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即赴美東 detail

:::

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即赴美東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68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生平歷程
革命起義再接再厲武昌起義推翻專政
題名

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即赴美東

民國紀年

民國紀元前一年

干支紀年

辛亥

西元紀年

一九一一年

時間備註

是月中旬

舊曆月日

八月二十一日

新曆(西曆)月日

十月十二日

國父年歲

46

全文內容

先生以車行勞頓,睡至午前十一時,起後至飯堂用膳。道經迴廊報鋪,購報攜入飯堂閱看,展報紙,則見專電一段曰:「武昌為革命黨占領」。乃擬電致黃興,告以覆電延遲之由,及今後行踪。先生本擬由太平洋返國,親臨革命聖戰,以快生平。顧此時應先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爼之間。故決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有所成,然後返國。先生對當時各國情形之分析,以為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領土保全,而對於革命則尚無成見,而美國輿論則表同情於革命。法國則政府民間之對於革命皆有好感。英國則民間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對中國政策,則惟日本之馬首是瞻。德、俄兩國當時之趨勢,則多傾向於清政府,革命黨之與彼政府民間皆向少交際,故其政策無法轉移。惟日本則於中國最密切,其民間志士不獨表同情於先生,且尚有捨身出力以助革命者;惟其政府之方針實不可測,按之往事,彼曾一次逐先生出境,一次拒先生之登陸,則其對於中國之革命事業可知。但以庚子條約之故,彼一國不能在中國單獨自由行動。要而言之,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係者有六焉: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當反對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是故當時之外交關鍵,可以舉足輕重為革命成敗存亡所繫者,厥為英國;倘若英國助革命,則日本不能為患矣。先生於是乃起程赴美東,欲覓船渡英。(註七十七)先生啟行赴美東時,與兩路籌餉員不期相遇於堪薩斯城(Kansas City),大喜;先生於是逕赴華盛頓,轉往紐約辦理外交。黃芸蘇、張藹蘊、趙煜三人,仍由堪薩斯經芝加哥而至紐約,與先生策劃進行。(註七十八)

注釋

(註七十七)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篇(「國父全集」第一冊,四二○――四二一頁)。
(註七十八) 廖平子:「辛亥前美洲之革命運動」。

相關人名
張藹蘊華盛頓黃芸蘇黃興趙煜
相關地名
中國太平太平洋日本武昌法國芝加哥紐約堪薩斯城華盛頓
相關專有名詞
太平洋庚子條約武昌起義革命黨
出處

國父年譜

冊數

上冊

頁次

0478-0479

相關照片

檢索詞出現頁次

 八月二十一日(十月十二日)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即赴美東。
   先生以車行勞頓,睡至午前十一時,起後至飯堂用膳。道經迴廊報鋪,購報攜入飯堂閱看,展報紙,則見專電一段曰:「武昌為革命黨占領」。乃擬電致黃興,告以覆電延遲之由,及今後行踪。先生本擬由太平洋返國,親臨革命聖戰,以快生平。顧此時應先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爼之間。故決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有所成,然後返國。先生對當時各國情形之分析,以為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領土保全,而對於革命則尚無成見,而美國輿論則表同情於革命。法國則政府民間之對於革命皆有好感。英國則民間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對中國政策,則惟日本之馬首是瞻。德、俄兩國當時之趨勢,則多傾向於清政府,革命黨之與彼政府民間皆向少交際,故其政策無法轉移。惟日本則於中國最密切,其民間志士不獨表同情於先生,且尚有捨身出力以助革命者;惟其政府之方針實不可測,按之往事,彼曾一次逐先生出境,一次拒先生之登陸,則其對於中國之革命事業可知。但以庚子條約之故,彼一國不能在中國單獨自由行動。要而言之,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係者有六焉: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當反對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是故當時之外交關鍵,可以舉足輕重為革命成敗存亡所繫者,厥為英國;倘若英國助革命,則日本不能為患矣。先生於是乃起程赴美東,欲覓船
國父年譜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四十六歲四七八

渡英。(註七十七)先生啟行赴美東時,與兩路籌餉員不期相遇於堪薩斯城(Kansas City),大喜;先生於是逕赴華盛頓,轉往紐約辦理外交。黃芸蘇、張藹蘊、趙煜三人,仍由堪薩斯經芝加哥而至紐約,與先生策劃進行。(註七十八)

 鄂軍政府佈告安民,並照會駐漢各國領事,宣示革命宗旨。
   初,二十日軍政府成立,即以中華民國鄂軍政府都督黎元洪名義,佈告安民,豁免賦稅,同時頒佈刑賞律令十六條。是日吳兆麟通知武漢各軍隊,自行解除總指揮之職,以後俱用都督名義直接命令各部隊。復公推胡瑛偕夏維松至漢口,以軍政府都督名義,照會駐漢各國領事,宣示革命宗旨。略稱:「我軍政府自廣東之役,團體潰散,乃轉而向西,遂得志於四川。在昔各友邦未遽認我為與國者,以惟有人民、主權,而無土地耳。今即取得四川屬之土地,國家之三要,於是備矣。軍政府復祖國之情切,憤滿奴之無狀,復命本都督起兵武昌,共圖討滿,推倒滿清政府,建立民國。同時對於各友邦,益敦睦誼,以期維持世界之和平,增進人類之幸福。
  所有國民軍對外之行動,特先知照,免致誤會。」(註七十九)

(註七十七)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篇(「國父全集」第一冊,四二○――四二一頁)。
(註七十八) 廖平子:「辛亥前美洲之革命運動」。
(註七十九) 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二七一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