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父紀念館之變革與發展
046449
D 069.1 7731 100
臺灣國父紀念館之變革與發展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r.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in Taiwan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Master)
2011
100
264
中文
口試委員審定書-----i
謝誌-----iii
摘要-----v
Abstract-----vi
目錄-----vii
圖目錄-----x
表目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2
第三節 研究架構、研究途徑及研究方法-----12
第四節 論文結構重點說明-----14
第二章 孫中山與國家發展之關聯-----15
第一節 孫中山與臺灣海峽兩岸發展-----15
第二節 孫中山論文化與國家政治-----18
第三節 孫中山的國家發展論-----26
第四節 孫中山國家發展論與兩岸發展之關係-----35
第五節 評孫中山與國家發展之關聯-----41
第三章 孫中山研究與孫中山紀念館-----47
第一節 全球的孫中山研究-----47
第二節 全球的孫中山紀念館-----66
第三節 兩岸孫中山研究與孫中山紀念館之比較-----80
第四章 臺灣國父紀念館之緣起與變革-----85
第一節 臺灣國父紀念館之緣起及其發展簡史-----85
第二節 戒嚴時期的臺灣國父紀念館-----87
第三節 解嚴後的臺灣國父紀念館-----90
第四節 臺灣國父紀念館與國民黨關係之轉變-----91
第五章 臺灣國父紀念館之現況及未來發展-----101
第一節 臺灣國父紀念館之現況分析-----101
第二節 臺灣國父紀念館之轉型與發展-----108
第三節 臺灣國父紀念館與兩岸關係-----120
第六章 結論-----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3
第二節 研究檢討-----135
第三節 建議-----135
參考文獻-----137
附錄1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民國75年7月4日發布)-----147
附錄2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法》(民國100年6月29日發布)-----149
附錄3 臺灣國父紀念館歷任館長、副館長名單-----150
附錄4 深度訪談對象資料表-----151
附錄5 深度訪談之問題-----152
附錄6 訪談紀錄
6-1 訪問前教育部次長周燦德之訪談紀錄(編號A1)-----154
6-2 訪問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曾坤地之訪談紀錄(編號A2)-----156
6-3 訪問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張瑞濱之訪談紀錄(編號A3)-----161
6-4 訪問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鄭乃文之訪談紀錄(編號A4)-----164
6-5 訪問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之訪談紀錄(編號A5)-----171
6-6 訪問國立國父紀念館展覽組主任梁竹生之訪談紀錄(編號A6)-----177
6-7 訪問國立國父紀念館文教組主任林國章之訪談紀錄(編號A7)-----183
6-8 訪問國立國父紀念館研究員劉碧蓉之訪談紀錄(編號A8)-----186
6-9 訪問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之訪談紀錄(編號B1)-----191
6-10 訪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陳延輝之訪談紀錄(編號B2)-----195
6-11 訪問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李酉潭之訪談紀錄(編號B3)-----204
6-12 訪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之訪談紀錄(編號B4)-----215
6-13 訪問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兼所長周繼祥之訪談紀錄(編號B5)-----221
6-14 訪問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劉阿榮之訪談紀錄(編號B6)-----224
6-15 訪問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邱榮舉之訪談紀錄(編號B7)-----230
附錄7 兩岸從事孫中山研究之學者專家參考名單-----239
附錄8 參與及贊助國父革命志士後代且與臺灣有聯絡者簡表-----240
附錄9 臺灣國立國父紀念館大事紀-----243
一、中文部份
卜承祖主編,2002,《追尋辛亥》,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198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毛澤東,1977,〈紀念孫中山先生〉,《毛澤東選集》,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311-312。
王佳煌,1998,《國家發展》,臺北:臺灣書局。
朱昭華,2003,〈孫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活動〉,《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2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12-119。
朱浤源,2004,〈孫中山與中華政治傳統〉,《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4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41-158。
何蘇寧,1999,〈南京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室舊址紀念館簡介〉,《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3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08-111。
吳秀玲,2010a,〈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地方自治在臺灣的實踐〉,《南洋華僑與孫中山革命》,臺北:國父紀念館,頁273-291。
吳秀玲,2010b,〈孫學研究與兩岸關係:從統一的觀點析論〉,《中國思想與兩岸社會文化發展》,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289-300。
吳相湘,1984,《孫逸仙先生傳》(上、下册),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呂亞力,1988,《政治發展與民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4版。
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酉潭,1999,《自由‧平等與民主:約翰彌勒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編譯館。
李酉潭,2004a,〈孫中山的政黨政治思想〉,《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3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0-53。
李酉潭,2004b,〈孫中山主權在民思想及其在臺灣的實踐〉,《第七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245-262。
李酉潭,2005,〈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的民主思想〉,林啟彥等主編,《有志竟成: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下冊,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頁489-506。
李酉潭,2007,〈中山民主思想與台海兩岸的民主化〉,《孫學研究》,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李酉潭、趙建民,1998,〈孫中山建國三程序與民主化相關概念初探~兼論臺灣〉,《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李雲漢主編,1989,《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一輯:國父孫中山先生與臺灣》,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印。
李雲漢主編,1994a,《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李雲漢主編,1994b,《中國國民黨一百週年大事年表》,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印。
李穗梅,2006,〈孫中山大元帥府機構設置簡析(1923-1925)〉,《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8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8-57。
沈宗瑞,1988,《民生主義之背景及其國家發展理論──世界體系理論之分析》,臺北:書林。
卓娜,2007,〈中山艦博物館簡介〉,《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9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26-129。
周世輔、周陽山,1992,《中山思想新詮》,臺北:三民書局。
周家華,2008,〈兩岸學術交流與臺灣政治經驗〉,《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21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2-51。
周繼祥,1990,〈中國大陸的孫中山研究述評〉,《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專號》,第5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71-79。
周繼祥,2011,〈三民主義在臺灣:建國一百年的遺緒〉,《2011年臺灣展望》,臺北:國家政策基金會,頁31-50。
林家有,1990,〈中山大學(廣州)孫中山研究所研究狀況的回顧與前瞻〉,《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專號》,第5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177-186。
林家有,1995,〈廣東省孫中山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立國父紀念館館訊》第7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37-50。
林家有,2001,〈孫中山建設廣東“模範省”的思想與主張〉,收錄於: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編,《孫中山與大元帥府》,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頁1-15。
林家有,2004,〈再論孫中山的世界觀〉,《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4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29-40。
林家有,2006,〈孫中山的國民意識與民初中國國民的覺醒〉,《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8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5-28。
林家有等著,2009,《孫中山社會建設思想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林國章,2004,〈近代臺灣歷史意識變遷之影響與展望—以中山思想為軸心的探討〉,《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4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78-92。
林國章,2007,〈文化行銷與孫學傳播:海峽兩岸的觀察和比較〉,《孫中山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91-202。
林國章,2010,《民族意識與兩岸關係》,臺北:海峽學術。
邱榮舉,1987,〈孫中山憲政思想之研究──析論中央政府體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榮舉、黃玫瑄,2010a,〈論孫中山與東南亞客家華僑──以馬來西亞檳城為探討中心〉,《南洋華僑與孫中山革命》,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33-52。
邱榮舉、黃玫瑄,2010b,〈論孫中山與客家〉,「粵東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國廣東省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會、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2010.6.25-26。
邱榮舉、黃玫瑄、邱啟瑗,2010,〈客家人與辛亥革命〉,「孫中山、南洋與辛亥革命國際研討會」,新加坡: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華裔館、新加坡國立大學,2010.10.25-26。
邱榮舉、謝欣如,2009,〈孫中山的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論其民主憲政思想與兩岸民主發展之關係〉,《臺灣憲法與政治研究》,台北:翰蘆圖書,頁1-44。
金冲及,1990,〈中國大陸的孫中山研究〉,《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專號》,第5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64-70。
哈瑞森、杭廷頓編著,李振昌、林慈淑譯,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臺北: 聯經。
姜新立,1990,〈中國大陸知識界對「孫學」研究的近況〉,《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專號》,第5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82-93。
姜新立,2000,〈中山思想與兩岸關係〉,《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6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0.11,頁65-67。
姜義華,1990,〈上海近十年孫學研究概述〉,《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專號》,第5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166-174。
洪大安,2006,〈孫中山的人權思想〉,《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8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29-47。
洪鎌德,2009,《人文主義與人文學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漢民,1995,〈初到南洋發動革命和籌款情形〉,《中山先生行誼》,臺北:臺灣書局。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2007,〈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簡介〉,《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20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08-111。
唐彥博,2005,〈中山先生科技興國思想與發展策略之探討〉,《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6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27-36。
唐彥博,2010,〈從孫中山文化周談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孫中山思想與財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15。
孫劍秋,2004,〈極高明而道中庸──論中山先生的道統思想〉,《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4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59-162。
桂宏誠,2006,〈孫中山的「共和」觀念及其淵源〉,《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7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8-59。
秦孝儀,1984,《國父圖像墨跡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郝平,2005,〈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和諧社會」的理想〉,《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5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7。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國父全集》,共12册,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崔書琴,1992,《三民主義新論》,臺北:臺灣商務。
張磊,1990,〈孫中山先生思想研究述評-大陸學者四十年來實績綜覽〉,《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專號》,第5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15-31。
張繼,1989,〈國父臺灣史蹟紀念館記──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一輯:國父孫先生與臺灣》,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印。
張玉法,1995,《中國近代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
張良群,2004,〈孫中山八次赴新加坡始末〉,《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3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26-137。
張海鵬,2001,〈50年來中國大陸對孫中山的紀念與評價〉,《第4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313-323。
張瑞濱,2002,〈秉而立基石‧擘新紀宏規-本館建館三十週年誌慶〉,《國立國父紀念館三十週年館慶特刊》,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0-14。
張瑞濱,2006,〈國立國父紀念館落實孫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14。
莊政,1989,《孫中山家屬與民國關係》,臺北:正中書局。
莊政,1995,《孫中山的大學生涯》,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
莊政,1998,〈孫文創導革命與粵東的地緣關係〉,《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2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63-72。
陳三井,2004,〈我心向明月—論孫中山晚年與美國關係〉,《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4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21。
陳文政,2003,〈權力分立、憲法繼受與憲政實踐-以孫中山之憲政分權理論為例〉,《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2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34-54。
陳立文,2004,〈從社會教育理論看孫中山先生〉,《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3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70-79。
陳延輝,1980,〈國父思想討論教學法的實際運用〉,《三民主義學報》,第4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112-134。
陳延輝,1981,〈國父思想討論教學法理論的研究〉,《三民主義學報》,第5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165-179。
陳延輝,1982,〈國父思想課前調查問卷之說明與解析〉,《臺灣教育》,第381期,臺北:臺灣省教育會,頁43-45。
陳春生,1980,〈孫中山參政權理論與臺灣政治發展〉,《國父創建興中會一百周年紀念的中山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陳春生,1996,《臺灣憲政與民主發展》,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陳春生,1999a,〈孫中山的權力分立理論〉,《第二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陳春生,1999b,《臺灣社會與國家發展》,臺北:翰蘆圖書。
陳春生,2000,《臺灣主權與兩岸關係》,臺北:翰蘆圖書。
陳樹榮,2000,〈澳門國父紀念館的故事〉,《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6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247-249。
陳鵬仁,1988,《國父在日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鵬仁譯,1977,《宮崎滔天與中國革命》,高雄:三信出版社。
陸興隆,2003,〈孫中山《實業計畫》及其實業思想的再認識〉,《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1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20-133。
章開沅,1990,〈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回顧與前瞻〉,《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專號》,第5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1-9。
傅啟學,1965,《國父孫中山先生傳》,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彭婷婷,2003,〈兩岸孫中山紀念館組織與營運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1999,《政治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一士總編,1998,《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史料陳列展圖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曾迺碩,1989,〈惠州之役國父蒞臺史實〉,《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一輯:國父孫先生與臺灣》,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輯出版。
黃城,1991,《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研究》,初版,台北,嵩山出版社。
黃人傑,2004,〈孫中山先生民權主義內涵與政治學思想的融貫研究〉,《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3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54-69。
黃文山,1968,《文化學體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黃明同,2006,《孫中山建設哲學──中國現代系統思維的開啟及運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牧、袁偉良主編,2007,《黃埔軍校名人名將名帥》上册,第二版,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楊桂杰,2003,〈中山先生思想中的正義觀〉,《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2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71-91。
葉振輝,1990,〈從張磊「孫中山論」看大陸的孫中山研究〉,《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大陸對於「孫學」之研究與定位專號》,第5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110-115。
劉阿榮,1984,〈近六十年來三民主義學術研究之時代取向〉,刊載於《中山學術論叢》第4期,臺北: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233-258。
劉阿榮,1989,〈歷年來「孫學思想」研究之評介(1949~今)─兼論應有的研究態度和取向〉,刊載於《國父思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教育部主辦,清華大學承辦,頁8-19。
劉阿榮,2001,〈孫中山社會變遷思想與臺灣的社會變革(1945-2000)〉,《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7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5-61。
劉阿榮,2002,〈近三十年來國內孫學研究之變遷〉,《國立國父紀念館三十週年館慶特刊》,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90-102。
劉阿榮,2004,〈社會啟蒙與族國想像:試論孫中山的革命與建國思想〉,《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3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25-39。
劉阿榮,2005,〈同盟會與精英政治:政治社會的考察〉,《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6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4-26。
劉國平,2001,〈北京中山堂簡介〉,《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7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258-261。
劉遐齡,2003,〈中山先生大同思想與當代世界〉,《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1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92-108 。
劉碧蓉,1995,〈孫中山與武漢〉,《國立國父紀念館館訊》第5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64-71。
劉碧蓉,2003,〈追隨孫中山先生行跡—國民革命在臺灣〉,《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2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36-148。
劉碧蓉(一葉),2010,〈孫中山-海外華人與兩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全球孫中山紀念館圓桌論壇》之心得〉,《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25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50-52。
劉學照,2003,〈孫中山是「新中國」運動的開創者〉,《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1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109-119。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合編,1986,《孫中山全集》,共11卷,北京:中華書局。
鄭美華,2005,〈從中山思想看全民政治的發展與變遷〉,《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6期,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頁74-90。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臺灣發展經驗》,臺北:巨流圖書。
羅家倫主編,1994,《國父年譜》上、下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Alan C. Isaak著,朱堅章譯,1975〔1981〕,《政治學的範疇與方法》,臺北:幼獅。
Alan Isaak著,王逸舟譯,1993,《政治學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臺北:五南。
二、外文部份
Held, David. 1987. Models of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 Pol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Leo, Suryadinata (廖建裕). 2006. “Tongmenghui, Sun Yat-sen and Indonesia: A Revisit.”, in Singapore,Tongmenghui, 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 Revisit. pp.171-200.
Linebarger, Paul M. A.1937.The Political Doctrine of Sun Yat-sen: An Exposition of the San Min Chu I. Baltimore: The JohnsHopkins Press.
Wang, Gungwu (王賡武). 2000.The Chinese Overseas: 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or Autono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en,Ching Hwang (顏清煌). 2006. “Tongmenghui,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A Revisit.”, in Singapore, Tongmenghui, 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 Revisit. pp.109-146.
1.佔碼空白頁:ii、iv、P46、84、1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