激起外嚮,牽動內地,關係至大。故余主張兩事:(一)速頒待遇西藏條例;(二)加尹昌衡宣慰使銜,隻身入藏,宣布政府德意,令其自行取消獨立。
(註一) 據「會書」之八「談話」。
以築路效益獲款並擬用公司名義借外款充作練兵及中央地方行政經費(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八月在北京與袁世凱談話
是日中山先生見袁總統,談及遷都問題。謂:北京不是為永久國都,將來或武昌、或南京,否則開封。
先生又言:中國此時外交別無可辦,此十年內君當為大總統,專練精兵五百萬,始能在地球上與各強國言國際之平等。至我當于十年內築路二十萬里,此路造成,年可獲八萬萬,以之練兵及作中央地方行政經費,不患無錢築路費。擬用公司名義借外款六十萬萬,分四十年還清。我當自任前往外洋擔任借債事件。
此外尚談及各國承認民國問題,袁擬懇中山先生復游歐美與彼邦人士接洽。
(註一) 據上海「民立報」(民國元年八月三十一日)。
談話 民國元年八月 四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