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抵日本神戶 detail

:::

抵日本神戶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72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生平歷程
革命之再起北上與逝世
題名

抵日本神戶

民國紀年

中華民國十三年

西元紀年

一九二四年

新曆(西曆)月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國父年歲

59

全文內容

下午,上海丸抵神戶。中日人士在岸上鵠立候迎者愈眾,日本新聞記者及政學各界,與中國留學生等團體,共約四五千人,(註三五九)並有歐、美各國旅日人士。船一泊岸,各舉代表登船歡迎。先生即在船接見神戶、東京、大阪各新聞記者,答覆詢問。記者首問先生到日之原因,先生答以有兩原因,一為由滬赴津,交通梗阻,故繞道日本;二為日本係舊遊之地,故舊甚多,借此良機,以訪舊雨;並希望中日國民聯絡一氣,共維東亞大局。東京「朝日新聞社」中國部主任答以日人對此,咸具同感,若達維持東亞大局之目的,必須兩國國民,聯絡一致,同心協力,方可成功,其道即在互相提攜;惟雙方希望各異,各有困難,故非互相了解不可。先生曰:「中國全體國民,咸希望統一。不能統一,不但中國受害,日本亦不能在中國貿易,間接受害。中國不能統一之真正原因,不在內而在外,何則?蓋由不平等條約之束縛故也,必須加以廢除。而日本國民若能對吾人表同情,則廢除至易。眼光短小之日人,固以為將由此損失已往許多權利;然眼光遠大之日人,則當知此種損失,皆為眼前小權利;而助中國廢約,自可獲得中國人心,以後之大權利,無可限量也。貴國不乏明達之士,當知所抉擇耳。」繼而歐、美各報通訊記者,亦上前要求宣布政見,先生以時間已迫,婉謝之。即上岸,住神戶東方飯店。(註三六○)

注釋

(註三五九) 黃昌穀:「先生北上患病至逝世以後之詳情」。
(註三六○) 林一厂:「總理史蹟稿」。

相關地名
上海大阪中國日本東京神戶
相關專有名詞
上海丸東京朝日新聞社神戶東方飯店朝日新聞朝日新聞社
出處

國父年譜

冊數

下冊

頁次

1569-1570

檢索詞出現頁次

 段祺瑞入北京。二十四日,以臨時執政名義組織臨時政府。(註三五七)
  
 十一月二十三日 抵日本長崎。
   上海丸抵長崎,未泊岸,日本記者及政學各界與中國留學生,紛紛到船歡迎者,約二三百人。先生未上岸,即在船中分別接見,首與日本記者談話。記者問:「當今處理中國時局,必須有外國財政上之援助。然否?」先生答曰:「我看不必。」記者問:「先生對於中國財政,有無辦法?」先生答曰:「中國當有辦法,不必借外債。中國經此大變後,處理國事,當全由國民全體講話。吾人此次來解決中國問題,對內是打破軍閥,對外要打破列強干涉,完全由中國國民作主。」記者復問此意見能實行乎?先生曰:「必能實行。蓋辛亥推翻滿清,近又推翻軍閥吳佩孚,皆為日人所認為不可能者。今後中國國民,當然有能力解決全國一切大事;若中國國民無統一之力,則東亞必大亂不已,世界永無和平可言也。」又對中國在長崎之留學生,演說「中國留學生應提倡國民會議,來解決中國內亂,和廢除不平等條約」。(註三五八)是晚,上海丸由長崎開行。
  
 十一月二十四日 抵日本神戶。

(註三五七) 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第八冊,九八頁。
(註三五八) 「國父全集」第三冊,五二三――五二七頁。

國父年譜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 五十九歲 一五六九

下午,上海丸抵神戶。中日人士在岸上鵠立候迎者愈眾,日本新聞記者及政學各界,與中國留學生等團體,共約四五千人,(註三五九)並有歐、美各國旅日人士。船一泊岸,各舉代表登船歡迎。
  先生即在船接見神戶、東京、大阪各新聞記者,答覆詢問。記者首問先生到日之原因,先生答以有兩原因,一為由滬赴津,交通梗阻,故繞道日本;二為日本係舊遊之地,故舊甚多,借此良機,以訪舊雨;並希望中日國民聯絡一氣,共維東亞大局。東京「朝日新聞社」中國部主任答以日人對此,咸具同感,若達維持東亞大局之目的,必須兩國國民,聯絡一致,同心協力,方可成功,其道即在互相提攜;惟雙方希望各異,各有困難,故非互相了解不可。先生曰:
  「中國全體國民,咸希望統一。不能統一,不但中國受害,日本亦不能在中國貿易,間接受害。中國不能統一之真正原因,不在內而在外,何則?蓋由不平等條約之束縛故也,必須加以廢除。而日本國民若能對吾人表同情,則廢除至易。眼光短小之日人,固以為將由此損失已往許多權利;然眼光遠大之日人,則當知此種損失,皆為眼前小權利;而助中國廢約,自可獲得中國人心,以後之大權利,無可限量也。貴國不乏明達之士,當知所抉擇耳。」繼而歐、美各報通訊記者,亦上前要求宣布政見,先生以時間已迫,婉謝之。即上岸,住神戶東方飯店。(註三六○)
(註三五九)黃昌穀:「先生北上患病至逝世以後之詳情」。
(註三六○) 林一厂:「總理史蹟稿」。

國父年譜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 五十九歲 一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