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鐵路大計乃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 detail

:::

鐵路大計乃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26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鐵路大計乃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

生平歷程
民國肇建與宣揚主義
文件類型

談話

民國日期

001/06/25

西元日期

1912/06/25

國父年歲

47

全文內容

鐵路大計乃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註一)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在上海與大陸報記者談話先生曰:粤東以及各省,均並無亂象,有之,祇見於報紙上,或發於數西人之心意中而已。倘有兵士一時病狂,轟放空槍,報紙即捕風捉影,指為又起政治革命矣。
記者問:先生對於袁世凱及現在政府能否信任?
先生答:余深信不疑。我知袁世凱實能斡旋大局,必不至有變動。中國人情性和平,為天下最易治理之民。試觀香港,以英國寥寥數人,即可管轄數萬華人。頃者,吾方潛心規畫鐵路大計,將使中國全境,四通八達,此誠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此事告成,則中國雖有一千兆之外債,亦不患無力償還矣。外國不允借債中國則已,苟信任中國,而借之以債,則不應過問中國作何用途。假使中國將款投棄於海,亦係自由權。中國於財源發展時,無論債款如何浩大,必有力以如數清還也。
記者問:先生反對政府商借外債否?
先生答:中華民國成立伊始,固不得不借外債,惟各國資本家不應要求監督財政權。
記者問:先生曾與黃克強君籌商招募國民捐辦法否?
先生答:吾現居黃君寓所,固曾與黃君商及其事。粤省已認捐三千萬元,惜各省不若粤人之踴躍耳。鄙人來滬之宗旨,在於籌辦鐵路之大計畫,大約須留滬兩閱月。但頃尚未組織公司,亦未開辦其事。吾擬先國人籌商一切,然後晉京,並赴各省,與袁世凱及各都督熟商開辦章程。建築之路,擬全歸國有。一俟各路告成,則貨物流通,苦樂可均,而饑饉之災,亦可免矣。惟所需經費極鉅,非一國之資本家所能應借。
記者問:外間傳先生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收受賄賂一百萬始允讓位於袁世凱。此種誣衊之詞,亦聞之否?
先生答:此款我實未見,大抵傳播此種謠言之各報紙,應給余此數也!南京政府所有款項,悉歸財政部收支,一切余不過問,故余聞此謠言,即馳電向唐紹儀詰問,第電未抵京,而唐已出走天津矣。

注釋

(註一) 據「會書」之八「談話」。

相關人名
方潛克強唐紹儀袁世凱黃克強
相關地名
上海中國天津和平南京香港
相關專有名詞
大陸報臨時大總統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二冊

頁次

458-459

檢索詞出現頁次

似儘可使之肯負責任。設時局竟不可為,余固不能坐視,惟目前則小小爭執耳,不足慮也。
(註一) 據「民立報」(民國元年六月二十三日)。原標題為「孫中山先生一夕談」,今標題據「會本」。

中葡友情從此愈固(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在澳門歡迎會答詞
  初到中國者為葡人,故具交往最舊,深望從此交情愈固。
(註一) 據上海「民立報」(民國元年七月五日),原題為「孫中山之澳門游」。

鐵路大計乃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在上海與大陸報記者談話先生曰:粤東以及各省,均並無亂象,有之,祇見於報紙上,或發於數西人之心意中而已。倘有兵士一時病狂,轟放空槍,報紙即捕風捉影,指為又起政治革命矣。
  記者問:先生對於袁世凱及現在政府能否信任?
  先生答:余深信不疑。我知袁世凱實能斡旋大局,必不至有變動。中國人情性和平,為天下最易治理之民。試觀香港,以英國寥寥數人,即可管轄數萬華人。頃者,吾方潛心規畫鐵路大計,將使中國全境,四通八達,此誠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此事告成,則中國雖有一千兆之外債,亦不患無力償還矣。外國不允借債中國則已,苟信任中國,而借之以債,則不應過問中國作何用途。假使中國將款投棄於海,亦係自由權。中國於財源發展時,無論債款如何浩大,必有力以如數清還也。
  記者問:先生反對政府商借外債否?
  先生答:中華民國成立伊始,固不得不借外債,惟各國資本家不應要求監督財政權。
  記者問:先生曾與黃克強君籌商招募國民捐辦法否?
  先生答:吾現居黃君寓所,固曾與黃君商及其事。粤省已認捐三千萬元,惜各省不若粤人之踴躍耳。鄙人來滬之宗
國父全集四五八

旨,在於籌辦鐵路之大計畫,大約須留滬兩閱月。但頃尚未組織公司,亦未開辦其事。吾擬先國人籌商一切,然後晉京,並赴各省,與袁世凱及各都督熟商開辦章程。建築之路,擬全歸國有。一俟各路告成,則貨物流通,苦樂可均,而饑饉之災,亦可免矣。惟所需經費極鉅,非一國之資本家所能應借。
  記者問:外間傳先生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收受賄賂一百萬始允讓位於袁世凱。此種誣衊之詞,亦聞之否?
  先生答:此款我實未見,大抵傳播此種謠言之各報紙,應給余此數也!南京政府所有款項,悉歸財政部收支,一切余不過問,故余聞此謠言,即馳電向唐紹儀詰問,第電未抵京,而唐已出走天津矣。
(註一) 據「會書」之八「談話」。

鐵路計畫(註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在上海對民立報記者談話
  問:先生對於近日北京之政爭,胡為一若不甚措意也者?
  先生微笑曰:我國之現象,時人之意,皆隱隱以為缺乏人才,故未能一致進行;以吾觀之,頗不為然。吾覺現在無論政府、議會及各處政界、軍界,皆有極有本領之人主持其間,儘足以奠安吾民國而有餘。所以意見紛歧,有才莫展者,皆為經濟問題所窘,間接直接,遂生困難。因困難而督過,因督過而參差,甚而至於因參差而詬譏。局外之人又因部分之詬譏,而生全局之恐怖,始成最近不靜穩之現象,其實多有所誤會也。故我國之經濟問題若不解決,甚難得一致進行之效果。惟經濟問題,每當急迫之時,止能舍本而圖末,因本務每乏近效,而末法可以應急,此亦處於無可如何之勢。然非本末俱舉,將永無手足寬閑之日,必繼續而陷於應急之地矣。我政府近日所居之地位,即日夜迫促,止能使用末法聊以應急,此最為可憫者!吾人悠然處於民間,若復從而議其後,即或言之成理,恐不免於隔靴搔癢。
  我國一般之輿論,能作務本之談者,皆以為振興中國惟一之方法,止賴實業。果其此說而信,胡為吾人皆騎馬尋馬,並不十分注意於實業,仍一意乞靈於不得已之政府?故吾既居國民之地位,應追逐國民之後,力任不計近效之本務。
所謂振興實業者是其旨,暗助我政府漸自拔出於應急之漩渦,還而力助吾國民實業之進行,本末並舉,循環相救,此官
談話民國元年六月四五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