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改革會黨的目的 detail

:::

改革會黨的目的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55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改革會黨的目的

生平歷程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文件類型

談話

民國日期

-007/01

西元日期

1905/02

國父年歲

40

全文內容

改革會黨的目的(註一) 民前七年一月(一九○五年二月)在布魯塞爾與旅比中國留學生的談話
會黨之宗旨本在反清復明,近日宗旨已晦,予等當然為之闡明,使復原狀,且為改良其條教,俾爾輩學生亦得參加。蓋會黨之規章,成於明末陳近南先生,當時陳先生以士人無行,往往叛黨,故以最粗最鄙之儀式及一切不通之文字為教條,俾士人見而生惡,不肯加入,因以保存至今。今日應反其道而行之,使學生得以加入,領袖若輩,始得有濟。且君等聞張汶祥之事乎?張乃會黨之總頭目,犯案累累,清廷方懸賞緝拿,左宗棠方為兩江總督,忽一日清廷廷寄緝拿張汶祥,時汶祥已至江寧,忽左軍紛紛出城,左令中軍官查問,則云歡迎龍頭大哥,問大哥為誰,則所通緝之張汶祥也。左大駭,乃令其心腹加入會黨,從中舉左為龍頭,勢成乃再緝拿張汶祥。予因不願諸同志為左宗棠,但我同志必須能指揮下等社會有組織之團體,而後於事有濟。不然此等團體固在,我輩一動,而彼等出而阻礙,甚妨我輩之進行也。

注釋

(註一) 據「建國月刊」第二卷第五期(民國十九年三月,上海出版)朱和中「辛亥光復成於武漢之原因及歐洲發起同盟會之經過」(續)。

相關人名
左宗棠張汶祥陳近南魯塞爾
相關地名
中國江寧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二冊

頁次

409-410

檢索詞出現頁次

,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犂;視其規摹遠近而已。
(註一) 據章炳麟著「訄書」,相宅第五十三(一九○五年東京改訂本)。

撰寫太平天國歷史以宣傳排滿(註一) 民前十年(一九○二年)在東京與劉成禺的談話
  適與犬養(註二)先生論及太平天國一朝,為吾國民族大革命之輝煌史,只有清廷官書,難徵文獻。曾根(註三)先生所著「滿清紀事」,專載太平戰事,且多目擊。吾欲子搜羅遺聞,撰著成書,以「滿清紀事」為基本,再參以歐美人所著史籍。
發揚先烈,用昭信史,為今日吾黨宣傳排滿好資料,亦犬養先生意也。吾子深明漢學,能著此書,吾黨目下尚無他人,故以授子。
(註一) 據劉成禺「先總理舊德錄」,「國史館館刊」創刊號(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南京出版。)
(註二) 犬養,即犬養毅,號木堂。
(註三) 曾根,即曾根俊虎。

改革會黨的目的(註一) 民前七年一月(一九○五年二月)在布魯塞爾與旅比中國留學生的談話
  會黨之宗旨本在反清復明,近日宗旨已晦,予等當然為之闡明,使復原狀,且為改良其條教,俾爾輩學生亦得參加。蓋會黨之規章,成於明末陳近南先生,當時陳先生以士人無行,往往叛黨,故以最粗最鄙之儀式及一切不通之文字為教條,俾士人見而生惡,不肯加入,因以保存至今。今日應反其道而行之,使學生得以加入,領袖若輩,始得有濟。且君等聞張汶祥之事乎?張乃會黨之總頭目,犯案累累,清廷方懸賞緝拿,左宗棠方為兩江總督,忽一日清廷廷寄緝拿張汶祥,時汶祥已至江寧,忽左軍紛紛出城,左令中軍官查問,則云歡迎龍頭大哥,問大哥為誰,則所通緝之張汶祥也。
左大駭,乃令其心腹加入會黨,從中舉左為龍頭,勢成乃再緝拿張汶祥。予因不願諸同志為左宗棠,但我同志必須能指揮下等社會有組織之團體,而後於事有濟。不然此等團體固在,我輩一動,而彼等出而阻礙,甚妨我輩之進行也。

談話 民前十年──民前七年一月 四○九

(註一) 據「建國月刊」第二卷第五期(民國十九年三月,上海出版)朱和中「辛亥光復成於武漢之原因及歐洲發起同盟會之經過」(續)。

革命方法首重聯絡人才(註一) 民前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一九○五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東京與陳天華等的談話孫先生縱談現今大勢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聯絡人才一義。
  言:中國現在不必憂各國之瓜分,但憂自己之內訌,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餘國之爭,元末朱、陳、張、明(註二)之亂,此時各國乘而干涉之,則中國必亡無疑矣。故現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絡為要。
  又言:方今兩粤之間,民氣強悍,會黨充斥,與清政府為難者已十餘年,而清兵不能平之,此其破壞之能力已有餘矣。但其間人才太少,無一稍可有為之人以主持之。去歲柳州之役,彼等間關至香港招納人才,時余在美國而無以應之也。若現在有數十百人者出而聯絡之,主張之,一切破壞之前之建設,破壞之後之建設種種方面,件件事情皆有人以任之,一旦發難,立文明之政府,天下事從此定矣。
(註一) 據宋教仁著「我之歷史」(民國九年湖南桃源三育乙種農校,石印本)第二冊,當天日記。
(註二) 朱、陳、張、明: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

訂定約法為達到立憲政體的途徑(註一) 民前七年(一九○五年)秋與汪精衛等的談話
  革命以民權為目的,而其結果,不逮所蘄者非必本願,勢使然也。革命之志在獲民權,而革命之際必重兵權,二者常相牴觸者也。使其抑兵權歟,則脆弱而不足以集事;使其抑民權歟,則正軍政府所優為者,宰制一切,無所掣肘,於軍事甚便,而民權為所掩抑,不可復伸,天下大定,欲軍政府解兵權以讓民權,不可能之事也。是故華盛頓與拿破崙,易地則皆然。美之獨立,華盛頓被命專征,而民政府輒持短長,不能行其志;其後民政府為英軍所掃蕩,華盛頓乃得發舒。及乎功成,一軍皆思擁戴,華盛頓持不可,蓋民權之國必不容有帝制,非惟心所不欲,而亦勢所不許也。拿破崙生
國父全集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