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識分子與孫中山(1920-1927)
研討會論文
「傳承與創新: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 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灣知識分子與孫中山(1920-1927)
Taiwan Intellectuals and Dr Sun Yat-sen (1920-1927)
傳承與創新: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 歲誕辰(上冊)
論文 (Paper)
2016/05/16
P185-P216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北京,消息傳來舉國哀痛。連殖民地的臺灣,在《臺灣民報》上都留下哀痛弔念文章,至1929年奉安大典為止,每到孫中山忌日時,臺人還為他舉辦追悼紀念儀式。這群參與追思儀式者都是「臺灣文化協會」和創辦《臺灣民報》的重要成員,也是臺灣知識分子。他們從事各項社會文化運動之際,關懷中國局勢發展,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南北分裂與軍閥割據,同時也承受著帝國主義之害與左翼思潮興起時期。
本文以1920年至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分裂為止,臺灣知識份子在《臺灣民報》報導有關中國及孫中山議題為探討重點。在論述中國局勢時,關注的是北方軍閥政權,惟總以專橫、私利,帶給中國政局混亂來評價這些軍閥政權;論述南方的孫中山時,則置於無足輕重地位。至孫中山發表聯俄容共政策、建立黃埔軍校,應邀北上並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宣言後,《臺灣民報》對孫中山的報導逐漸增多,立場也轉向支持與期待。
在孫中山的「廢除不平等條約」議題上,讓臺人看見台灣地位可望提升之曙光,開始與之唱和;在「召開國民會議」議題上,批判的對象,由軍閥轉向帝國主義,認為軍閥只不過是一個傀儡,列強才是中國禍亂的根源。受到共產國際及孫中山聯俄容共的影響,以促進大眾文化的實現為目標,將文化協會改組了。改組後的新文協,由原來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體的形態,轉變為無產階級啟蒙文化團體的形態。堅守孫中山路線的蔣渭水及民眾黨,立黨初期雖以民族運動為主要路線,隨著勞工階級神速發展,不得不趨轉以階級為主流的解放運動。受到第三國際活動及召開國民會議思潮之影響,思想轉趨左傾的蔡孝乾、翁澤生,改組了文化協會,朝向共產主義方向發展。這種「以俄為師」不僅是知識份子的共識,也是國民黨、共產黨的共同目標,連帶影響整個中國局勢的發展。
國立國父紀念館
臺北市
ISBN: 978-986-04-8665-0(平裝)
GPN: 101050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