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鐵路批與外人戰時運輸平時賃金均有軍令法律規範之 detail

:::

鐵路批與外人戰時運輸平時賃金均有軍令法律規範之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2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鐵路批與外人戰時運輸平時賃金均有軍令法律規範之

生平歷程
民國肇建與宣揚主義
文件類型

談話

民國日期

001/10/26

西元日期

1912/10/26

國父年歲

47

全文內容

鐵路批與外人戰時運輸平時賃金均有軍令法律規範之(註一)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在江西與歐陽魁的談話(是晚,孫先生在國民黨贛支部演說遷都問題,演畢,旋有歐陽魁君提出質問。)
歐陽問:鐵路批與外人,戰時運輸,平時賃金,恐有妨礙。
先生答謂:此不成問題,法國前曾以鐵路批于英國,西班牙現曾以鐵路批于法國,我仿行之,何害。開放門戶,須先收回治外法權,法權收回,戰事有軍令,平時有法律為範圍,可毋顧慮也云。

注釋

(註一) 據上海「申報」(民國元年十一月二日)。

相關人名
孫先生
相關地名
江西西班牙法國
相關專有名詞
民黨國民黨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二冊

頁次

493-494

檢索詞出現頁次

(四)現在街市可不必再改,惟須擇一最大之地段另闢新埠,將衙署、公所及學校、營房遷至其所,則舊有者不期廢而自廢,改建甚易矣。至於地皮,祇可由公家購買。然恐公家無力,或人民不願,惟有乘此換契之時,任人民自定價值,有二條件:(甲)照價抽稅,(乙)照價收買。向來地皮價值,本極不齊。中國舊法,照面積抽稅,故貧民鄉間之地,往往吃虧,而富人私有城市之地,往往唾手得利。如美國現有一富人,從前收買十畝地時,該富人某日醉後,歸途遇人拍買,隨意以二百元立約。當時人皆笑其過昂,迄今竟成數十萬之富家翁矣。故此種致富,乃非人力經營所致,不過得好機會而已。然彼之好機會,又由國家路政礦政而致,實非彼有絲毫之力。而鄉村力作之農,乃至終身困窮,故此為不平之道。今設以上(甲)(乙)二條件,彼有地皮既不敢昂價以圖出售,亦不願低價以圖少稅。因昂價則恐稅累,低價則恐賤賣,因此不得不自出於平價。既出自平價,則國家收買之,固不吃虧;不收買之,亦不妨碍。但稅則僅可低定,如十元之地,但收五釐,則窮鄉不受恩,而繁市即能出稅以裨益公家,此為最公平之道。將來此策如行,則另建成一偉大之新江西,不須多日。而江西能從此擴大,則南昌、九江、吉安、饒州、贛州等地,皆可成為今日之上海。但此事從何入手?須從交通入手。交通之法,鐵路為急務,然馬路尤不可少,蓋馬路費較省便。且馬路行自動車,自動車費亦較少。
如每車坐十二人之自動車,每里只須萬元可修,路之平坦者,每里僅五千元或二千元可以修好。有此自動車,然後鐵路亦能獲利。不然,距鐵路(註三)較遠之人,即不便搭坐,即修小枝路,亦不十分便利。如冷落之地,每日枝路開車一次,其搭坐者有非常不便。若馬車、自動車,即可每日開十餘次,此最便之事也。英國從前枝路甚多,現皆拆去,改用馬路,此其明證。
(註一) 據「民立報」(民國元年十一月二日)。原標題為「孫先生遊贛記」,今標題據「會本」。
(註二) 原文為「千磅」,今據「會本」增「萬」字。
(註三) 據「會本」增「路」字。

鐵路批與外人戰時運輸平時賃金均有軍令法律規範之(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在江西與歐陽魁的談話

談話 民國元年十月 四九三

  (是晚,孫先生在國民黨贛支部演說遷都問題,演畢,旋有歐陽魁君提出質問。)
  歐陽問:鐵路批與外人,戰時運輸,平時賃金,恐有妨礙。
  先生答謂:此不成問題,法國前曾以鐵路批于英國,西班牙現曾以鐵路批于法國,我仿行之,何害。開放門戶,須先收回治外法權,法權收回,戰事有軍令,平時有法律為範圍,可毋顧慮也云。
(註一) 據上海「申報」(民國元年十一月二日)。

經營鐵路與幣制改革(註一)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二月十三日在日本對大阪每日新聞社東亞部顧問澤村幸夫的談話即使余被推舉為大總統,余亦辭退。較此尤為重要者,余願傾注全力於現今正在開端之鐵路經營。全國之鐵路,當以先使幹線──粤漢鐵路開通後再及於其他,為應循之順序。中華民國第一應着手者,為幣制之改革,對此余有極深之自信。中華民國現今之年度收入為大約三億元,如加以整頓,能達到二十倍,乃極明顯之事。
(註一) 據澤村幸夫「送迎孫文先生私記」。譯自「支那」第二十八卷第八號(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十六年八月,日本東亞同文會業務部出版)。

訪日目的在增進兩國邦交(註一)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二月十三日在日本下關答記者問
  記者問:此次來遊目的?
  答:圖中日兩國親交,並訪舊友。
(註一) 據「民誼」第六號(廣州民國二年四月十五日出版)「孫中山先生日本游記」。

在由門司赴神戶車中之感想(註一)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二月十三日對大阪每日新聞社東亞部顧問澤村幸夫的談話我在二十年前曾住過此(註二)靠山地區,現今已不能記憶究在何處。有者謂有第二故鄉之說,而在當時對我說,已無第
國父全集四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