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自傳 detail

:::

自傳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81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自傳

生平歷程
興中會的成立
文件類型

論著

民國日期

-016/09

西元日期

1896/10

國父年歲

31

作者
孫中山
全文內容

自傳(註一) 民前十六年九月(一八九六年十月)應英國圜橋大學教授翟爾斯氏之請所作
此聞間師(註二)盛稱足下深於中國文學,著述如林。近欲將僕生平事跡,附入大作之內。並轉示瑤函,屬為布復,拜讀之下,愧不敢當!夫僕也,半世無成,壯懷未已。生於晚世,目不得覩堯舜之風,先王之化。心傷韃虜苛殘,生民憔悴,遂甘赴湯火,不讓當仁。糾合英雄,建旗倡義,擬驅除殘賊,再造中華,以復三代之規,而步泰西之法。使萬姓超甦,庶物昌運,此則應天順人之作也,乃以人謀未臧,(註三)勢偶不利,暫韜光銳,以待異時來游上邦,以觀隆治。不意清虜蓄此陰謀,肆其陷害,目無友邦,顯違公法,暴虐無道,可見一斑。所賴貴國政仁法美,一夫不獲,引以為辜。奸計不成,僕之幸也,抑亦中國四百兆生民之幸也。
足下昔游敝邦,潛心經史,當必能恍然(註四)於敝國古先聖賢王教化文明之盛也。乃自清虜入寇,明社坵墟,中國文明淪於蠻野,從來生民禍烈,未有若斯之亟也。中華有志之士,無不扼腕(註五)椎心,此僕所以出萬死一生之計,以拯斯民於水火之中,而扶華夏於分崩之際也。獨恐志願宏奢,力有不逮耳。故久欲訪求貴國士大夫之諳敝邦文獻者以資教益,並欲羅致貴國賢才奇傑以助宏圖。足下目覩中國之瘡痍,民生之困楚,揆之胞與仁人義士,豈不同情?茲叨雅眷,思切傾葵,熱血滿腔,敢為一吐。
更有懇者:僕等今欲除虜興治,罰罪救民,步法泰西,揖睦鄰國,通商惠工各等事端,舉措施行,尚無良策,足下高明,當有所見,幸為賜教,匡我缺失,是所禱冀。至於僕生平事跡,本無足紀,既承明問,用述以聞。
僕姓孫名文,字載之,號逸仙,籍(註六)隸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生於一千八百六十六年華曆十月十六日。幼讀儒書,十二歲畢經業,十三歲隨母往夏威仁島 Hawaiian Islands,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濶,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是年母復回華,文遂留島依兄,入英監督所掌之書院 Iolani College, Honolulu 肄業英文。三年後,再入美人所設之書院 Oahu College, Honolulu 肄業,此為島中最高之書院。初擬在此滿業,即往美國入大書院,肄習專門之學。後兄因其切慕耶穌之道,恐文進教,為親督責,着令回華,是十八歲時也。抵家後,親亦無所督責,隨其所慕。居鄉數月,即往香港,再習英文,先入拔粹書室 Diacison Home,(註七) Hongkong數月之後,轉入香港書院 Queen's College H. K.。又數月,因家事離院,再往夏島 H. I. ,數月而回。自是停習英文,復治中國經史之學。二十一歲改習西醫,先入廣東省城美教士所設之博濟醫院 Canton Hospital 肄業,次年轉入香港新創之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Hongkong 。五年滿業,考拔前茅,時二十六歲矣,此從師游學之大略也。文早歲志窺遠大,性慕新奇,故所學多博雜不純,於中學則獨好三代兩漢之文,於西學則雅癖達文之道(Darwinism),而格致政事,亦常流覽。至於教則崇耶穌,於人則仰中華之湯武暨美國華盛頓焉。 See London and China Telegraph, 26, Oct. 1896.

注釋

(註一) 據黨史會藏「國父手書自傳」原稿(030/39)。
(註二) 黨史會編「國父全集」(以下簡稱「會本」,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出版)作「簡師」,並加按語:
    「指康德黎,國父致香港道濟會堂區鳳池長老書,稱康曰簡地利。」
(註三) 原文為「未藏」,今據「會本」改。
(註四) 原文為「variant-characters-w017.gif然」,今據「會本」改。
(註五) 原文為「握腕」,今據「會本」改。
(註六) 原文為「藉」,今據「會本」改。
(註七) 原文為 Diacison Home,應為 Diocesen School,此乃一所與 Iolanic College地位相當之英國教會學校。(參考 Lyon
    Shorman; Sun Yat-sen: His Life and Its meaning, p. 19, First published in 1934, by the John Day Co. Inc.,
    Reissued in 1968, 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U.S.A.)

相關人名
華盛頓翟爾斯
相關地名
中國香山香山縣香港華盛頓廣州廣東
相關專有名詞
大學西醫書院拔粹書室香港書院博濟醫院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二冊

頁次

192-193

檢索詞出現頁次

自傳(註一) 民前十六年九月(一八九六年十月)應英國圜橋大學教授翟爾斯氏之請所作

  此聞間師(註二)盛稱足下深於中國文學,著述如林。近欲將僕生平事跡,附入大作之內。並轉示瑤函,屬為布復,拜讀之下,愧不敢當!
  夫僕也,半世無成,壯懷未已。生於晚世,目不得覩堯舜之風,先王之化。心傷韃虜苛殘,生民憔悴,遂甘赴湯火,不讓當仁。糾合英雄,建旗倡義,擬驅除殘賊,再造中華,以復三代之規,而步泰西之法。使萬姓超甦,庶物昌運,此則應天順人之作也,乃以人謀未臧,(註三)勢偶不利,暫韜光銳,以待異時來游上邦,以觀隆治。不意清虜蓄此陰謀,肆其陷害,目無友邦,顯違公法,暴虐無道,可見一斑。所賴貴國政仁法美,一夫不獲,引以為辜。奸計不成,僕之幸也,抑亦中國四百兆生民之幸也。
  足下昔游敝邦,潛心經史,當必能恍然(註四)於敝國古先聖賢王教化文明之盛也。乃自清虜入寇,明社坵墟,中國文明淪於蠻野,從來生民禍烈,未有若斯之亟也。中華有志之士,無不扼腕(註五)椎心,此僕所以出萬死一生之計,以拯斯民於水火之中,而扶華夏於分崩之際也。獨恐志願宏奢,力有不逮耳。故久欲訪求貴國士大夫之諳敝邦文獻者以資教益,並欲羅致貴國賢才奇傑以助宏圖。足下目覩中國之瘡痍,民生之困楚,揆之胞與仁人義士,豈不同情?茲叨雅眷,思切傾葵,熱血滿腔,敢為一吐。
  更有懇者:僕等今欲除虜興治,罰罪救民,步法泰西,揖睦鄰國,通商惠工各等事端,舉措施行,尚無良策,足下高明,當有所見,幸為賜教,匡我缺失,是所禱冀。至於僕生平事跡,本無足紀,既承明問,用述以聞。
  僕姓孫名文,字載之,號逸仙,籍(註六)隸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生於一千八百六十六年華曆十月十六日。幼讀儒書,十二歲畢經業,十三歲隨母往夏威仁島 Hawaiian Islands,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濶,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是年母復回華,文遂留島依兄,入英監督所掌之書院 Iolani College, Honolulu 肄業英文。三年後,再入美人所設之書院 Oahu College, Honolulu 肄業,此為島中最高之書院。初擬在此滿業,即往美國入大書院,肄習專門之學。後兄因
國父全集一九二

其切慕耶穌之道,恐文進教,為親督責,着令回華,是十八歲時也。抵家後,親亦無所督責,隨其所慕。居鄉數月,即往香港,再習英文,先入拔粹書室 Diacison Home,(註七) Hongkong數月之後,轉入香港書院 Queen's College H. K.。
又數月,因家事離院,再往夏島 H. I. ,數月而回。自是停習英文,復治中國經史之學。二十一歲改習西醫,先入廣東省城美教士所設之博濟醫院 Canton Hospital 肄業,次年轉入香港新創之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Hongkong 。五年滿業,考拔前茅,時二十六歲矣,此從師游學之大略也。文早歲志窺遠大,性慕新奇,故所學多博雜不純,於中學則獨好三代兩漢之文,於西學則雅癖達文之道(Darwinism),而格致政事,亦常流覽。至於教則崇耶穌,於人則仰中華之湯武暨美國華盛頓焉。 See London and China Telegraph, 26, Oct. 1896.(註一)據黨史會藏「國父手書自傳」原稿(030/39)。
(註二) 黨史會編「國父全集」(以下簡稱「會本」,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出版)作「簡師」,並加按語:
    「指康德黎,國父致香港道濟會堂區鳳池長老書,稱康曰簡地利。」
(註三) 原文為「未藏」,今據「會本」改。
(註四) 原文為「variant-characters-w017.gif然」,今據「會本」改。
(註五) 原文為「握腕」,今據「會本」改。
(註六) 原文為「藉」,今據「會本」改。
(註七) 原文為 Diacison Home,應為 Diocesen School,此乃一所與 Iolanic College地位相當之英國教會學校。(參考 LyonShorman; Sun Yat-sen: His Life and Its meaning, p. 19, First published in 1934, by the John Day Co. Inc.,Reissued in 1968, 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U.S.A.)
倫敦被難記(譯文)(註一)民前十五年(一八九七年)於倫敦
自序
  近來我在倫敦中國公使館被逮,頗惹起當世之注意。並因此我得結交許多良友,歐西學者借此為法律問題的討論者更多。設我不將本案中的實情宣告當世,那麼我是未能盡職;但對於英文著述,非我所長,惟望讀者恕其譾陋而弗加以
論著民前十六年十月──十五年一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