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從1988 年「還我母語」客家運動中的「祭國父文」談起
研討會論文
研討會合輯
孫中山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從1988 年「還我母語」客家運動中的「祭國父文」談起
Sun Yat-sen and Post-War Hakka Development in Taiwan: Taking Lament for Our Founding Father of the Hakka Mother Tongue Movement in 1988 as an example
族群發展與文化產業
民族文化 (The National Culture)
2009/12/30
P145-P162
臺灣客家運動,源自1987年10月臺灣客家青年所共同創辦的《客家風雲雜誌》,接著1988年12月由《客家風雲雜誌》策劃與籌辦的「1228還我母語運動」萬人臺北大遊行,更是臺灣客家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當時客家界共推向來被視為客家人的 國父孫中山先生為「榮譽總領隊」,替他戴上口罩,走在整個隊伍的最前面,帶領客家子弟在國父紀念館誓師,首度發出臺灣客家人的怒吼,且初步展現臺灣客家人的政治力與社會力。
同是客家人的中山先生遺像戴上口罩,被萬人簇擁著,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頭,那幅景象令人震撼,充分表達出客家人的訴求:「還我客家話、尊重客家人」!向政府當局發出吼聲。
曾有學者從文化的角度檢視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發現孫中山思想也具有多元文化主義色彩。因此,由中山先生擔任「1228還我母語運動」的榮譽總領隊,在臺灣由同化政策轉向多元文化政策的時空環境中,也格外別具意義。
本文擬從多元文化主義的角度探討戰後臺灣客家發展的歷程,並回顧臺灣客家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的「1228還我母語」客家運動,解析該運動「祭國父文」中所訴求的客家問題,接著探討現階段臺灣客家發展的現況,檢視20年前的訴求是否得以解決,進而提出結語與建議。
國立國父紀念館
臺北市
GPN:1009804607
ISBN:978-986-02-2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