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行觀之研究
020670
D 121.2 7291 83
先秦儒家德行觀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
博士(Doctor)
1994
民國082年
208
中文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研究之方法-----2
三、研究範圍與內容-----3
註釋-----4
第二章 商周之際之德行觀
第一節 商朝文化之特質-----5
第二節 周初之天命觀與德行觀-----8
一 商周之際的社會變革-----9
二 「修德配命」與「敬德愛民」-----11
三 「德」概念之分析-----14
第三節 西周宗法社會的德行規範
一 周文的形成-----18
二 宗法社會中的個人定位-----19
三 宗法社會與禮樂規範-----21
註釋-----23
第三章 儒家德行觀之形成背景及其發展
第一節 西周末年「天命」觀念的演變-----29
一 君王自稱「予一人」-----30
二 「天命觀」的演變-----31
三 德行觀的演變-----34
第二節 《左傳》、《國語》之德行觀-----35
一 天命觀的轉化-----35
二 「神」與德行觀-----39
三 禮與德行-----40
第三節 儒家德行觀之興起與發展-----42
註釋-----46
第四章 儒家德行觀之基礎
第一節 超越基礎-----49
一 天與天命-----50
二 《中庸》的超越觀-----58
三 《易傳》的超越觀-----60
第二節 內在基礎-----62
一 以德行為本的人觀-----62
二 心性論-----64
三 惡的由來-----67
第三節 內在與超越的統合辯證-----71
一 內在而超越-----71
二 天人合德-----72
三 內聖而外王-----73
註釋-----76
第五章 儒家德行觀之內容
第一節 德行的內涵-----83
一 道與德-----83
二 道德與倫理-----86
三 德行的真義-----89
第二節 仁與德行-----91
一 仁的意義-----91
二 動力與發展-----93
三 仁與德目的關係-----95
第三節 德目選析-----97
一 忠-----97
二 孝-----98
三 信-----100
四 勇-----101
五 智-----102
註釋-----103
第六章 儒家德行觀之實踐
第一節 修身與踐德-----107
一 德行與實踐-----108
二 《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109
三 《中庸》「誠」的工夫-----141
第二節 禮與美德-----113
一 禮的內涵-----114
二 禮的規範功效-----115
三 禮的社會效用-----116
第三節 教育與成德-----118
一 教育的內容-----118
二 君子之道-----120
三 成德典範-----122
第四節 社會正義與德行實踐-----124
一 義利之辨-----125
二 社會正義的德行-----127
三 心物並重與理欲兼顧-----129
註釋-----133
第七章 儒家「德行優位」倫理學之特色
第一節 義務與德行-----140
一 義務與指令-----140
二 德行與原則-----141
三 德行優於義務-----143
第二節 效益與德行-----143
一 效益的內容-----144
二 效益與價值-----145
三 德行統合效益-----145
第三節 理性與倫理判斷-----146
一 理性與判斷-----146
二 時中與一貫-----150
第四節 積善與成德-----153
一 善的內容-----153
二 善的判準-----154
三 善的圓成-----155
註釋-----156
第八章 儒家德行觀之現代意義
第一節 民主與倫理的融貫-----160
一 多元社會的價值觀-----162
二 法治規範與德行實踐-----163
三 理性與制度的客觀律則-----165
第二節 科技時代的德行觀-----167
一 科技時代之倫理關係-----168
二 科技發展與道德互動-----169
三 正德、利用、厚生-----170
第三節 個體與群體的調和-----171
一 互為主體與共尊共重-----173
二 調節公利與私利-----174
三 宜人的生活空間與大同世界之建立-----176
第四節 德行、存有與終極信仰-----177
一 人文關懷的覺醒-----178
二 日新又新與存有的開顯-----179
三 天爵的歸趨-----180
註釋-----182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倫理道德新詮-----187
第二節 成德的召喚-----189
第三節 傳統美德的創新-----190
註釋-----191
參考書目-----19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