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光復,組織鄂軍政府,臨時推黎元洪為都督
武昌光復,組織鄂軍政府,臨時推黎元洪為都督
民國紀元前一年
辛亥
一九一一年
是月中旬
八月
十月
46
武昌督署既被革命軍攻下,惟藩署尚有衛兵及消防隊守衛;胡廷佐、張鵬程、左國棟先後率隊前來圍攻;蔡濟民等則進佔黃鶴樓,同時會攻藩署。時李忠義已佔領鳳凰山砲臺,一面指揮砲攻,一面由馬驥雲通告蛇山砲隊,向藩署射擊。藩司聯甲遁匿於柯逢時宅,所屬消防警察皆作鳥獸散。自是之後,城內大小官員,逃避一空,各官署各城門悉為民軍據守,迨午後局勢大定,武昌完全光復。是時全城機關軍隊,懸掛十八錐角交錯之星旗,取十八省鐵血聯合之義。各軍及學生,更班派隊巡行街道,演講革命宗旨,人心漸安。蔡濟民以黃興、宋教仁未至,劉公謙讓未遑,孫武負創,蔣翊武出走未返,民軍羣龍無首,乃臨時推舉黎元洪為都督,藉資號召。黎元洪,湖北黃陂人,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出身,曾留學德國,嘗率廣甲艦參加甲午八月黃海之戰,船毀投海,遇救生還,應張之洞邀,教練湖北新軍。初任鄂軍馬隊營官,遞升至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平素頗得軍心;武昌舉義之夕,潛匿黃土坡劉文吉宅;至是為眾發覺,挾之至楚望臺下。(註七十一)吳兆麟指揮部隊鳴號整隊歡迎,黎下馬,笑語迎者曰:「諸位辛苦」。羣請下令作戰。黎猶豫不決,有難色。李翊東曰:「統領不便在此下令,請至諮議局。」於是眾擁黎至諮議局樓上,眾高呼舉黎為都督,黎堅不承諾。翊東乃持一草成之安民布告,請其在都督銜下署一黎字,黎畏縮,眾大譁,翊東乃援筆代書一黎字而罷。時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副議長張國溶、議員夏壽康等已先被邀在局,會商大計。(註七十二)正午在諮議局開會,討論組織鄂軍政府,公推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長民政,以吳兆麟、蔡濟民、吳醒漢、張廷輔等十五人組織謀略處。翌日(二十一日),劉公入府主持機要。二十三日,居正自上海來,蔣翊武亦自京山還,參預其間。(註七十三)
(註七十一) 元洪非革命黨員,確為受逼而出,倉促間傳說不一。有謂劉賡藻引導蔡濟民率兵至黎寓,自其室中挾出
者;有謂馬榮自其床下挾出者,又有謂自其參謀家挾出者,胡祖舜記云(「革命文獻」第四輯,四
八──四九頁):「馬榮、湯啟發等入門。黎見其突如其來,乃驚起曰:我黎某治軍素寬厚,汝輩何得
來謀我?眾曰:非也。我輩非謀害統領而來,乃係請統領出而主持大計者。黎曰:汝輩革命黨人才濟
濟,何用我為?眾曰:統領非去不可。黎曰:汝輩要我至何處?與何人晤談?眾曰:至楚望臺,與吳兆
麟指揮見面。黎曰:吳兆麟為我學生,學問很好,有此一人,即足以當大事,固不須我也。眾不耐,乃
有人曰:我等好意來請,乃尊重統領也,如堅執不去,則自取禍耳。黎躊躇有頃,曰:我去!我去!啟
發乃令人急足至楚望臺報告,徐壽林且備馬往迎。」民國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先生在廣州國民黨黨務討論
會演講稱:「時幹部尚在上海,乏人主持,黎元洪見事急,匿屋中床下,黨人搜索得之,以其協統也,
劫之以兵,便權都督篆。」(「國父全集」第三冊,三四四――三四六頁)。
(註七十二)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紀」,一○四頁。
(註七十三) 胡祖舜:「武昌開國實錄」。
國父年譜
上冊
0473-0475
擊而中,此殆天心助漢而亡胡者歟!」(註六十八)
八月二十日(十月十一日)抵美國哥羅拉多(Colorado)州典華(Denver)城。
是夕,先生抵典華城,十餘日前,在途中接得黃興自香港來電,因密電碼置行李中,故途上無由譯之。迨抵埠,乃由行李檢出密碼譯之,謂「居正從武昌到港,報告新軍必動,請速匯款應急」等語。惟赴港向興報告者,實係居正由滬託呂志伊(天民)代表攜函請興速往武漢主持一切。(註六十九)先生尋思無法得款,欲擬電覆,令暫勿動。惟時已入夜,先生因終日在車中,體倦神疲,思慮紛亂,乃止。欲於明晨睡醒,精神清爽時,再詳思審度而後覆。(註七十)
武昌光復,組織鄂軍政府,臨時推黎元洪為都督。
武昌督署既被革命軍攻下,惟藩署尚有衛兵及消防隊守衛;胡廷佐、張鵬程、左國棟先後率隊前來圍攻;蔡濟民等則進佔黃鶴樓,同時會攻藩署。時李忠義已佔領鳳凰山砲臺,一面指揮砲攻,一面由馬驥雲通告蛇山砲隊,向藩署射擊。藩司聯甲遁匿於柯逢時宅,所屬消防警察皆作鳥獸散。自是之後,城內大小官員,逃避一空,各官署各城門悉為民軍據守,迨午後局勢大定,武昌完全光復。是時全城機關軍隊,懸掛十八錐角交錯之星旗,取十八省鐵血聯合之義。
(註六十八)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篇(「國父全集」第一冊,四二○頁)。
(註六十九) 居正:「辛亥劄記」(「居覺生先生全集」下冊,四九八頁)。
(註七十)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篇(「國父全集」第一冊,四二○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七三
各軍及學生,更班派隊巡行街道,演講革命宗旨,人心漸安。蔡濟民以黃興、宋教仁未至,劉公謙讓未遑,孫武負創,蔣翊武出走未返,民軍羣龍無首,乃臨時推舉黎元洪為都督,藉資號召。黎元洪,湖北黃陂人,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出身,曾留學德國,嘗率廣甲艦參加甲午八月黃海之戰,船毀投海,遇救生還,應張之洞邀,教練湖北新軍。初任鄂軍馬隊營官,遞升至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平素頗得軍心;武昌舉義之夕,潛匿黃土坡劉文吉宅;至是為眾發覺,挾之至楚望臺下。(註七十一)吳兆麟指揮部隊鳴號整隊歡迎,黎下馬,笑語迎者曰:「諸位辛苦」。羣請下
(註七十一)元洪非革命黨員,確為受逼而出,倉促間傳說不一。有謂劉賡藻引導蔡濟民率兵至黎寓,自其室中挾出者;有謂馬榮自其床下挾出者,又有謂自其參謀家挾出者,胡祖舜記云(「革命文獻」第四輯,四八──四九頁):「馬榮、湯啟發等入門。黎見其突如其來,乃驚起曰:我黎某治軍素寬厚,汝輩何得來謀我?眾曰:非也。我輩非謀害統領而來,乃係請統領出而主持大計者。黎曰:汝輩革命黨人才濟濟,何用我為?眾曰:統領非去不可。黎曰:汝輩要我至何處?與何人晤談?眾曰:至楚望臺,與吳兆麟指揮見面。黎曰:吳兆麟為我學生,學問很好,有此一人,即足以當大事,固不須我也。眾不耐,乃有人曰:我等好意來請,乃尊重統領也,如堅執不去,則自取禍耳。黎躊躇有頃,曰:我去!我去!啟發乃令人急足至楚望臺報告,徐壽林且備馬往迎。」民國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先生在廣州國民黨黨務討論會演講稱:「時幹部尚在上海,乏人主持,黎元洪見事急,匿屋中床下,黨人搜索得之,以其協統也,劫之以兵,便權都督篆。」(「國父全集」第三冊,三四四――三四六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七四
令作戰。黎猶豫不決,有難色。李翊東曰:「統領不便在此下令,請至諮議局。」於是眾擁黎至諮議局樓上,眾高呼舉黎為都督,黎堅不承諾。翊東乃持一草成之安民布告,請其在都督銜下署一黎字,黎畏縮,眾大譁,翊東乃援筆代書一黎字而罷。時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副議長張國溶、議員夏壽康等已先被邀在局,會商大計。(註七十二)正午在諮議局開會,討論組織鄂軍政府,公推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長民政,以吳兆麟、蔡濟民、吳醒漢、張廷輔等十五人組織謀略處。
翌日(二十一日),劉公入府主持機要。二十三日,居正自上海來,蔣翊武亦自京山還,參預其間。(註七十三)
漢口、漢陽新軍起義,旋即光復。
陽夏駐軍,原為第二十一混成協步兵第四十二標,為黎元洪直屬之部隊。第一營駐漢陽;第二營駐漢口居仁門,前右兩隊之一部分,防大智門一帶;第三營駐信陽武勝關一帶。該軍原有革命團體之組織,以邱文彬、湯洪濤、鄭兆蘭、胡紹斌、陳建章等為主幹,秘密聯絡,已非一日。二十日上午,漢口駐軍聞武昌已為民軍佔領,紛紛集議反正,第二營代表趙承武,密令其副代表石占奎,潛赴漢陽,約第一營同時行動,一面推林翼支任臨時指揮,從事佈置,並密發
(註七十二)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紀」,一○四頁。
(註七十三) 胡祖舜:「武昌開國實錄」。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