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試論「五族共和」思想 detail

:::

試論「五族共和」思想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377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文件類型

研討會論文

研討會

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

題名

試論「五族共和」思想

題名(英)

Discuss on "Five People Republicanism"

作者
潘先林
期刊

第八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單元

論文及評論:歷史組 (Thesis and Critiques: Section of History Reminiscence)

出版西元年月日

2005/11/30

頁次

P099-134

關鍵詞
五族共和民族同化民族平等國家之統一民族之統一
全文內容

  本文選取了一個人所熟知但又缺乏系統研究的課題──「五族共和」思想,在詳細研討史料和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確立、淵源、內涵、實質和影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研究指出,「五族共和」思想是武昌起義時湖北各界人士提出並議決的,但湖北軍政府並沒有實行和宣傳這一思想。江浙地區宣布獨立後,普遍使用五色旗作為標誌,在上海召開的共和聯合大會議決「取五族共和的意義」以五色旗為國旗。孫中山代表南京臨時政府,第一次向海內外宣佈了「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張。清帝退位詔明確表達出了「五族共和」思想,在北方地區特別是各民族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次將「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張具體化和法律化。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多次重申和強調「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張。本文認為,「五族共和」的思想淵源直接來自資產階級改良派和立憲派與革命派論戰中提出的「大民族主義」思想和「五族國民統一」思想。本文同時指出,「五族共和」思想包括共和政體下「國家之統一」、「民族之統一」和民族平等三重含義,由於資產階級認為革命勝利後國內的種族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問題均已解決,種族同化成為這一時期思想的主流。因而「五族共和」思想表現在民族問題上的實質仍然屬於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同化,這是「五族共和」思想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性。本文最後指出,「五族共和」思想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近代多民族國家的構建、近代中華民族的構建及近代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均產生了直接的和深遠的影響,對於今天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由於「五族共和」思想所具有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性,又缺乏著名的理論家或政治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因而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徹底性、體現我國眾多的民族成份、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理論上繼續沈陷於西方「民族國家」理論及後來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等方面產生了消極影響。

出版者

國立國父紀念館

出版地

臺北市

備註

ISBN:986-00-29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