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欽州革命軍失敗,退入十萬大山 detail

:::

欽州革命軍失敗,退入十萬大山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6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生平歷程
革命起義再接再厲
題名

欽州革命軍失敗,退入十萬大山

民國紀年

民國紀元前五年

干支紀年

丁未

西元紀年

一九○七年

舊曆月日

八月初十日

新曆(西曆)月日

九月十七日

國父年歲

42

全文內容

革命軍退至三那後,即宣佈解敗。由梁建葵率精銳數百人,退入十萬大山,地在欽州西北,與廣西之上思縣接界,該處崇山峻嶺,便於掩蔽,以俟徐圖再舉。劉輝廷及軍需周華等六人,以和順入安南,久無消息,乃同往見先生,以定行止,抵法界平寮,即被扣留。李耀堂則率所部在邊界洞華屯聚,俟機再舉。趙聲因郭人漳之變節,未能在欽、廉響應革命,返回廣州,粤督張人駿以聲具才能,本擬畀以重任,為人漳所讒,兩江總督端方自南京密電誡張,謂聲「才堪大用,顧志弗可測,毋養虎肘腋,致自貽患。」張獲電,乃削聲兵權,使為陸軍小學監督。未一月,復降督練公所提調。聲憤而辭職,請歸省其家,復走香港、南洋諸地,所至結納賢豪,以圖大舉。(註四十五)

注釋

(註四十五) 柳棄疾:「趙聲傳」;「革命先烈先進傳」,五六五頁。

相關人名
李耀李耀堂周華張人駿梁建葵郭人漳端方趙聲劉輝廷
相關地名
十萬大山三那上思上思縣安南南京南洋香港欽州欽廉廣州廣西
相關專有名詞
革命軍
出處

國父年譜

冊數

上冊

頁次

0337-0338

檢索詞出現頁次

必爭之地,須加佔領,並造雲梯五具,以備攻城,沿途民團攜械來歸者千餘人,遂疾趨靈山,經三日而抵環秀橋,詎料六峯山已為清軍先據,革命軍遂遭砲台守兵及縣城敵軍夾擊,但仍奮勇攻城。惜所造雲梯,僅存一具,攀援入城者只劉梅卿等數十人,傷亡頗眾。城外義師乃退駐木頭塘。翌日(初六日)清援軍大集,革命軍一面攻城,一面分兵拒敵,以彈藥告匱,退至廉屬伯通、花會廠、五王山等處,冀趙聲之響應。聲時駐離廉州八十里之五利,見郭人漳按兵不動,不敢貿然舉義,且接清軍請援文書,不得不派兵前往,又恐與革命軍遭遇,自相衝突,乃改道而行。和順退至獅子山,與清將宋樞部管帶李福華、黃秀如兩營相遇,激戰一晝夜,再退至羅蒙小洞,革命軍已露疲態。和順以請示先生為詞,帶兵二十餘人入安南。餘眾遂取道回三那。(註四十四)

 八月初十日(九月十七日)欽州革命軍失敗,退入十萬大山。
   革命軍退至三那後,即宣佈解敗。由梁建葵率精銳數百人,退入十萬大山,地在欽州西北,與廣西之上思縣接界,該處崇山峻嶺,便於掩蔽,以俟徐圖再舉。劉輝廷及軍需周華等六人,以和順入安南,久無消息,乃同往見先生,以定行止,抵法界平寮,即被扣留。李耀堂則率所部在邊界洞華屯聚,俟機再舉。趙聲因郭人漳之變節,未能在欽、廉響應革命,返回廣州,粤
(註四十四)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一七八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五年(一九○七) 四十二歲 三三七

督張人駿以聲具才能,本擬畀以重任,為人漳所讒,兩江總督端方自南京密電誡張,謂聲「才堪大用,顧志弗可測,毋養虎肘腋,致自貽患。」張獲電,乃削聲兵權,使為陸軍小學監督。
  未一月,復降督練公所提調。聲憤而辭職,請歸省其家,復走香港、南洋諸地,所至結納賢豪,以圖大舉。(註四十五)

 九月初六日(十月十二日)在日購軍械,由日輪「幸運丸」運抵廣東汕尾,謀起義,未克起卸。
   本年春,先生與日人萱野長知訂有自日本秘密購械來粤計畫,惟接械地點,久議未決。嗣許雪秋提議,海豐縣屬汕尾,距香港、汕頭頗邇,交通稱便,實為舉義接械最適宜之地點,先生贊可。遂令萱野返日進行。雪秋即派許佛童、范媽魯、林鶴松、李子偉、吳金彪諸人前往佈置,準備軍械到時,召集海陸豐沿海會黨數千人聽候指揮。萱野返日後,即電香港稱:船械兩事俱妥,速派熟悉汕尾水勢之領港人前往日本,以供運械船之引導。遂由馮自由覓得海豐籍陳二九等兩人前往。至九月一日,械船各事完竣,翌日,由長崎出發,即電香港稱:「初二啟行,船行五天,於初六可達」。此次購入槍械及軍用品頗多,價值不貲,預付萬元,餘款概由山下汽船會社主人三上豐夷擔保。犬養毅更贈以最古寶刀五十柄,藉壯行色。僱用之船名「幸
(註四十五)柳棄疾:「趙聲傳」;「革命先烈先進傳」,五六五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五年(一九○七) 四十二歲 三三八