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湖北革命黨人以新軍調駐各處,討論對策,決定武昌起事時,調駐各處同志即時響應 detail

:::

湖北革命黨人以新軍調駐各處,討論對策,決定武昌起事時,調駐各處同志即時響應

Download
0 times
Click
315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革命起義再接再厲武昌起義推翻專政
Title

湖北革命黨人以新軍調駐各處,討論對策,決定武昌起事時,調駐各處同志即時響應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一年

Sexagenary cycle

辛亥

AD annals

一九一一年

Old calendar month day

七月二十四日

New calendar month day

九月十六日

Age

46

Abstract

同盟會在長江之潛勢力,以武漢之新軍為最大,會黨附之。當時革命機關有二:一共進會,以居正、劉公、孫武、張振武、蔡濟民、鄧玉麟、張知本、楊時傑等為領導;一文學社,以蔣翊武、詹大悲、劉復基、王憲章、蔡大輔、潘康時等為領導;皆與同盟會通聲氣。(註五十六)辛亥春,居正奉香港統籌部命及資金接濟,在武漢籌畫響應廣州舉義,約孫武、劉公、楊時傑等會談,於漢口法租界長清里八十八號設總機關部,由居正負責主持;設分機關於武昌胭脂巷十一號,由胡祖舜主持;糧道街九號設同興學社,以為同志集會之所。又在左旗右旗工程營附近之黃土坡設同興酒樓,由鄧玉麟司店務,專事軍隊之聯絡。(註五十七)五月初,譚人鳳過漢口,促兩機關和衷共濟,相輔而行,卒得按照同盟會章程,重新組織,而湖北中部同盟分會,遂得成立矣。(註五十八)七月,兩機關開聯合會,文學社保留軍事指揮之責,其他會務由共進會負責處理,居正、劉公、孫武亦不堅持總攬軍事,於是公推蔣翊武為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劉復基、蔡濟民、杜武庫、王文錦、吳醒漢、徐達明、秦洛民等為參謀,王憲章、張廷輔、祝制六、彭楚潘、蔡大輔、王守愚、羅良駿、黃駕白、陳孝芬、楊載雄、王華國等為軍事籌備員,並推杜武庫、王華國等為軍事起草員,鄧玉麟、楊宏勝擔任傳令通訊,總指揮部設武昌小朝街八十五號。楊玉如、楊時傑任內務,李作棟任財政,牟鴻勳、查光佛、荊伯謙、丁笏堂、潘善伯(公復)、謝石欽等分任秘書交際,在漢口總機關辦事,草擬文告,製定旗幟,議定七月二十日以前辦竣。並指定機關趕造炸彈,又推楊玉如、居正於七月二十四日赴滬購買手槍,並催黃興、宋教仁、譚人鳳來鄂主持。當是時,鐵路風潮日大,武漢人心洶洶,四川尤騷亂不安,漢口「大江報」為文鼓吹,致該報主筆詹大悲、何海鳴被捕入獄,清吏查封「大江報」,輿情更憤激。清廷已於上月命端方帶兵入川查辦,駐鄂新軍第十六協第三十一標及三十二標第一營已調川。七月中,鄂方復調四十一標及馬隊第八標各一部開宜昌、沙市、岳州、襄陽等地,統限七月二十日前出發。各同志以新軍可為幹部者,分調如此之多,勢將影響發難後抵抗清軍南下之力量,乃於是日在小朝街機關部開會,到各標代表張喆夫等,劉復基主席,討論應付之策。決定武昌起事時,調防各處同志即時響應。並指定各標營負責同志,臨時依命令實行。因蔣翊武須隨軍(四十一標三營左隊)調岳州,其總指揮任務決由王憲章、劉復基分擔。復基駐社辦事,故軍事計畫多由其統籌。(註五十九)

Comment

(註五十六) 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一五八及一七九頁,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重慶。
(註五十七) 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二三五頁。
(註五十八) 譚人鳳「牌詞」(中央黨史會藏)。
(註五十九)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紀」,七一──七三頁。

Related names
丁笏堂王文錦王守愚王華國王憲章牟鴻勳何海鳴吳醒漢宋教仁李作棟杜武杜武庫居正查光佛胡祖舜孫武徐達徐達明祝制六秦洛民荊伯謙張廷張廷輔張知張知本張振武張喆夫陳孝芬彭楚潘黃土坡黃興楊玉楊玉如楊宏勝楊時傑楊載雄詹大悲端方劉公劉復劉復基潘康時潘善伯蔡大輔蔡濟民蔣翊武鄧玉麟謝石欽羅良駿譚人鳳關和
Related place names
沙市宜昌岳州武昌武漢長江香港湖北漢口廣州襄陽
Related proper nouns
文學社共進會同盟會革命黨新軍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463-0464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七月二十四日(九月十六日)湖北革命黨人以新軍調駐各處,討論對策,決定武昌起事時,調駐各處同志即時響應。
   同盟會在長江之潛勢力,以武漢之新軍為最大,會黨附之。當時革命機關有二:一共進會,以居正、劉公、孫武、張振武、蔡濟民、鄧玉麟、張知本、楊時傑等為領導;一文學社,以蔣翊武、詹大悲、劉復基、王憲章、蔡大輔、潘康時等為領導;皆與同盟會通聲氣。(註五十六)辛亥春,居正奉香港統籌部命及資金接濟,在武漢籌畫響應廣州舉義,約孫武、劉公、楊時傑等會談,於漢口法租界長清里八十八號設總機關部,由居正負責主持;設分機關於武昌胭脂巷十一號,由胡祖舜主持;糧道街九號設同興學社,以為同志集會之所。又在左旗右旗工程營附近之黃土坡設同興酒樓,由鄧玉麟司店務,專事軍隊之聯絡。(註五十七)五月初,譚人鳳過漢口,促兩機關和衷共濟,相輔而行,卒得按照同盟會章程,重新組織,而湖北中部同盟分會,遂得成立矣。(註五十八)七月,兩機關開聯合會,文學社保留軍事指揮之責,其他會務由共進會負責處理,居正、劉公、孫武亦不堅持總攬軍事,於是公推蔣翊武為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劉復基、蔡濟民、杜武
(註五十六)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一五八及一七九頁,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重慶。
(註五十七) 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二三五頁。
(註五十八) 譚人鳳「牌詞」(中央黨史會藏)。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六三

庫、王文錦、吳醒漢、徐達明、秦洛民等為參謀,王憲章、張廷輔、祝制六、彭楚潘、蔡大輔、王守愚、羅良駿、黃駕白、陳孝芬、楊載雄、王華國等為軍事籌備員,並推杜武庫、王華國等為軍事起草員,鄧玉麟、楊宏勝擔任傳令通訊,總指揮部設武昌小朝街八十五號。楊玉如、楊時傑任內務,李作棟任財政,牟鴻勳、查光佛、荊伯謙、丁笏堂、潘善伯(公復)、謝石欽等分任秘書交際,在漢口總機關辦事,草擬文告,製定旗幟,議定七月二十日以前辦竣。
  並指定機關趕造炸彈,又推楊玉如、居正於七月二十四日赴滬購買手槍,並催黃興、宋教仁、譚人鳳來鄂主持。當是時,鐵路風潮日大,武漢人心洶洶,四川尤騷亂不安,漢口「大江報」
  為文鼓吹,致該報主筆詹大悲、何海鳴被捕入獄,清吏查封「大江報」,輿情更憤激。清廷已於上月命端方帶兵入川查辦,駐鄂新軍第十六協第三十一標及三十二標第一營已調川。七月中,鄂方復調四十一標及馬隊第八標各一部開宜昌、沙市、岳州、襄陽等地,統限七月二十日前出發。各同志以新軍可為幹部者,分調如此之多,勢將影響發難後抵抗清軍南下之力量,乃於是日在小朝街機關部開會,到各標代表張喆夫等,劉復基主席,討論應付之策。決定武昌起事時,調防各處同志即時響應。並指定各標營負責同志,臨時依命令實行。因蔣翊武須隨軍(四十一標三營左隊)調岳州,其總指揮任務決由王憲章、劉復基分擔。復基駐社辦事,故軍事計畫多由其統籌。(註五十九)

(註五十九)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紀」,七一──七三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