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提出最後協議條件五項,促清帝退位,要求袁世凱宣布政見,贊同共和 detail

:::

提出最後協議條件五項,促清帝退位,要求袁世凱宣布政見,贊同共和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215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生平歷程
民國肇建與宣揚主義
題名

提出最後協議條件五項,促清帝退位,要求袁世凱宣布政見,贊同共和

民國紀年

中華民國元年

西元紀年

一九一二年

新曆(西曆)月日

一月二十二日

國父年歲

47

全文內容

初,袁世凱詰責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和議幾瀕決裂,臨時政府乃決定用兵方略,以湘鄂為第一軍,由京漢路前進;在寧之各省北伐軍為第二軍,向津浦路前進,與第一軍會合於開封、鄭州間;淮揚為第三軍,煙臺為第四軍,向山東前進,會於濟南、秦皇島;合關外之兵為第五軍,山陝為第六軍,向北京前進。由津浦路前進之第二軍,發展至速,粤軍姚雨平諸部尤驍勇善戰,清將張勳一敗於固鎮,再敗於南宿州,乃棄徐州,遁濟南,京津震動。世凱又以遇刺,雖未受傷,業已喪膽,乃復密令唐紹儀試探和平。一月二十日,伍廷芳、唐紹儀密議關於清帝退位後之優待條件,計: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召閹人;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另附優待清室皇族暨滿、蒙、回、藏各屬條件各四條。(註三十五)先生當時本主張澈底解決,但因事實上有種種困難,首為款項見扼於參議院,次為各軍有為和議所動者,再次為中堅黨員有主張和議至堅者;先生始於是日提出最後協議條件五項:「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時知照駐京各國公使,電知民國政府,現在清帝已經退位,或轉飭駐滬領事轉達亦可。二、同時袁須宣布政見,絕對贊同共和主義。三、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後,即行辭職。四、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五、袁被舉為臨時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註三十六)先生之協議提出,袁之慾望已達,遂授意段祺瑞等前敵將領四十餘人於二十六日通電要求清帝退位。(註三十七)

注釋

(註三十五) 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正編,五九七──五九八頁。
(註三十六) 「國父全集」第四冊,一八七頁。
(註三十七)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冊),三四二頁,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六十四年三月臺十一
版;吳廷燮:「合肥執政年譜」,二○──二一頁,民國五十一年,文星書店影印初版。

相關人名
伍廷芳姚雨平段祺瑞唐紹儀袁世凱張勳德宗
相關地名
山東北京和平南京徐州秦皇島宿州淮揚開封煙臺鄭州頤和園濟南
相關專有名詞
共和主義參議院臨時政府
出處

國父年譜

冊數

上冊

頁次

0561-0562

相關照片

檢索詞出現頁次

一月二十二日提出最後協議條件五項,促清帝退位,要求袁世凱宣布政見,贊同共和。
   初,袁世凱詰責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和議幾瀕決裂,臨時政府乃決定用兵方略,以湘鄂為第一軍,由京漢路前進;在寧之各省北伐軍為第二軍,向津浦路前進,與第一軍會合於開封、鄭州間;淮揚為第三軍,煙臺為第四軍,向山東前進,會於濟南、秦皇島;合關外之兵為第五軍,山陝為第六軍,向北京前進。由津浦路前進之第二軍,發展至速,粤軍姚雨平諸部尤驍勇善戰,清將張勳一敗於固鎮,再敗於南宿州,乃棄徐州,遁濟南,京津震動。世凱又以遇刺,雖未受傷,業已喪膽,乃復密令唐紹儀試探和平。一月二十日,伍廷芳、唐紹儀密議關於清帝退位後之優待條件,計: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召閹人;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
國父年譜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四十七歲五六一

舊。另附優待清室皇族暨滿、蒙、回、藏各屬條件各四條。(註三十五)先生當時本主張澈底解決,但因事實上有種種困難,首為款項見扼於參議院,次為各軍有為和議所動者,再次為中堅黨員有主張和議至堅者;先生始於是日提出最後協議條件五項:「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時知照駐京各國公使,電知民國政府,現在清帝已經退位,或轉飭駐滬領事轉達亦可。二、同時袁須宣布政見,絕對贊同共和主義。三、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後,即行辭職。四、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五、袁被舉為臨時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註三十六)先生之協議提出,袁之慾望已達,遂授意段祺瑞等前敵將領四十餘人於二十六日通電要求清帝退位。(註三十七)

 一月二十六日 彭家珍炸良弼,事成,身殉。
   黨人彭家珍,四川金堂人,與張煊、趙鐵橋等組織京津同盟會,以為中央革命之樞紐,在天津俄租界內設機關。家珍復赴滬研究製彈方法,四川旅滬黨人欲推其回蜀主兵事,家珍曰:

(註三十五) 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正編,五九七──五九八頁。
(註三十六) 「國父全集」第四冊,一八七頁。
(註三十七)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冊),三四二頁,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六十四年三月臺十一 版;吳廷燮:「合肥執政年譜」,二○──二一頁,民國五十一年,文星書店影印初版。

國父年譜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  四十七歲 五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